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腾冲遥感路

作者: 倪思洁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日期: 2024-07-08

文章回顾了2023年冬天,88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童庆禧和他的老朋友、中国科学院院士薛永祺等人重走腾冲遥感路的经历,以及1978年冬天中国第一次综合性遥感探测试验的背景和过程。试验不仅检验了国产航空遥感仪器,还积累了大量遥感技术资料,为我国遥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云南腾冲,一个铁血又柔情的极边之地,历朝历代都有重兵把守。这里有火山、密林、温泉、古镇,也是旅行爱好者的乐园。2023年冬天,88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童庆禧和他的老朋友、中国科学院院士薛永祺等人又一次来到腾冲。合影留念时,有人展开一条6米长的横幅,上面写着“45周年弹指一挥间,重走腾冲遥感路”。这一刻,往事在童庆禧脑海里浮现。

那是1978年冬天,云南正值温润少雨的时节,来自全国68家单位、50多个学科领域的706名科技人员,陆续集结到腾冲和保山。他们在做一件比找金子更前所未有的事——完成中国第一次综合性遥感探测试验。遥感技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通过传感器探测物体电磁波辐射、反射和吸收特性的技术,能在无接触情况下获取影像,分析地表信息。20世纪70年代初,国内了解遥感的人还很少。

童庆禧记得,曾有朋友问他是做什么工作的,他回答“做遥感的”。至于接触过遥感技术的人就更少了。很多资源调查数据要靠调查队员的两条腿跑出来。1972年,中国科学院从院属各所抽调人员,成立了地球资源卫星调研组,并联合全国几家科研单位,发展地球资源卫星相关技术。两年后,一个难得的机遇出现了。外交部提出,希望中国科学院提供合适的科研项目,用以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得知消息后,同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的陈述彭和童庆禧向中国科学院建议,希望以国际合作方式开展航空遥感联合试验。联合试验地点选在云南腾冲。然而,1978年,国际合作突然中止。陈述彭和童庆禧铁了心,申请自主开展腾冲遥感试验。国家相关部门批准同意中国科学院自主开展腾冲遥感试验,不少单位的积极性随之被调动起来。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相关院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原林业部、原冶金工业部等国家部委所属研究机构,通过“648”分机线联结成一张无形的协同网。遥感界的“黄埔军校”热闹归热闹,要想自主开展腾冲遥感试验,还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第一个问题是参试人员知识储备不足,几乎从未接触过遥感技术。

1978年7月初至8月中旬,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联合举办“遥感技术应用研究班”,为试验培训专业技术骨干,前后参加研究与培训的有200余人。第二个问题是大家对腾冲的具体资源分布情况不熟悉。1978年4月,中国科学院派出地理所等5个研究所,联合原冶金工业部等共6个部委所属13家单位22名科技人员,赴腾冲开展任务调研与实地踏勘。第三个问题是参试单位和人员多,需要建立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

1978年10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由相关部委和地方负责人参加的“腾冲航空遥感试验”协调会议,决定成立试验领导小组和现场指挥部及其办事机构。从1978年底起,100多名航空遥感技术相关参试人员陆续集结到保山,空军先后派出4架飞机支持,开展航空遥感飞行和数据采集。同时,600多名地学研究和遥感应用领域的参试人员陆续集结到腾冲,开展地面调查、验证和遥感试验数据判读工作。

试验期间,危险常在不经意间出现。有一次,童庆禧等人在飞越高黎贡山时,突然遭遇强烈气流,飞机急剧下坠,几乎撞上山体。化险为夷后,一位飞行负责人跟参试人员半开玩笑地说:“可得给老童打个招呼,我们脑袋都拴在裤腰带上,不要再加航次了。”最终,试验队伍完成了当时我国规模最大、学科最多、涉及技术和应用领域极为广泛的综合性遥感试验。我国在遥感新领域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

腾冲遥感试验的现场工作于1979年初完成,不仅检验了中国科学院研制的九波段多光谱仪、六波段红外扫描仪、四波段多光谱照相机、激光测高仪、地物波谱仪等第一批国产航空遥感仪器,也对当时保定胶片厂生产的新型彩色红外感光胶片进行了飞行检验。

试验积累了大量第一手遥感技术资料,累计遥感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拍摄胶片长达1100米,录制磁带共90盘,包括黑白全色、黑白红外、天然彩色、彩色红外、多光谱5种航空摄影像片,以及多光谱、热红外、激光测高等一系列资料。

参试人员在地面和飞机上测得100余种树木、作物、土壤、水体、地质体等目标地物波谱曲线1000多组,为以后制定统一的标定、测试规范,选择最佳波段、开发特定波段以及开展遥感基础研究打下了基础。这些资料成为中国遥感事业发展的“第一桶金”,相关数据分析和科研工作一直持续到1980年12月。

科研人员共完成71项应用基础研究课题,写出120多篇学术论文和技术方法总结,其中58篇收入《腾冲航空遥感试验总结资料汇编》,包括空中试验、地质应用、农林应用、水资源应用、测绘制图5个分册,总计20余万字。

他们还编制了1:10万比例尺系列专题地图26幅,出版《航空遥感图集(腾冲试验区)》《腾冲县农业统计地图集》等,实现了区域综合性遥感制图,使我国第一次拥有了基于自主航空遥感数据的资源环境系列计算机制图。

腾冲遥感试验成果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立竿见影的社会效益:原林业部修订了森林储积量的估量模式,将估量参数从13个减少到9个,可信度由85%提高到93%,森林资源调查的精度和效率由此提升;原核工业部修订了热液成矿机理和构造控矿模式,圈定2个二级成矿远景区和1个三级成矿远景区,经钻探验证后,为我国增加了铀矿储量;原铁道部在遥感模拟选线设计中,调整了原有设计,避开了4平方公里的大滑坡,隧道长度缩短2公里,节约工程投资数百万元;云南省利用试验结果在腾冲县进行农业区划试点,核实了水田面积,查明森林覆盖率在20年内由50%降到34%,荒山荒地增加37.6万亩,并以此为依据调整了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陈述彭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说:“腾冲遥感试验估算总投资不到70万元,共完成71项专题,平均每个专题不到1万元,取得了‘一次试验,多方受益’的组织经验和经济效益。

”腾冲遥感试验的一部分成果曾在国际会议上发表,外国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参试人员、地理所研究员张仁华记得,他在1980年4月带着腾冲遥感试验成果《遥感土壤水分研究》论文,应邀参加在哥斯达黎加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一位美国教授用“非常棒”形容他的研究,请求把论文带回去仔细阅读。1983年,以腾冲遥感试验资料为基础的“腾冲区域地理信息数字分析方法与应用研究”,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1984年、1985年,“腾冲区域航空遥感应用技术”先后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完成腾冲遥感试验后,陈述彭、童庆禧等又组织和实施了两次大规模遥感应用示范工程——天津城市环境遥感监测和二滩水电站遥感试验。这三次试验被誉为“为中国遥感发展奠基的三大战役”。回顾腾冲遥感试验,童庆禧感慨良多:“第一,国家的重视和支持是科学研究成功的关键。

第二,腾冲遥感试验是自力更生的结果,我们要有志气,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自立自强。第三,要对标先进技术水平,做到知己知彼。第四,有志同道合的伙伴才有可能成就大的事业。到现在,这些经验仍使我们受益无穷。

”现如今,我国遥感从平台、传感器到数据处理能力,再到应用,都有了飞跃式发展:我国在轨运行的遥感卫星超过300颗,数量与质量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自然资源调查、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监测、灾害监测与预警、风险评估、应急救援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不约而同地,腾冲遥感试验的亲历者们都期盼着,未来有一天,我国遥感卫星每天都能将广袤的国土“扫描”一遍,获得全天候的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及时的信息支撑,成为国家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UUID: e56703c4-a7c1-4957-b48d-c295fa49df70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微推助手/中国科学报/中国科学报_2024-07-08_重走腾冲遥感路(1).html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86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