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几所中外合办大学之一,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西交利物浦大学(以下简称西浦)总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近年来该校一直在校内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调整。其中,交叉学科布局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以不久前该校成立的产业家学院为例。作为西浦的二级学院,该学院在启动初期便成立了工业软件生态研究中心、数字化转型研究中心、生态管理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中心。从名字就可看出,这些中心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范畴。今年5月,该校还开设了数据科学、环境科学(研究型)两个交叉学科。
虽然动作频频,但在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西浦执行校长席酉民却直言,该校的交叉学科布局并非刻意为之,只是学校整体人才培养布局中的一部分而已。席酉民表示,交叉学科应自然形成。
席酉民提到,西浦的教育模式变革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所谓1.0模式,是针对当下以专业为导向的教育所进行的改革。在这方面,西浦的初衷是在人才培养中改变专业导向,给学生提供行业背景的训练,并与产业界联合定制培养方案,让学生了解、熟悉产业,并从不同角度看待专业学习。简言之,1.0模式是在改进专业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对行业背景的体验。
2.0模式是意识到未来人工智能很可能取代一般的专业人才后,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于利用人工智能和强大的技术平台,通过想象力、创造力引领新行业,或给人类创造新生活方式的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仅通过专业训练远远不够,还要有更多针对整个行业的理解力、一定的专业基础,以及更强大的创造性和整合能力。针对他们的培养模式需要结合充分的行业知识训练、一定的创业训练以及领导力训练,我们将这种教育模式称为“融合式教育”。
如今,西浦已经发展到了3.0模式。这种模式的逻辑基础是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时代,跨越组织边界整合资源、共享资源以及进行融合式创新已成为可能。为适应这种变化,必须在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上作出根本性改变。因此,3.0模式的关键是大学走进产业和社会,在政府支持下创造围绕产业的融合式创新生态。此时,所谓交叉学科的设立已成为该创新生态中的低层次构成因素。
席酉民强调,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首先必须关注教育。他指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国内很多一流大学依然将教育放在次要位置。相比之下,它们更愿意拼“科研GDP”。他希望能回归大学的本质,并成为教育的探索者甚至引领者,交叉学科的探索也要回归育人的初心。
席酉民还提到,高校发展交叉学科是否需要具备一定条件。他认为,高校最重要的命题不是交不交叉,而是真正弄懂高校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高校必须理解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最适合的培养方式是什么。在这种培养方式下,学科间的交叉乃至新学科的形成可能只占很小一部分,但只有在顺乎人才培养规律的大体系中,高校的交叉学科建设才能长久。
最后,席酉民表示,国内高校学科交叉融合的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尤其是高校的资源配置体系、校内固有科层结构以及相关评价制度。他呼吁高校的领导层真正重视人才培养,只有这样,高校才能自然地走到交叉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