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文章索引
首页
>
2024年
> 07月
中国核事业的先行者
2024年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文章回顾了中国核事业的起步,特别是中国科学院在核武器研制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了科学家的奉献精神和国家在艰苦条件下的自力更生。钱三强等科学家在核武器研发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最终实现了原子弹和氢弹的成功爆炸,标志着中国核事业的重大突破。
极端气候事件频发,这些人群需格外小心
全球气温不断攀升,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频发,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面临的最大危机之一。我国人口主要集中在季风气候区,易受全球气候变化波动影响。老年人和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群体是气候变化下的高风险人群。气候变化不仅对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有影响,甚至对肾脏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也有影响。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我国采取了多项政策和措施,包括加强气候变化相关的预警和预报工作、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推行绿色建筑标准等。
邬贺铨院士:慧眼如炬的通信先锋
邬贺铨院士是中国通信技术的先锋,参与并引领了我国通信技术60多年的发展。他从小与通信结缘,经历了从模拟到数字通信的转变,提出了多项关键技术方案,推动了中国通信产业的发展。他强调未来通信发展需要更有价值的内涵,并关注6G技术的国际竞争。他在中国工程院的工作中继续发挥余热,推动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
为祖国精准设计一颗水稻种子
李家洋院士带领团队通过分子设计育种技术,成功培育出适合东北稻区的超级稻品种“中科804”,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显著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抗逆性,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日本500多家组织请愿,呼吁提高科学研究经费
日本500多个科学组织请愿,要求政府提高科学研究经费补助金(KAKENHI)金额,以应对研究经费减少和国际竞争力下降的问题。请愿者呼吁增加KAKENHI预算至4800亿日元,并挑战政府现有的“选择并集中”资金分配策略。
诺奖得主考里科的艰难时刻,多少科研人曾感同身受?
卡塔琳·考里科在科研生涯中面临资助制度和评价体制的挑战,坚持高质量科研,最终在COVID-19大流行后获得认可。她的经历呼吁改善学术研究机构的科学研究方式和支持有价值的科学研究。
晒一晒,涂料就能净化空气,还能自清洁
化学家开发了一种新型光催化涂料,利用普通阳光中的紫外线激活自清洁功能,并能有效去除空气中的污染物。
三个国家为争夺鸟粪而打了一场仗?!
本文讲述了历史上三个国家为争夺鸟粪而发生的战争,以及氮元素在生活中的多种重要作用,包括农业、医学、工业和军事等领域。
地球之外,太阳系惊现多片液态海洋
木星和土星的卫星上似乎隐藏着地下海洋,使得这些卫星成了人们寻找地外生命的诱人目标。科学家们通过探测发现,木卫二和土卫二等卫星的海洋可能是液态的,且存在多种维持液态的机制。这些发现改变了人们对卫星的看法,并推动了对外星生命的探索。
重温启迪心灵的瞬间:2024年度陈嘉庚科学奖获奖者微视频回顾
2024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宣传工作启动,拍摄团队对18位获奖人进行采访,记录其原创成果与工作状态。42部视频作品在多个媒体平台投放,吸引近1400万人次观看。
杨振宁论科学之美与科学创造
杨振宁对科学之美的深入思考,尤其是理论物理学之美,强调了科学美的动态性和主观性。他认为科学美不仅存在,还在不断演变,影响科学家的创新工作。他将科学美分为现象之美、理论描述之美与理论结构之美,强调数学在其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科学美的理解,杨振宁展示了如何在科学研究中运用美的直觉,促进科学创造。
微穿孔板:解决世界声学难题的中国方案
微穿孔板吸声结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大猷于1966年提出的理论,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验,成功应用于多个重要建筑中,解决了声学设计中的难题。该理论不仅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还在国际上引发了研究热潮,尤其是在德国议会大厦的声学改造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位传奇的医生:服务7位美国总统,特朗普最让他困扰
福奇医生的回忆录《On Call》讲述了他作为美国首席传染病专家的经历,服务过7位美国总统,深刻影响了美国的公共卫生决策。书中详细描述了他在艾滋病、Ebola和新冠疫情等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中的贡献,以及他对患者的关心与对科学的坚持。福奇在新冠疫情期间成为公众信赖的声音,但也面临来自不同意见的攻击。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职业生涯,更是对公共服务的深刻反思。
男子有3套房却在户外睡觉,声称可以治病,医生:户外睡觉有益但需适度
一名英国男子大卫·普里斯特利坚持在户外睡觉,声称这有助于他的健康,包括缓解腰间盘突出和治愈鼻窦炎。医生认为户外睡觉确实有益于调节昼夜节律,但并不建议长期在户外睡觉,特别是在露营地以外的区域。大卫的极端行为被视为个例,不建议公众模仿。
为什么猪喜欢跳泥坑?
本文探讨了猪为什么喜欢跳泥坑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猪的汗腺很少,无法通过出汗来调节体温,因此在炎热的天气里,猪会通过在泥坑里打滚来降温。文章还解释了“sweat like a pig”这个英语表述的来源,并澄清了关于猪和出汗的误解。
西南科大校长:我们培养的不是传统“精英”,却发挥着“主力军”作用
西南科技大学校长黄琦认为,学校虽然不在省会或中心城市,但通过与周边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培养了大量应用型和枢纽型人才,这些人才在我国科技发展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他提出以核科学统领学科建设的理念,并强调了人文教育在理工科院校中的重要性。此外,他还对国家对西部高校的政策扶持提出了期许。
重走腾冲遥感路
文章回顾了2023年冬天,88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童庆禧和他的老朋友、中国科学院院士薛永祺等人重走腾冲遥感路的经历,以及1978年冬天中国第一次综合性遥感探测试验的背景和过程。试验不仅检验了国产航空遥感仪器,还积累了大量遥感技术资料,为我国遥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并对未来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详细部署。
几十年间虐杀数代人,现在每天被你放进嘴里……
文章讨论了一个在几十年间对数代人产生影响,现在每天被人们食用的物品。
送别张存浩院士!他不是一位只关注学术研究的科学家
张存浩院士是中国高能化学激光和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奠基人,一生致力于国家科研需求,培养了众多科技人才,推动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事业的发展,他的逝世是我国科技界的重大损失。
徐一鸿科普新作:如何让量子场论尽可能简单?
徐一鸿教授的新作《尽可能简单的量子场论》旨在以简单易懂的方式介绍量子场论,这一物理学中最重要但也最令人困惑的主题。书中囊括了量子场论的基本知识与概念,使读者能够在风趣幽默的行文中了解这一理论。
第7位艾滋病治愈者现身
全球第七位艾滋病“治愈”者出现,一位60岁的德国男子在接受干细胞移植后的近6年随访中未再检测出HIV。该病例表明治愈艾滋病并不完全取决于CCR5基因突变,为艾滋病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猫对我爱答不理的,是因为讨厌我?
研究表明,猫与人类建立了密切的情感关系,但这种关系比预期的要复杂。猫主人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来建立情感纽带,而猫的冷漠行为可能是因为它们不喜欢被强加注意力。猫和主人的关系类型取决于主人的情感投入和猫的社交能力,以及如何安置宠物等其他因素。
《自然》杂志“危机”解除背后
《自然》杂志编辑与出版商施普林格·自然之间的薪资争议最终达成和解,结束了《自然》155年历史上的首次员工罢工。此次事件引发了科学界对学术出版行业现状的深刻反思,包括如何在追求学术卓越与商业成功的同时,平衡期刊的商业运营与学术责任,以及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如何平衡技术与专业知识的权重。
肿瘤免疫逃逸的新机制 | 进展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一项关于肿瘤免疫逃逸新机制的研究。研究揭示了癌细胞通过重构胞外基质微结构,利用力学信号影响巨噬细胞的靶向追踪行为,从而实现免疫逃逸。这一发现为理解癌细胞的免疫逃逸提供了新视角,并为未来癌症免疫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
35岁危机之前,大学青年教师们要爬多少阶梯?
中国高校教师面临的“非升即走”制度使得青年教师在学术和科研道路上承受巨大压力,晋升难度大,竞争激烈。尽管制度有助于提升科研产出,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高风险、高回报,以及对青年教师的不稳定性。
会发光的蘑菇
本文介绍了发光蘑菇的历史记录、发现情况及其发光原理,并探讨了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和未来应用前景。
弘扬科学家精神座谈暨《风范》出版研讨会在京举办
《风范》新书出版研讨会在京举办,该书结集了20多位中国杰出科学家的故事,旨在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新时代科研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并作为大学思政课程的重要素材。
每天吃维生素能降低死亡风险?答案来了
一项大型数据分析发现,定期服用多种维生素与降低死亡风险之间没有关联。研究对近40万名健康的美国成年人进行了为期20多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服用多种维生素的人与不服用的死亡风险无差异。
发现以电流倒数为周期的新型量子振荡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基于电荷密度波(TaSe4)2I和TaS3一维纳米线中发现了一种新型的电驱动型量子振荡现象,即电压V随着电流倒数1/I呈现出周期性的振荡。这种振荡现象在不同器件和不同电荷密度波材料中都能重复,并且需要满足特定的条件才能出现。
这个实验室已诞生16位诺奖得主!Nature剖析其成功模式
英国剑桥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LMB)在66年间诞生了16位诺贝尔奖得主,被戏称为“诺奖工厂”。Nature通过采访和档案文件,探究了LMB的成功模式,认为其特有的组织管理方式有助于发现新问题和技术,科学家擅长在冷门领域发现重要问题,管理战略优先考虑文化、激励和管理监督。LMB通过促进科学多样性、鼓励知识交流、重视科学协同作用,建立了一种连贯的文化,使用激励结构使文化与研究员目标一致,通过管理监督系统解决技术和科学优先事项之间的紧张关系。
勇担科技强国建设使命重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性,提出科技事业发展的“八个坚持”和科技强国建设的五方面基本要素,部署了科技强国建设的重点任务,强调国家科研机构在科技强国建设中的使命担当。
夏天用卫生巾又热又黏?教你1招轻松解决(不是棉条)
本文介绍了小N AirPro卫生巾和安睡裤的特点,包括其材质、透气性、吸力等方面的优势,以及提供的超值团购优惠。
第12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揭晓
第12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在中国台湾揭晓,大陆地区作品斩获一金两银,台湾地区同样斩获一金两银,两岸共同推动科普事业发展。
6位科学家获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
2024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在清华大学举行,6位科学家获颁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表彰其在数学、理论物理及理论计算机和信息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东方“巨眼”:深空探测的幕后功臣
本文详细介绍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及其团队在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技术上的贡献,以及该技术在中国探月工程和火星探测任务中的应用。文章还展望了未来中国VLBI技术的发展前景,包括在西藏日喀则和吉林长白山建设新的射电望远镜,以及空间VLBI技术的进一步探索。
一种基于相位恢复算法的大分子亚结构解析方法及程序实现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的双空间迭代算法,用于大分子亚结构的解析,显著提高了解析效率和精度,打破了国外程序在该领域的垄断。
最凶险的痴呆!警惕脑小血管病变成“大”危害
脑小血管病是导致老年人痴呆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危害性大,但早期症状轻微,容易被忽视。通过控制风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不良饮食习惯等,可以有效预防脑小血管病及其导致的痴呆。
无标题
电影点映场口碑爆棚,即将公映,鼓励家长带孩子观看。
8月天荒坪观星与《寻秘自然3》超前点映活动
「科学声音·星空俱乐部」将于8月举办线下亲子游学活动,旨在通过观星活动激发孩子对天文学的兴趣,并提供《寻秘自然3》的超前点映。活动包括专家讲座、望远镜操作实践及科普讲座,旨在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苗德岁:比侦探小说还刺激的《人体简史》
苗德岁在文章中回顾了自己与比尔·布莱森的文学缘分,特别是布莱森的科普著作《万物简史》和《人体简史》,赞扬了布莱森作为非专业人士在科普领域的卓越成就,并强调了他的作品如何以新颖的视角和幽默的文笔吸引读者。
英仙座流星雨来了!这样看最带劲
英仙座流星雨是观赏流星的最佳机会之一,预计将在8月12日至13日达到高峰。流星雨由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的碎片引起,每小时可观测到50到100颗流星,高峰期月亮较暗,适合观测。最佳观测时间在高峰期的几天内,建议远离城市灯光,找到最黑暗的地方观测。
不只是 AlphaFold!一文读懂蛋白质折叠的前世今生:从“不可能”到“轻而易举”
人工智能工具 AlphaFold 在蛋白质结构预测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准确率超过 90%,改变了生物学家研究蛋白质的方式,加速了分子研究,并引发了关于科学未来和人工智能角色的深刻思考。尽管 AlphaFold 是一个强大的预测工具,但它并没有取代生物实验,而是强调了生物实验的必要性。人工智能在蛋白质科学领域的突破性进展,特别是 AlphaFold 如何改变蛋白质结构预测,并引发关于科学未来和人工智能角色的深刻思考。
一周科技
本周科技新闻涵盖了男性产后抑郁、海狗咬伤与狂犬病、佩戴口罩降低感染风险、高血压特征与心血管疾病、布鲁氏菌传播历史、饮食限制与耐药菌感染、以及超快药敏试验等多个领域的前沿研究。
杨振宁论科学之美与科学创造
杨振宁对科学之美的深入思考,特别是理论物理学之美的动态性和多层次性,强调了科学美对科学创造的重要引导作用。他认为科学美不仅存在于自然现象中,还体现在理论描述和数学结构中,科学家的研究风格和成果往往受到其对科学美的理解和感受的影响。杨振宁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对爱因斯坦思想的借鉴,阐述了科学美在理论物理中的重要性,并指出数学美对科学创造的决定性作用。
7月:概率论沉思录、我的爱因斯坦、欺骗世界的医生等10部新书 | 赛先生书讯
7月,《赛先生》精选了10本科普新书,包括《概率论沉思录》、《我的爱因斯坦》、《蓝藻猩猩生物学》等,涵盖了概率论、爱因斯坦的影响、生物学、宇宙学、地球科学等多个领域。这些书籍不仅介绍了科学知识,还探讨了科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的影响。
低调又迷人,它完成了DNA和蛋白质都无法做到的事
付向东教授在采访中详细介绍了RNA生物学领域的发展历程及其多样化的功能,强调RNA和蛋白质总是形成复合体来起作用,并指出RNA研究面临的挑战和人工智能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
李嘉泳:一心耕海,一生育人
李嘉泳是中国无脊椎动物胚胎学的奠基者和主要创始人,长期致力于无脊椎动物胚胎发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他在山东大学和山东海洋学院培养了众多专业人才,为中国海洋生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李嘉泳的学术成就和无私奉献精神将永载史册。
全中国最“没用”的专业,学了到底能干嘛?
本文探讨了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的教育理念及其学生的毕业作品,展示了学生们在艺术创作中探索自我和家庭关系的过程,以及他们在面对就业压力时的心路历程。通过具体的案例,揭示了实验艺术的独特性和学生们的自我驱动的艺术教育经历。
收获《自然》“三件套”,美国投资人求合作,他却说希望尽早在国内转化
华中科技大学臧剑锋团队研发出一种面向颅内生理监测的可注射超凝胶超声传感器,该技术有望改变临床颅内测压方式,避免传统方法的手术伤害和并发症风险。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引起国际投资人的关注,但团队希望技术能在国内转化,惠及更多中国患者。
王志珍院士:他们用一生写就的科学家精神
本文为王志珍院士为《风范:他们用一生写就的科学家精神》一书所作的序言。书中讲述了21位科学家的故事,展现了他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这些科学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克服重重困难,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王志珍院士强调,弘扬科学家精神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并希望年轻一代能够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继续写好科技强国的新篇章。
绵绵用力 久久为功
文章强调了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持续投入和良好环境的营造的重要性,并通过多个实例展示了长期技术攻关的必要性。同时,文章提出了保护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助力科创型企业成长以及循序渐进积蓄创新能量的策略。
哈佛教授发文警告:我们现在就需要控制AI智能体了
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Jonathan Zittrain在The Atlantic杂志上发文警告,随着AI智能体的快速发展,必须立即对其行为进行规范,以防止失控带来的潜在危害。他指出,智能体具有执行复杂任务、与外部世界互动和无限期运行的特质,可能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文章还提到,历史上类似于2010年闪电崩盘的事件表明,智能体的风险需要引起重视,并呼吁制定适当的标准和监管措施以确保安全。
杨振宁相信的“造物主”是什么?
本文探讨了杨振宁先生对“造物主”的理解和信仰,以及他与爱因斯坦、牛顿等科学家对自然规律和宗教信仰的看法。文章指出,这些科学家心中的“造物主”并非宗教意义上的人格化神,而是对自然规律的抽象认识。同时,文章强调了科学家的宗教信仰不应与科学实践混淆,科学家在探索客观真理时,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精神。
第一届陈景润奖颁发,这两位数学家获奖
第一届陈景润奖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颁发,黄炳荣和聂思安因其在数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奖。该奖项旨在表彰和鼓励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完成数论与代数方向杰出成果的40岁以下青年人才。
光学微腔构建新一代超声波传感技术 | 进展
光学微腔超声传感器在超声波传感领域展示了其显著提高探测精度的潜力,通过集成在硅芯片上,这些微腔传感器能够降低成本和功耗,提高空间分辨率,在光声断层扫描等应用中具有广泛前景。
一周科技
本文报道了多项科技研究进展,包括发现高脂饮食引发肥胖的多巴胺能神经环路、基因差异对个人饮酒喜好的影响、菊粉凝胶治疗食物过敏、益生菌改善马拉松选手的免疫细胞功能、喷他脒防治性传播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前景药物以及牛H5N1流感病毒的致病性和传播力。这些研究为相关领域的疾病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策略和理解。
登上《自然》!老药新用逆转肿瘤耐药
中⼭⼤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教授何裕隆、张常华团队和中⼭⼤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英国癌症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合作,首次确认了一种DNA修复蛋白(NBS1)乳酸化修饰在肿瘤化疗耐药中的关键调控作用,并创新性地提出通过靶向抑制NBS1的乳酸化修饰或调控乳酸代谢通路,逆转化疗耐药的全新方案。相关研究7月4日发表于《自然》。
历时13年,潘建伟团队抵达量子模拟无人区
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团队历时13年,成功在冷原子量子模拟器中构建了三维费米子哈伯德模型,并实现了反铁磁相变。这一成果对理解高温超导体机制和探索新的量子态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量子模拟技术在解决实际科学问题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高考要不要报人工智能专业?3位专家这么说
本文讨论了高考生是否应该报考人工智能专业的问题,并采访了三位专家,他们分别从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内容、学科交叉、文科生转入人工智能专业等方面给出了建议。专家们认为,人工智能是一个综合学科,适合不同背景的学生,但选择是否攻读人工智能专业应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来决定。
现代殡葬管理,值得升格成本科专业吗?
本文讨论了现代殡葬管理专业是否值得升格为本科专业的问题,并分析了职业教育从专科升格到本科的必要性和社会影响。文章指出,随着社会对高层次职业人才需求的增加,职业教育需要提升层次以适应社会发展,同时也能破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
我国大面积钙钛矿电池获里程碑突破
中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基于气相的钙钛矿处理方法,突破了液相法处理大面积器件的瓶颈,显著提升了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研制出面积超过200平方厘米、效率超过18%、寿命超过4万小时的钙钛矿电池,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科学》。
免受截肢之苦!抗眼镜蛇毒“神药”找到了
研究发现,一种常用的血液稀释剂肝素可以防止被眼镜蛇咬伤后截肢,降低组织坏死的风险。肝素在室温下稳定,易于获取和使用,但其对偏远地区及时治疗的效果仍需验证。
冻卵技术真的是完美“后悔药”吗?
冻卵技术作为辅助生殖技术之一,虽然为许多不孕不育者及其家庭带来福音,但其成功率并非100%,且存在科学、社会、伦理和医疗服务等多方面的挑战。
复分析:可视化方法
《复分析:可视化方法》是一本创新性的数学教材,通过可视化的论证方式解释初等复分析理论,挑战传统的纯符号逻辑推理。作者特里斯坦·尼达姆通过大量的图示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易懂,引导读者领略数学之美。书中还探讨了计算机在几何推理中的应用,以及数学与物理概念的关联。
风范:他们用一生写就的科学家精神
《中国科学报》开设的“风范”专栏,讲述了多位老科学家的人生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书中收录了21位科学家的故事,展现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对科学事业的奉献。这些故事激励年轻一代继承和发扬科学家精神,继续推动科技强国建设。
中国科学家发现宇宙能量最高的伽马暴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的科研团队利用极目空间望远镜和费米卫星的联合观测数据,在伽马暴中发现了迄今观测到的宇宙天体产生的能量最高、证据最确凿的谱线,能量高达37兆电子伏。这一发现为破解伽马暴及相对论性喷流产生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
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九届学术年会全体院士学术报告会举行
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九届学术年会全体院士学术报告会在北京举行,多位院士就科技前沿和可持续发展作学术报告,讨论了人工智能、合成科学、阿秒光科技、深空探测与空间科学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苹果里长蘑菇,科研新发现
浙江网友发现家中苹果长出蘑菇,引发科研兴趣。博士果菌王对此进行研究,发现该蘑菇为裂褶菌,具有重要的菌种选育和栽培价值。研究不仅揭示了白参的环境适应性,也为苹果种植业提供了新的视角。
为什么我们要研究火山?
火山研究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提供地球内部信息、形成新矿藏、影响地球生态以及预测火山喷发以减少灾害风险。
他们谈《风范》
《风范:他们用一生写就的科学家精神》是中国科学报社与科学出版社合作出版的书籍,记录了21位杰出科学家的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书中探讨了科学家精神与科学传播的关系,强调了深度阅读的重要性,并希望通过故事传承科学家精神,激励年轻一代投身科学事业。
一个天文学家,如何掀翻了英国科学界?
约翰·赫歇尔作为威廉·赫歇尔的儿子,不仅继承了父亲的天文学成就,还推动了英国科学界的改革。他通过科普读物传播科学思想,影响了后世科学家。赫歇尔在剑桥大学接受了数学训练,但对学校的保守态度感到失望。他与志同道合的学生成立了分析协会,推动数学分析方法的引入。赫歇尔在伦敦天文学会的活动中挑战英国皇家学会的权威,最终成为英国科学界的领军人物,并在南非进行重要的天文观测,留下了丰厚的科学遗产。
驻波超模微腔耦合理想度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近期在驻波超模微腔耦合理想度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通过设计并制备具有边缘周期调制的超模光学微腔,实现了模式劈裂的光学超模,并对其耦合理想度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驻波超模的耦合理想度在强背向散射条件下只能达到0.5,而在无背向散射的行波回音壁模式中可以达到1。这一发现为微腔在光力传感器、光学滤波器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羽毛球价格暴涨,竟然是因为猪肉降价?
羽毛球价格因猪肉降价而暴涨,主要原因是猪肉价格低于鸭肉和鹅肉,导致羽毛球原材料短缺。
从动物群体行为到大脑空间决策,复杂性如何启发智能探索?
这篇文章探讨了动物群体行为的复杂性及其对智能探索的启发,涵盖了从扁盘动物到蝗虫的多种生物,强调了群体行为如何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灵活且稳定的系统,并与大脑的决策过程相联系。
染色体有了,复活猛犸象还远吗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成功重构了一只生活在5.2万年前的猛犸象基因组和三维染色体结构,揭示了猛犸象基因组在细胞内的组织方式及特定基因在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该研究为复活猛犸象提供了科学依据。
奔腾不息:雨、河、岸、海与亚洲历史的塑造
《奔腾不息:雨、河、岸、海与亚洲历史的塑造》一书,由苏尼尔·阿姆瑞斯撰写,探讨了亚洲水资源如何影响历史和文明,特别关注印度在水资源管理上的历史和现代挑战。书中分析了水利工程、气候变化、政治经济制度以及民族主义对水资源的影响,并呼吁亚洲国家在环保领域加强合作,以应对未来的生态危机。
日本500多家组织请愿,呼吁增加科学研究经费
日本500多个科学组织发起请愿,呼吁政府提高科学研究经费补助金(KAKENHI)金额,以应对研究经费减少和国际竞争力下滑的问题。
打破封锁,他们让我国在这一领域实现领跑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强激光衍射光栅团队,通过十年的努力,成功攻克了强激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制备出超大口径无拼缝光栅,使我国在这一领域实现了国际领跑。团队面临的挑战包括技术封锁、高成本的设备和场地问题,以及复杂的研发过程。尽管面临重重困难,团队通过不懈努力,最终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多个高技术领域。
嫦娥六号中法氡气测量仪完成探测任务
嫦娥六号携带的中法氡气测量仪成功完成探测任务,成为月球背面的永久居民。该仪器主要探测月壤中的氡-222和氡-220同位素,旨在研究月球大气层、月壤特性和月表尘埃运移。探测任务包括在环月轨道上的多次开机测量,最终在嫦娥六号采集样品后结束。
首次发现!中国在返回月壤中找到分子水
中国科学家在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本中发现了富含水分子和铵的未知矿物晶体ULM-1,揭示了水分子和铵在月球上的真实存在形式,对月球演化研究和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一周科技
本文介绍了近期关于饮食与健康,包括癌症、肥胖、骨关节炎等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研究涉及地中海饮食与癌症风险的关系、名字对面部外观的影响、抑制免疫因子IL-11对小鼠寿命的延长作用、可快速降解的生物塑料的研发、以及Fas分子在饮食引发肥胖中的调节作用和维生素B1对预防骨关节炎的效果。
整治“打招呼”,自然科学基金委再推新举措
自然科学基金委出台新举措,持续巩固深化防范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顽疾专项整治的工作成果。通过统筹推进、群策群力、系统联动和敢抓敢管等措施,有效遏制了“打招呼”等不端行为。今年将进一步优化评审工作,加强宣传和监督,严肃惩戒违规行为,以构建公平、公正的评审环境。
路噪为何物?
本文详细解释了路噪的产生原因及其影响,并介绍了不同路面材质对路噪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技术、管理和规划措施来减少路噪。
徐一鸿科普新作:如何让量子场论尽可能简单?
徐一鸿教授的新作《Quantum Field Theory, as Simply as Possible》旨在通过易读的方式介绍量子场论,填补了市场上关于这一主题的科普书籍的空白。书中涵盖了量子场论的基本知识与概念,并结合了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为理解亚原子世界的量子奥秘提供了框架。
牛顿:我的数学论文,请一篇也不要发表
本文详细介绍了艾萨克·牛顿爵士的生平及其在数学和物理学领域的伟大贡献,特别是他与莱布尼茨在微积分发现优先权上的争议。文章还探讨了牛顿为何选择不发表他的数学发现,以及这如何导致了学术界的混乱和争议。此外,文章还提到了牛顿在炼金术和神学方面的兴趣和研究。
8月天荒坪观星一日游学营
8月,「科学声音·星空俱乐部」将举办一次线下亲子游学活动,陪孩子仰望星空,也圆你儿时观星梦。活动内容包括天文历史讲解、天文望远镜发展史、星空摄影、观星实践、科普讲座等,旨在激发孩子们对天文学的兴趣和科学思维的潜能。
摩擦电玄武岩纺织品:会“发电”的衣服
安徽农业大学教授龚维团队及合作者研发出一种摩擦电玄武岩纺织品,该纺织品可通过拍打“发电”,并能在极端温度环境中使用,未来有望应用于多种极端环境。
黄金攻坚战
中国科学院在1987年至1997年间开展了为期10年的黄金攻坚战,通过多学科综合研究,显著提升了我国黄金资源的勘探和选冶技术,使我国黄金产量从1988年的40吨左右增长到1995年的突破百吨,成为世界黄金生产的重要力量。
气温或超30℃的巴黎奥运村不装空调,运动员真的没问题吗?
文章讨论了巴黎奥运村在高温下不装空调的问题,以及组织者如何通过自然环保的方式降温。同时,文章也提到了一些国家为了运动员的健康要求安装空调的情况。
从月壤里找到“水”后,他们以为“乌龙”了……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分析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样品时,意外发现了一种含有结晶水的透明单晶,这一发现挑战了月球干燥的传统观点。经过两年的详细测试和文献研究,团队确认了这一发现的真实性,并将其发表在《自然-天文学》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王志珍院士:他们敢于直言,是科学家精神最好的榜样
王志珍院士在《风范:他们用一生写就的科学家精神》一书的序言中,详细介绍了中国老一辈科学家的事迹,强调了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性,并呼吁年轻一代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
蒋新松院士:46岁“重启”,66岁离世,一生都在跟时间拼命
蒋新松院士是中国机器人事业的奠基人,他在46岁时重新开始科研工作,66岁离世,一生致力于自动化发展,为中国工业强国梦不懈努力。
首个蓝鲸妈妈为幼崽哺乳的视频发布
首个蓝鲸妈妈为幼崽哺乳的视频由一名浮潜者在东帝汶拍摄,展示了蓝鲸幼崽在水中吞食乳汁的罕见场景,表明东帝汶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蓝鲸迁徙地之一。
北大生科院院长陈雪梅:生命科学领域的“有组织的科研”怎么做?
在访谈中,北大生科院院长陈雪梅探讨了生命科学领域的有组织科研、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女性科学家的职业困境等问题。她强调基础研究需要自由探索,并分享了自己在小RNA研究中的经历和对未来科研方向的看法。
太空呆几天,人体会发生什么变化?
研究表明,在轨道上待上短短几天,就会导致免疫系统的扰乱、脱水和思维混乱——但回到地球以后大多数情况都会很快回复正常。这44份报告出自超过25个国家、100多个机构的作者之手,共同构成了描述太空旅行如何影响人体的最大数据目录。
基于混合式回热新原理的全固态磁制冷器件 | 进展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基于混合式回热新原理的全固态磁制冷器件,该器件通过使用高热导固体代替流体进行回热,显著提高了制冷性能,为绿色高效制冷技术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