2023年12月文章索引

喜报!《百科知识》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23年“优秀科普期刊”推荐名单!
《百科知识》杂志入选2023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优秀科普期刊”推荐名单,该杂志自1979年创刊以来,一直致力于介绍各学科的最新进展和成果,以及提高公众文化素养的基本知识。
气候变暖将增加大米中的砷含量
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气候变暖可能导致大米中砷浓度的增加,这引起了对健康的担忧。即使在砷含量相对较低的土壤中,较高的温度仍会导致谷物中砷浓度的增加。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砷的吸收增加到植物的每个部分,包括大米谷物。
诺奖得主兰迪·谢克曼:科学家要有发现的兴奋感
诺贝尔奖得主兰迪·谢克曼在Frontiers for Young Minds中分享了他对科学研究的看法,强调科学家应具备发现的兴奋感和独立探索的能力。他介绍了他在酵母细胞分泌通路研究中的发现,揭示了囊泡运输机制的重要性,并指出这些研究对医学应用的潜在贡献。
我们生活的宇宙,只是一个全息投影?
本文探讨了全息原理在宇宙学中的应用,提出我们所处的宇宙可能只是一个全息图。通过弦论和黑洞的研究,作者分析了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之间的矛盾,探讨了信息、熵与宇宙的关系,并讨论了马尔达纳提出的全息宇宙模型的意义。
《科学世界》2023年第12期
《科学世界》2023年第12期内容涵盖偏见心理学、死亡与生命、火星直升机研发、食虫植物世界、最新航天器、科技与现代哲学等多个科学领域,同时包括陈嘉庚科学奖和青年科学奖的获奖研究,以及科史钩沉、品果和视点等栏目的精彩内容。
我费尽一生掌握的知识技能,被GPT一口吞下
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尤其是GPT-4对编程职业的影响。作者作为一名程序员,分享了自己对编程价值的重新思考,感受到编程技能的贬值以及对未来的担忧。同时,作者也反思了自己学习编程的经历,以及对计算机科学未来发展的看法。
生物学的形式与直觉
王浩在40年前的演讲探讨了生物学中的形式与直觉的关系,强调了科学发现中直觉的重要性,并通过多个案例分析了形式化学科在生物学中的应用与误用。演讲中提到的关键概念包括直觉的价值、科学方法论的融合以及生物学作为边缘学科的特征。
数学的力量
丁石孙先生在《数学的力量》中探讨了数学在教育和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强调数学不仅是一门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法。文章通过历史实例说明数学如何促进其他学科的发展,并指出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是其独特的特点,能够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素质。
中华白海豚的保护与现状
中华白海豚的保护面临着多重挑战,包括栖息地的流失和渔业资源的衰退。研究表明,白海豚的种群数量在历史上经历了显著的下降,当前的种群主要由老龄个体组成。保护工作需要结合科学研究与人类发展的平衡,以确保这一物种的存续。
刚跟朋友聊过某个商品,随后就收到与之相关的广告推送,我们被窃听了吗?
周亚金研究员分享了他在移动安全和网络犯罪方面的研究经历,特别是在应用授权、恶意应用检测、短信欺诈、对抗灰黑产诈骗应用以及数字货币网络犯罪新趋势等方面的研究。他强调了动态授权和最小特权原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和政策规范来保护用户隐私和安全。
以更强使命感奋力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2023年新当选院士的心声
2023年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在颁证仪式上表达了他们将致力于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通过传承优良传统、追求卓越、坚守学术道德和严谨治学,以及甘为人梯、奖掖后学,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贡献。
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不妨试试中外合作办学
本文讨论了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的重要性,并分析了中外合作办学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国际化教育中的作用。文章还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和建议,以支持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
BPA levels in humans dramatically underestimated study finds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更准确的方法来测量人体中的双酚A(BPA)水平,发现暴露量远高于先前假设。该研究挑战了监管机构的测量方法,并提出了关于其他化学物质评估的问题。
关于下周飞向地球的小行星,你需要了解的真相
下周,一颗名为4660 Nereus的小行星将以安全距离飞越地球,尽管被归类为潜在危险物体,但目前不构成威胁。
我想要一所房子,面朝大海
唐克扬在演讲中探讨了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建筑师的使命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感知自然。他分享了自己设计的房子,旨在让人在荒野中无拘无束地漫步,并讨论了面朝大海的房子所面临的挑战。演讲中还提到建筑设计应考虑自然环境,并通过简单的设计实现美的追求。
直达肺泡、有效沉积!Nature:吸入式疫苗来了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微球”技术的干粉吸入式疫苗研制平台技术,该技术能够高效阻断呼吸道病毒的感染与传播,并在动物模型上显示出显著效果。该研究成果于2023年12月14日在《自然》发表。
那些白大褂为啥“火了”
本文探讨了医生在社交媒体上进行医学科普的现象,分析了医生如何通过短视频和社交平台与患者互动,改变了传统医患关系。文章提到医生在网络上分享医疗知识的便利与隐患,以及社交媒体对医生职业认知的影响。
2023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
2023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涵盖了从生物体到太空探索、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的重大突破。
小微球,大贡献!干粉吸入式疫苗直达肺泡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微球”技术的干粉吸入式疫苗,这种疫苗能够直达肺泡并有效沉积,显示出高效阻断呼吸道病毒感染与传播的潜力。该研究成果已在《自然》杂志发表,标志着微球技术在疫苗递送领域的新应用。
智能机器化学家“小来”,来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科学家们利用火星陨石成功创制出实用的产氧电催化剂,所有实验由智能机器化学家“小来”执行,通过人工智能驱动机器人实验,解决了复杂优化难题,在两个月内取得了实验成功。
研究发现大象毛发与人类毛发的强度差异
研究发现,尽管大象的毛发比人类的毛发厚四倍,但其强度却只有后者的一半。细毛发往往比粗毛发更强,原因在于它们的断裂方式。研究人员希望从自然中学习,开发出具有可比特性的合成产品。
【院士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文章记录了2023年12月30日12:07:00收录于话题#院士说的内容。
我的父亲熊秉信
本文是熊秉信之女熊有瑾的回忆文章,讲述了熊秉信作为地质学家和锡工业先驱的一生,以及他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贡献。文章通过多个生活片段,展现了熊秉信的职业生涯、家庭生活和对子女的教育,以及他在艰苦环境中坚持不懈的精神。
王志珍:不忘初心,我的求学时代
王志珍院士回顾了她的求学经历,从小学到大学,她上的都是颇有知名度的学校,展示了在艰苦环境中不断追求知识、不断成长的青年形象。
关键时刻,我们必须要切断人工智能的电源吗?
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AI)与人类的关系,特别是AI的潜在风险和对齐问题。通过引用历史事件和专家观点,强调了确保AI遵循人类价值观的重要性,并指出技术发展与社会价值观的交织。文章还提到国际合作在解决AI相关问题中的必要性。
一场意识理论大混战,甚至“伪科学”帽子都飞出来了
意识研究领域最近经历了多场争论,包括一场持续25年的赌约和124位科学家对整合信息理论的公开信,称其为伪科学。不同学派在意识的定义和研究方法上存在显著分歧,导致了对意识的理解和研究的复杂性。科赫与查默斯的赌约、托诺尼的整合信息理论与德阿纳的全局神经工作空间理论之间的对抗性合作,揭示了意识研究的多样性和争议性。
孙昌璞:理论物理的“唯美”与“求真”
本文讨论了理论物理的“唯美”与“求真”之间的关系,强调理论物理的基础性和综合交叉性,探讨了理论物理的研究方法及其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通过实例分析,阐述了实验验证理论的复杂性,并指出理论物理未来应面向应用需求,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唇形科植物的故事
王强在格致论道分享了唇形科植物的故事,介绍了荆芥、迷迭香、罗勒等植物的特点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他的研究旅程充满挑战,最终成功收集了冠唇花属的材料,并出版了相关专著,呼吁大家关注“猫草”家族的研究。
西浦执行校长:如果不关注教育,大学就没有存在意义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在接受采访时强调,大学存在的意义在于关注教育,而非单纯追求科研。他指出,西浦的交叉学科布局是自然形成的,旨在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强调教育与科研的双重重要性。席酉民还提到,高校应理解自身存在的价值,探索适合的人才培养方式,以实现交叉学科的长久发展。
暗物质发现之战:志在必得的女性物理学家
本文讲述了女性物理学家埃伦娜·阿普里莱在暗物质探测领域的努力与挑战。她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中,面临来自前合作者和竞争对手的压力,力求在暗物质的发现上取得突破。文章详细描述了她的职业生涯、XENON项目的进展以及与其他国际团队的竞争,展现了科学探索中的不懈追求与合作。
精神健康疾病负担已成全国第一,解决儿童早期发展问题有助长远健康
文章讨论了儿童青少年健康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挑战,包括疾病负担、心理健康问题、超重问题以及城乡差异对儿童健康的影响。专家江帆提出了预防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如加强儿童保健、完善法律法规、改善饮食习惯、限制屏幕时间等。
不发表就玩⼉完?学术交流何以成了评价游戏
本书详细介绍了学术评价指标的发展及其对科研质量和多样性的影响,分析了量化科研评价的正反结果及其在全球的不同表现。作者强调,科研评价系统的研究存在对苏联及苏东国家情况了解不足和忽视全球差异的盲点。最终,作者提出,学术界不应被评价指标驱动,而是应寻求新的学术交流系统。
这一年,我们的重大科技成就(二〇二三特别报道)
2023年,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包括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量子密钥分发、高海拔宇宙线观测、液氧甲烷火箭发射、量子计算原型机、载人飞船发射、南极考察等,这些成就标志着中国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和自立自强的扎实推进。
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拍摄惊人天王星照片
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拍摄的天王星照片展示了其星环和大气的详细情况,包括13个星环中的11个和27颗卫星中的9颗,以及天王星的倾斜度和季节特性。
中国癌症死亡率数据重磅出炉!你应该知道这些!
中国癌症死亡率显著高于发达国家,主要因为人口老龄化和癌症类型的变化。文章详细分析了2005至2020年间中国癌症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包括不同癌症类型和各省份的情况,强调了预防和筛查的重要性。
悉心守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文章详细介绍了保护黑土地的重要性及其具体措施,包括科技支撑、政策机制完善、责任压实、法治保障等方面,强调了黑土地保护对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为何这是一个里程碑?深度解读哈佛容错量子计算新进展
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展示了他们用中性原子体系研发的48个逻辑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原型机,标志着开发实用的容错量子计算机的一个里程碑式进展。该工作实现了可执行逻辑线路级别模拟的量子系统,展示了中性原子体系的可扩展性和量子纠错的有效性。
全球撤稿量创新高,同评议制度的弊病藏不住了
2023年全球科研论文撤稿数量超过1万篇,创历史新高,暴露了同行评议制度的问题。多起撤稿事件引发学界对同行评议质量的质疑,审稿人职责和评议透明度受到关注。缺乏透明度和利益纠葛使得同行评议制度面临挑战,学界呼吁改进评议流程,确保论文质量,推动科学进步。
苏东林院士:青年人“不合群”,在于不敢挑战未知
苏东林院士在中国高校电子信息学院院长年会上指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面临巨大挑战,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勇气方面。她强调,教育应鼓励学生挑战未知,培养他们的毅力、能力、精益求精的作风及热爱科学的精神。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在我国顺利完成168小时持续运行考验,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首个实现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商业运行的国家。该工程由清华大学主导技术研发,联合多家企业实现研究、设计与加工制造的深度融合,设备国产化率超90%。
冬季必备雪地靴推荐
冬季必备雪地靴推荐,包含多款舒适保暖的靴子,适合东北寒冷天气,价格实惠,搭配多样,适合各种风格。
新能源科学论坛2023:新能源技术革命在中国
2023年12月26日,《知识分子》将在北京举办“新能源科学论坛2023”,主题为“新能源技术革命在中国:科学突破与成果转化”。邀请了包括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在内的多位新能源领域专家和产业界代表分享见解。
科学有国界吗?“人民科学家”叶培建这样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动员会上表达了对深空探测工程的担忧,强调了科技创新和国家使命感在航天事业中的重要性。他回顾了自己从留学到参与嫦娥系列工程的历程,以及在航天任务中面临的挑战和责任。叶培建认为,科学研究应有长远目光和创新精神,同时强调了国家荣誉感和责任感在科技工作中的重要性。
科技周览
本文涵盖了AI在预测人生轨迹方面的研究、斯坦福大学校长论文撤回事件、NASA利用激光从深空传输超高清视频的成就、睡眠不规律与痴呆症风险的关系,以及搜索引擎在谣言传播中的影响等多个科技新闻。
2023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
2023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涵盖了从基础研究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多项重大突破,展示了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显著成就和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
过去15年,我们建立了一个新的免疫学科学原理,有望应用于肿瘤治疗
邵峰院士在格致论道讲坛分享了细胞焦亡的概念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潜在应用,强调了天然免疫和细胞焦亡在免疫反应中的重要性,并介绍了研究团队在该领域的发现和未来的药物研发方向。
那些长寿百岁、同一所大学的校友
金陵女子大学的校友中有许多长寿老人,她们经历了战争,拥有乐观的心态,能够以平常心看待名利和人生的各种损失。金女大注重体育教育和学生的保健,培养了许多事业有成的女性。长寿的校友们奉献自己,乐观面对生活,接受人生的各种挑战。
佛罗里达州立法禁止中国学生进实验室,这意味着什么?
佛罗里达州通过的SB 846法案禁止中国学生进入学术实验室,要求公立大学与“受关注国家”的合作需获得特许,影响广泛,涉及中国公民和学术交流,可能导致优秀学生流失,挑战学术开放原则。
科学家通过测量血液中的蛋白质可靠地预测人们的年龄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通过分析血液中的373种蛋白质水平,成功预测了人们的年龄,并揭示了生理衰老的非均匀性及性别差异。
普利策奖得主伯德:科学家应成为公共知识分子
普利策奖得主凯·伯德在《奥本海默传》新书分享会上强调科学家应成为公共知识分子,讨论科学技术的政治和政策影响,并指出当前正处于另一场改变世界的科学革命的前沿。
全球最大人类基因组序列数据库上线
英国生物银行发布了50万名英国志愿者的全基因组序列,这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人类基因组数据库。这些数据可供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申请访问,用于探索健康和疾病相关的遗传基础。
双层可编程超表面实现近红外光子路由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基于硫系相变材料Ge2Sb2Te5(GST)的双层可编程超表面方案,通过编程操控,在近红外波段实现透射式光子路由功能,为实现近红外波段无线光通信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31岁985副教授再读博,成为德国洪堡教授后他全职回国
金耀初,一位在科研领域不断探索的科学家,从浙江大学副教授到德国洪堡教授,再到全职回国加入西湖大学,他的人生选择充满了挑战与创新。他的经历展示了科研人员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科研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科研自由和创新的重视。
我费尽一生掌握的知识技能,被GPT一口吞下
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ChatGPT对编程职业的影响,作者反思了自己作为程序员的经历以及未来编程技能的价值。随着AI技术的发展,传统编程的意义和重要性似乎正在减弱,作者对这一变化感到困惑和不安,同时也展望了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形态。
挨过饿的他,只想让中国人家中装满粮
李振声,曾经的饥饿少年,经过艰辛努力成为中国著名农业科学家,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在小麦育种领域取得显著成就,特别是培育出抗病性强的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李振声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还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的推广和人才培养,始终关注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墨子巡天望远镜新发现两颗近地小行星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宣布,墨子巡天望远镜新发现两颗近地小行星2023 WX1和2023 WB2,这是该望远镜发现的首批近地小行星。墨子巡天望远镜自今年9月17日投入使用以来,展示了强大的巡天能力,为太阳系小天体特别是近地天体的搜寻与监测研究奠定了基础。
2023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
2023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涵盖了从生物医学到太空探索、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的重大突破。
《自然》十大人物:十位年度新闻人物和一个AI
《自然》年度十大人物榜单集中了今年的科学里程碑以及其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包括Kalpana Kalahasti、Marina Silva、林克彦、Annie Kritcher、Eleni Myrivili、Ilya Sutskever、James Hamlin、Svetlana Mojsov、Halidou Tinto和Thomas Powles,以及非人类代表ChatGPT。这些人物和他们的同事一起做出了了不起的发现并提醒公众关注至关紧要的问题。
加速!中国散裂中子源
中国散裂中子源为洞察微观世界、探究物质材料微观结构提供了新的“超级显微镜”,填补了我国百兆电子伏以上中高能非弹性中子散射的空白。自2018年投入运行以来,已累计完成10轮开放运行,拥有约5000多个注册用户,在多个领域创造出一批源头创新硕果。二期工程建设即将启动,将进一步提高实验精度和速度,满足更多用户需求。
如何解决交通堵塞?请收下复杂系统科学家的解决方案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Carlos Gershenson提出,通过自适应和自组织的方式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而不是依赖传统的预测和控制方法。他的研究强调了交通系统的复杂性,并提出了利用自组织信号灯系统来提高通勤效率和减少尾气排放的方案。尽管面临政治和社会的挑战,他的理念在墨西哥城的地铁系统中得到了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艘飞得最远的太空飞行器,让我们得到一个非常悲观的结论
夜里经常醒,可能因为它
研究发现,压力会激活小鼠下丘脑视前区的VGLUT2神经元,导致更频繁的夜间觉醒。这一发现可能为人类提高睡眠质量提供新方法。
狄利克雷——科研教学两不误的数学家
狄利克雷是19世纪著名德国数学家,对数论和数学分析领域有杰出贡献,尤其以狄利克雷级数和傅里叶级数的研究而闻名。他一生热爱教学,培养了众多优秀数学家,提升了德国数学教育水平。狄利克雷在巴黎求学期间受到众多顶尖数学家的影响,后来在柏林大学和军事学院任教,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教授。他的研究成果在数学和力学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尤其在解析数论和流体力学领域。他的个人生活也与音乐紧密相连,最终因妻子丽贝卡的去世而深感悲痛,直至去世。
专访叶军:一个钟表匠想理解宇宙
叶军作为光学原子钟的制造者,花费20多年时间探索微观世界与宏观宇宙的关系。他的研究不仅推动了原子钟的精度,还在2022年首次在毫米尺度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他认为,科学探索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未来的研究将帮助理解量子力学与引力理论之间的关系。
海南导游高华英的抗病故事
高华英,曾是一名年轻漂亮的海南导游,因罹患重叠综合征而经历了艰难的抗病过程。她从外出打工到成为优秀导游,再到因病重住院,最终决定与疾病顽强抗争,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尽管面临身体的种种不适和经济压力,她依然保持乐观,认为幸福就是活着,能够与家人相互拥抱。
冯·诺依曼与原子弹的诞生
冯·诺依曼是一位在二战期间对轰炸和军事应用进行深入研究的数学家,参与了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他通过数学计算和建模技术,帮助提高了轰炸的效率,并设计了原子弹的引爆装置。尽管他在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对其带来的后果感到复杂的情感,认为战争不会因为德国的失败而消亡,并预见到未来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