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文章索引
首页
>
2023年
> 06月
2023年超高能量密度电池研讨会暨第二届电动航空动力电池研讨会第二轮通知
2023年超高能量密度电池研讨会将于7月10-12日在北京举行,旨在推动固态电池技术的发展,满足电动航空等领域的需求。会议将邀请多位专家探讨关键技术和材料,并召开闭门会议讨论标准化体系建设。
陈松蹊教授团队新报告:“反弹”成2022空⽓污染⾼频词
陈松蹊教授团队发布的第十份空气质量评估报告显示,2022年空气污染出现反弹,特别是在PM2.5、PM10、二氧化硫和臭氧等污染物上。报告基于连续8年的监测数据,分析了六种常规空气污染物的浓度变化,并指出后疫情时代生产生活的恢复带来了空气污染的抬头趋势。
中国团队揭示灵长动物演化之谜
中国科研团队通过灵长类基因组计划,研究了50个灵长类动物物种的基因组数据,揭示了灵长类动物的演化历程,包括大脑、骨骼、体型和消化系统的变化机制。这项研究为理解人类起源和灵长类演化提供了重要基础。
如何实现创新突破?钱七虎院士寄语年轻人
钱七虎院士在第三届钱七虎讲座上寄语年轻人,建议他们从事业出发,少一些功利心,勇敢追求原始创新,特别是颠覆式创新,并指出实现创新突破不能受权威束缚。康红普院士分享了坚持和多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强调了科学家精神和理论基础在科研中的关键作用。
过早绝经增加痴呆风险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科教授唐亚梅团队研究发现,过早绝经增加痴呆风险,相关研究发表于《柳叶刀》子刊《电子临床医学》。研究指出,过早绝经与全因痴呆风险增加有关,可能的病理机制包括大脑皮层及皮层下神经结构体积缩小和脑白质高信号增加。研究结果表明,绝经年龄与痴呆发病风险呈剂量反应关系,应关注过早绝经人群的痴呆风险。
北美负鼠:从“妈宝”到独立生存的奋斗史
北美负鼠是北美洲现存的唯一一种有袋类动物,它们从小就要面对生存的残酷竞争,通过装死等技能保护自己,并在育儿袋中成长,最终独立生活。
我国牵头大型基因组计划,今天论文连发
6月2日凌晨,《科学》和《科学进展》在线发表了10篇论文,报道了我国科学家发起并主导的灵长类基因组计划取得的阶段性突破。该计划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和浙江大学生命演化研究中心共同牵头,旨在揭示灵长类动物的演化历史和规律,对物种多样性保护和生命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团队通过系统基因组学方法,重构了灵长类动物基因组的演化历史,并确定了与人类复杂表型和灵长类不同谱系表型多样性演化有关的关键候选基因和结构变异。
科研人员提出新型锂负极框架构型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材料研究中心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利用核径迹技术提出了新型三维锂负极框架构型,该成果发表在《先进能源材料》上,对于研发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具有重要意义。
已灭绝的鳄鱼是素食者 通过比较已灭绝的鳄鱼类动物的牙齿与现代动物,可以获得关于饮食的新见解
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牙齿的研究发现,多个古代鳄鱼类动物群体并非肉食动物,而是素食者。研究表明,复杂形状的牙齿表明草食性,至少在已灭绝的鳄鱼亲属中出现了三次,可能多达六次。
公告丨空间站应用与发展工程空间科学与应用项目征集公告
空间站应用与发展工程现公开征集空间科学与应用项目,涉及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天文和地球科学、空间新技术与应用四个领域。项目申请采用在线提交方式,开放日期为2023年7月20日至8月10日。
《科学世界》2023年第6期
《科学世界》2023年第6期包含多个特辑和探索,涵盖现代人健康、物理学、自然建筑、深海生物、全球干旱、算法、青春期心理学、有机硼合成新方法及腰果的科学等内容。
单分子技术揭示细胞程序性坏死执行蛋白MLKL插膜过程的构象转变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使用单分子技术,揭示了细胞程序性坏死执行蛋白MLKL在磷脂膜上的插膜过程及其构象转变,为相关药物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朱永官院士:城市人要找回“微生物”老朋友
朱永官院士在论坛上指出,城市人应重新找回与微生物的联系,通过构建城市绿色空间和调控微生物组成,改善人体健康和城市生态环境。
北京智源大会上,ChatGPT之父说这件事最重要
OpenAI联合创始人山姆·阿尔特曼在北京智源大会上强调了AI安全与对齐的重要性,并讨论了全球合作在推进AGI安全和治理中的关键作用。他提出,AI系统需要通过国际合作实现安全部署,并强调了AI技术在改善人类生活和解决全球问题中的潜力。
母乳喂养有助于高肥胖风险儿童预防BMI增加
研究表明,纯母乳喂养可以帮助高肥胖风险儿童在成年后避免体重增加,特别是在18岁男孩和女孩中,纯母乳喂养至5个月大可以显著降低BMI。
中国首位阿勒福赞奖得主付巧妹:做自己喜欢的事
付巧妹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员,长期从事古遗传学研究,曾获得阿勒福赞奖。她通过古DNA技术揭示人类演化的谜团,同时在家庭与工作之间找到平衡,成为三个孩子的母亲。付巧妹的科研经历充满挑战,但她始终享受探索未知的过程,坚信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生活的真正意义。
中科院之声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扫把星”,竟然就是大名鼎鼎哈雷彗星?
本文探讨了彗星的特性及其与人类历史的关系,特别是哈雷彗星的发现与命名。作者尧中华介绍了彗星的组成、观测方法以及其在太阳系演化中的重要性,并回顾了古代对彗星的记录,特别是在《史记》中对彗星的描述。文章还提到哈雷彗星的周期性出现及其对科学研究的贡献。
CRISPR诺奖论文发表背后:竞争推动科学加速前进?
本文探讨了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竞争背景,特别是两位诺贝尔奖得主詹妮弗·杜德纳和埃玛纽埃勒·沙尔庞捷与立陶宛科学家维吉尼亚斯·斯克斯尼斯之间的竞争。斯克斯尼斯的论文因审稿遭拒而延迟发表,而杜德纳和沙尔庞捷的研究则迅速推进,最终在2012年6月28日发表。文章分析了竞争如何推动科学进步,以及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精神虐待被判刑,识别有毒爱情的7个方法
本文探讨了精神虐待的识别与应对,强调了精神虐待的隐蔽性及其对受害者的深远影响。通过分析受虐者的情绪感受,揭示了在精神虐待关系中常见的困惑、羞耻、失去控制感等表现,并提供了应对建议,鼓励受害者面对现实、寻求帮助并努力恢复自我价值。
在单层氮化铜中实现二维棋盘晶格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单层氮化铜中实现了二维棋盘晶格,这一发现为研究阻错晶格中的强关联效应提供了新的平台。
非洲绿色长城的中国方案
雷加强在格致论道分享了中国在非洲开展荒漠化治理的经验,介绍了非洲绿色长城的建设及其面临的挑战,强调了科学治理、经验分享和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普通感冒病毒早在现代人类出现之前就已存在
科学家在一对31,000年前的婴儿牙齿中发现多种病毒的DNA残留,并利用这些遗传物质重建了病原体的进化历史。研究表明,人类腺病毒C可能起源于70多万年前,远在智人行走地球之前。
这两件文物告诉我们,400年前,江南仕女和北京宫女的审美品味大不相同
本文介绍了陈诗宇在传统工艺美术和服饰史领域的研究,探讨了如何通过图像、实物、文献等多种线索还原古代服饰形象,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地区和身份下的服饰差异。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对古代服饰的深入研究和还原过程。
马斯克们力推的人造子宫,能拯救我们的低生育率吗?
本文探讨了人造子宫的概念及其对人类生育率低下问题的潜在影响。文章回顾了人造子宫的历史、当前的科学进展及其可能带来的伦理和社会挑战。尽管人造子宫技术有望为无法自然生育的人提供解决方案,但其技术成熟度和伦理问题仍需深入探讨。
冥想与降低心血管风险有关
一项由退伍军人事务研究人员及其同事进行的数据分析显示,冥想与降低心血管风险有关。研究发现,冥想者患高胆固醇、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和冠状动脉疾病的比例较低。尽管存在一些研究局限性,如未捕捉到冥想类型和持续时间,但研究人员认为冥想“可能”与较低的心血管风险发生率有关。
人类道德走下坡路了吗?
一项研究质疑了道德一代代衰落的观点,发现人们对同时代人的道德评价基本没有变化,道德滑坡的感觉是一种错觉。
2023年影响因子发布:IEEE TBD斩获7.2分,位列双Q1区
2023年6月28日,科睿唯安发布2023年度《期刊引证报告》,其中IEEE Transactions on Big Data(IEEE TBD)的影响因子增加到7.2分,位列COMPUTER SCIENCE, INFORMATION SYSTEMS和COMPUTER SCIENCE, THEORY&METHODS双Q1区。IEEE TBD由杨强教授创刊,现由唐杰教授主编,专注于大数据领域的创新和应用。
单层二硫化钼低功耗柔性集成电路进展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单层二硫化钼柔性集成电路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成功开发出低功耗、高性能的柔性集成电路,为二维半导体基集成电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驱蚊产品选购指南:别瞎买,看到它们再剁手!
本文详细介绍了三种主要的化学驱蚊化合物DEET、Icaridin和IR3535,分析了它们的作用机制、历史、优缺点以及适用人群。同时,对比了植物提取物和新型化学驱蚊剂的效果,提供了选购驱蚊产品的实用建议。
长新冠患者都恢复了吗?
距离新冠疫情开始全球传播已经三年多过去了,大概有6500万或更多的人仍受到长新冠的困扰,科学家们目前也无法完全理解这种复杂的疾病。长新冠的症状包括头疼、疲劳、“脑雾”等。对长新冠的定义仍未统一,导致长新冠的原因也莫衷一是。好在研究人员已经掌握了足够的数据,可以回答该疾病的一些基本问题,比如可能恢复的具体时间,增加长新冠风险的因素,以及如何预防。
慢点⼯作,少点⼯作,反⽽提⾼⽣产率
本文讨论了减少工作时间可能带来的生产率提升,以及如何通过减少工作量来解决职业倦怠问题。文章引用了冰岛的研究和加州民主党人马克·高野提出的《每周32小时工作法》,探讨了减少工作时间的潜在好处和挑战。同时,作者提出了“慢生产率”的概念,强调通过系统性管理工作量来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福祉。
爱迪生最后的日子
本文摘自《点亮黑夜:爱迪生传》,详细讲述了爱迪生84年的人生和成就,展现了他不仅是伟大的发明家,也是严厉的父亲和无情的老板。文章描述了爱迪生在生命最后阶段的生活,以及他对科学和技术的执着追求,最终在家人陪伴下安详离世。
中国50万人群队列研究发现,饮酒可致60多种疾病发病率增加
一项基于中国成年人群的研究发现,饮酒会增加男性罹患61种疾病的风险,包括许多未被认为与饮酒有关的疾病。研究还指出,饮酒对健康的负面影响比以前确定的要广泛得多,提示需要更严格的酒精控制政策。
《博物》登陆世界期刊大会!
《博物》杂志在2023年国际期刊大会上展示了其在印刷品式微背景下的逆势增长,发行量在三年内增长了45%。主编许秋汉强调了杂志坚持原创和与生命本能相关习惯的重要性,认为这些因素使《博物》在AI时代仍能保持其独特价值和吸引力。
关于引力波,中国天眼FAST有重磅发现!
中国天眼FAST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性证据,表明我国纳赫兹引力波研究与国际同步达到领先水平。引力波探测为探索宇宙提供了新方式,利用脉冲星测时阵列方法探测引力波的基本原理及其重要性。FAST的优势在于数据精度、脉冲星数量和数据处理算法,未来将继续扩展和升级,开启更高灵敏度和分辨率的低频射电观测研究新纪元。
中国核物理事业不能少了她——何泽慧
何泽慧院士是中国核物理事业的杰出贡献者,她在国外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后,毅然回国投身科研事业,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研制出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核乳胶,并在中子物理、裂变物理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推动了中国高能物理和核物理事业的发展。
让“玄学”为科学家开脑洞
本文探讨了科学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关系,回顾了“科玄论战”的历史背景,并通过科学家与哲学家的对话,分析了形而上学对科学发展的影响及其在当代科学中的重要性。文章指出,科学理论的内核包含形而上学,强调了多元思想对科学创新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如何在现代科学中重新审视传统形而上学的价值。
新冠病毒再感染有哪些长期风险?
研究⼈员对于再感染的⻛险以及COVID-19是否会对免疫系统造成持续改变看法不⼀。专家估计,全球⼤部分⼈⼝已经⾄少感染过⼀次,美国⼤概有65%的⼈感染过多次。再感染对⼈体的伤害⼀直存在争议。两派观点都有理有据。再感染似乎很少⻅,不同国家的最新数据显示,这个⽐例在5%到15%之间,但预计今后还会更⾼。再感染者的死亡⻛险是单次感染者的2倍,住院、⼼脏病或⾎栓⻛险是他们的3倍。再感染会增加⻓新冠的⻛险,英国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新冠的⻛险在后续感染中会逐步降低。有观点认为,即使是新冠轻症也会对免疫系统造成持续性损伤,⽽这可能会让⼈更容易感染其他病毒。
追逐顶尖杂志和一流大学,可能误导了中国的科学研究
在学术领域,简单地把顶尖杂志和一流大学作为竞争或评价的标准,可能误导中国的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是认识世界,而不是追求功名利禄。市场在某些条件下能够很好地运作,但在学术、艺术、思想等领域,往往不能很好地运作。竞争机制在研究领域里变得占统治地位的时候,它会很严重地伤害创造性。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得奖,科学研究最终的目标是为了认识世界。
基于光学微腔的微帕级灵敏度超声波传感器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光学微腔的微帕级灵敏度超声波传感器,该技术在医学诊断、光声成像、无损检测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文章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优化光学和机械参数来提高超声波传感器的灵敏度,并展示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包括在特定条件下实现的最高灵敏度记录。
冯端与凝聚态物理学
冯端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教育家,长期致力于凝聚态物理学和材料科学的研究,特别是在晶体缺陷和材料微结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他的研究不仅推动了我国物理学的发展,还为新型材料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中国人最爱吃的鱼,竟成逼疯美国人的入侵物种:烧掉12亿美元阻止它,下毒、放电都不管用
鲤鱼在美国中西部地区泛滥,成为严重的入侵物种。美国正在投资12亿美元修建屏障以阻止鲤鱼进入五大湖,并采取措施鼓励捕捞和消费鲤鱼,以减少其种群压力。尽管面临挑战,专家们仍在努力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
大量塑料垃圾从海洋中消失,新研究揭示了它们的去向
一项新研究揭示了海洋中大量失踪塑料垃圾的去向,表明它们被运回岸上并被困在陆地植被中。研究强调了理解和管理沿海地区垃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减少塑料污染的策略。
李开复:自主创新是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必经之路
李开复在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论坛上分享了关于AI2.0大模型的机遇与挑战,强调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并讨论了AI2.0在内容生产、娱乐等领域的应用前景。他指出,AI2.0将是一个巨大的平台机遇,其规模将是移动互联网的10倍,所有的应用和界面都会被重写一遍,将颠覆很多行业。
科学研究揭示人类耐力的极限
一项新研究揭示了人类在长期内可以维持的最大可能的用力水平,即2.5倍于其静息代谢率。研究发现,即使是世界上最快的超马运动员也无法超越这一极限,超过此阈值后,身体开始分解自己的组织以弥补卡路里不足。这一极限可能与消化道分解食物的能力有关,且有趣的是,这一最高可持续能量消耗仅略高于女性在怀孕期间维持的代谢率。
研究揭示拟南芥RNA聚合酶V的转录延伸机制
该研究在《自然-通讯》上发表,报道了拟南芥RNA聚合酶V转录延伸复合物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揭示了Pol V与Argonaute4/6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其在DNA甲基化中的作用,为理解Pol V的转录特征和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
审稿两年,武大成果终登Nature
武汉大学付磊团队在《自然》发表关于液态金属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一种特殊的液态金属实现了温和条件下多种高熵合金体系的原子制造,突破了传统合金制造的限制。
几何学的力量
《几何学的力量》一书详细探讨了几何学的发展历史及其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展示了几何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力量和其在理解世界中的独特方式。书中涵盖了超过70个主题,揭示了几何学在科学、技术和人文领域中的广泛影响。
研究揭示体内诱导腺泡细胞转分化再生β细胞的关键因子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邵振研究组与同济大学李维达研究组合作,在《科学进展》上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影响体内诱导成年小鼠腺泡细胞转分化实现胰岛β细胞再生的关键因子。研究发现,p53和Dnmt3a在转分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敲除p53或降低Dnmt3a表达可提高β细胞再生效率。
冯克勤:怀念万哲先
冯克勤教授怀念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代数学家万哲先,回顾了与万哲先的学术交往和万哲先对中国数学发展的贡献。
二维半导体中本征极化子的原子级操纵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与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合作,在二维半导体中实现了对本征极化子的原子级操纵,克服了晶格缺陷的影响,为极化子的特性研究和微纳信息存储领域提供了新的平台。
蜜蜂通过共享花朵感染野生大黄蜂
研究发现,家养蜜蜂通过共享花朵传播病毒,导致野生大黄蜂种群感染率上升,对野生传粉者构成威胁。
没脑⼦也能学习?
文章探讨了单细胞生物是否具有学习能力的问题,通过介绍历史和现代的研究案例,展示了科学家们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和争议。文章还讨论了单细胞学习的可能机制及其对理解更广泛的学习和记忆过程的意义。
中国天眼再获世界级发现
中国科学家利用FAST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证据,验证了40年前的理论预言,标志着中国在这一领域与国际同步达到领先水平。
硅胶可能导致细胞死亡
Radboud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硅胶分子从乳房植入物中可以启动导致细胞死亡的过程,但关于其健康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第三届“青山科技奖”申报启动
2023年度暨第三届“青山科技奖”正式启动申报,重点关注绿色低碳材料、碳捕集及资源化利用、新能源及储能、降碳减污协同控制四大议题,旨在鼓励青年学者投身绿色低碳基础科研,奖励金额每人100万元人民币。
鸽子翅膀的伙伴关系:一起飞翔时扇动翅膀更快
一项新研究揭示了信鸽在成对飞行时每秒增加一次翅膀扇动,相比独自飞行。研究指出,与另一只鸟一起飞行比独自飞行需要更多的能量,但鸽子们仍然选择一起飞行,表明它们能够从群飞中获得其他好处。
铁基超导体中超导与奇异金属态在压力下的共存共灭现象
最近的研究发现,在铁基超导体中,通过压力调控可以观察到奇异金属态与超导态的共存共灭现象,揭示了超导电性对奇异金属态的依赖关系,这项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国际首次!卵巢冻存移植有标准了
《卵巢组织冻存移植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和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生育力保护与保存专业委员会共同起草,历经一年多时间正式发布,这是国际首次制定此类标准。该标准旨在规范医疗机构开展卵巢组织冻存移植技术的临床应用,以应对我国每年因放化疗导致生育能力丧失的约100万儿童和育龄女性。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对于保护女性生育力和卵巢内分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乳腺癌和儿童肿瘤治疗中。
西部高校建设要注重“不可替代”性
西部高校在追求‘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避免盲目追赶东部高校的优势学科。专家建议,西部高校应采取‘不可替代’的思维,发展‘人无我有’的特色学科,并通过集团化发展提升整体实力,以实现与东部高等教育的同频共振。
海绵从过滤水中收集企鹅、海豹和鱼类的DNA
科学家发现海绵可以捕捉并保存水中的DNA,证明了它们作为监测生物多样性的理想工具的潜力。
为什么伟大的创新是无法被计划的?
文章讨论了目标导向思维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公司、教育和科学领域的具体表现。文章指出,虽然目标导向思维被广泛推崇,但伟大的创新往往来自自由探索而非机械地完成目标。斯坦利和雷曼通过他们的研究和实践,强调了自由探索在创新过程中的重要性,并认为这种思维方式不仅适用于科学研究,也适用于社会、文化和个人生活。
芯片简史
《芯片简史》详细介绍了半导体芯片的发展历史,涵盖了材料、器件、工艺、架构和应用等多方面内容,展现了半导体行业从理论形成到产业爆发的全貌。书中通过诺贝尔奖得主的故事,揭示了半导体研究的不确定性和创新者的坚持。同时,讨论了摩尔定律的持续有效性及其对芯片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
探秘蓝⾊星球的极险之地
《万物》2023年6⽉刊介绍了多个科学和冒险主题,包括危险地球、丝绸之路冒险记、狗狗驯化记、⽣物识别⿊科技、12个科学突破、机械巨怪、战争机器博物馆和漫游⼩⾏星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