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文章索引
首页
>
2022年
> 09月
地球有多少蚂蚁?科学家给出答案
一项新研究估算,地球上有大约2亿亿只蚂蚁,其总生物量约为1200万吨,比野生鸟类和哺乳动物的总和还要多。研究通过分析489项数据,旨在提供更准确的蚂蚁数量估算,并对生态保护有重要意义。
复原四万年前东亚人的生活照,发现与我们同样爱美的祖先
本文分享了复原4万年前东亚人类生活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当时人类的行为、文化和社会生活,揭示了他们与现代人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实验发现金属玻璃中类液原子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发现金属玻璃中存在类液原子,这些原子在室温下可快速扩散,突破了玻璃的传统微观图像,揭示了金属玻璃部分固体、部分液体的本质。这一发现加深了科学家对玻璃本质的认识,为玻璃动力学-性质关系的构建提供了新的物理图像。
为什么身份证号尾号会出现“X”?答案就藏在这幅明朝的古画之中
本文探讨了身份证号码中校验码的计算方法及其历史背景,介绍了弃九法和同余理论在身份证校验码中的应用,以及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深林古城:挑战考古学的亚马孙遗迹
科学家发现位于亚马孙河流域的古代城市聚居地,使用遥感技术揭示了古代亚马孙人建造的复杂城区,挑战了考古学界的传统看法,表明这一地区早在欧洲人到来之前就已有先进社会存在。研究显示,古代亚马孙人可能塑造了他们的环境,并且这些聚居地的存在改变了对亚马孙地区考古的理解。
中国科学家揭开埃博拉病毒“复制机器”面纱
中国科学家团队首次解析了埃博拉病毒聚合酶复合物的三维结构,为理解病毒复制机制和开发抗病毒药物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靶点。
童年创伤,不是你的错(上)
本文探讨了童年创伤对个人心理发展的深远影响,特别是童年时期受到虐待的经历如何导致成年后的心理问题,如暴力行为、抑郁、负罪感和羞怯感、信任问题以及无法建立亲密关系。通过电影《心灵捕手》中的主人公威尔的案例,展示了童年创伤如何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轨迹和心理健康。
2022年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揭晓
2022年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揭晓,迈克尔·I·乔丹和迪尔克·格尔利希分别获得智能科学或数学奖和生命科学或医学奖,每人奖金1000万元人民币。
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公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2022年9月8日公布了2022年度申请项目评审结果,并将在9月8日至13日向申请人发送通知。未获资助的申请人如有异议,可提出复审申请。
孕妇不必“因汞废鱼”!
英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孕妇怀孕期间吃鱼对儿童的视力和智力有诸多好处,鱼中的必需营养物质可以抵消其体内的汞含量。研究呼吁改变孕妇吃鱼的指导建议,强调每周至少吃两份鱼,其中一份是油性的。
周忠和:事关学术话语权,中国如何建设世界一流期刊?
中科院院士周忠和讨论了中国如何建设世界一流期刊,强调科技期刊在学术主导权、话语权和标准制定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加快本土世界一流学术期刊建设的紧迫性。
河北大学校长康乐院士:“拱石上山”5年,治校不容试错
河北大学校长康乐院士分享了五年来治校的经验、困境与焦虑,强调治校不容试错,高校应平衡科研与育人关系,推动“文科登峰、理科振兴、医学崛起”战略,并适应信息技术对大学面貌的全方位改变。
全球变暖可能使病毒更难被杀灭
全球变暖可能导致病毒进化,使它们对热、阳光和其他消毒剂如氯的抵抗力增强,从而更难被杀灭。
黄培云院士:一颗报国心,一世粉末情
黄培云院士是中国粉末冶金领域的奠基人之一,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粉末冶金专业和研究所,培养了大量科技人才。他的求学之路充满艰辛,始终保持着报国的信念。他在粉末冶金领域的研究成果被广泛认可,提出了多项重要理论,并在教育事业上倾注了心血,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黄培云的严谨治学和淡泊名利的精神影响了无数学子。
人类文明还剩多少年?
本文讨论了人类文明可能的存续时间,基于统计数据和天体物理学家的观点,提出了人类可能再存在几个世纪的预测。文章还探讨了人类自由意志在应对未来挑战中的作用,以及通过太空探索保护人类文明的可能性。
2022年度天文摄影师大赛获奖作品
2022年度天文摄影师大赛公布了获奖作品,涵盖多个类别,包括行星、彗星、木星、宇宙玫瑰、夜景风光等。各类作品展示了摄影师们在天文摄影领域的卓越技艺和对宇宙美景的独特视角。所有获奖作品将于9月17日起在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展出。
81岁院士,讲了一门“比春运火车票还难抢”的课
陈润生,81岁生物信息学家,讲授《生物信息学》课程,课堂受欢迎,曾与诺贝尔得主沃森通信,推动中国生物信息学发展,培养众多优秀人才,个人经历充满孤独与追求,最终找到父亲的故事。
猝死的预防与心血管健康
杨进刚医生在讲座中指出,猝死的病人中大多数看似正常,强调初发冠心病的危险性,并讨论了动脉粥样硬化与心梗、猝死的关系。他提到,常规体检无法预测心梗风险,强调生活方式对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性,并建议通过锻炼、减压和社会支持来改善健康。
科技部等二十二部门印发《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新增7种科研失信行为
科技部等二十二部门印发《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新增7种科研失信行为,进一步规范科研失信行为的调查程序,统一处理尺度。
让气候研究摘得诺奖的物理基础,中国物理学家有杰出贡献
本文介绍了德国科学家哈塞尔曼因其在气候研究中的贡献获得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背景和意义,强调了布朗运动理论在气候学模型中的应用,以及中国物理学家在这一领域的杰出贡献。
探索高校书院制,要过这4道坎!
本文探讨了高校书院制改革面临的四个主要问题:教学管理与学生工作管理条线的分离、专业学院与教师对通识教育和书院制改革的不认同、书院制探索与实践缺乏长期积淀、以及未能根据自身特色探索人才培养路径。文章强调了书院制改革需要贯穿学生大学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与全方位,并提出了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追忆韩克利:与分子反应动力学相守的32年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韩克利,在分子反应动力学领域奋斗32年,致力于科研创新和高端科研仪器的自主研发,培养了近200位优秀的研究生和博士后,以热爱和创新精神推动科研进步。
2022联邦学习全球研究与应用趋势报告
《2022联邦学习全球研究与应用趋势报告》详细介绍了联邦学习自2016年以来的技术研究和应用进展,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与前景。报告主要从技术论文发表情况、专利申请、学者地图与画像、主流框架、行业应用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
住院为何增加老年痴呆风险?
新研究指出,因感染而在医院接受治疗的人,几年后患早发型阿尔茨海默氏症的风险可能更高。细菌和病毒感染,特别是泌尿、生殖器官、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与阿尔茨海默氏症的高风险密切相关。研究分析了瑞典约29万名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和140万名健康者的数据,发现60岁前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氏症的患者中,17.4%的人至少5年内曾因感染在医院接受过治疗,而未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氏症的人中,这一比例为9.8%。
科研人员揭示物种多样性对树木存活的影响机制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马克平团队研究揭示了物种多样性、功能性状和气候条件对树木存活率的影响,以及气候和菌根类型对森林物种多样性与碳储量关系的影响,为未来森林恢复和碳补偿措施提供了科学支撑。
我国科学教育中的技术思维陷阱
本文探讨了我国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重技术轻科学、重活动轻思维的倾向,分析了STEM教育引入工程技术领域的背景及其在我国的实施情况,指出了科学教育中技术思维陷阱的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喝咖啡应在早餐后而非早餐前:一项新研究揭示其对血糖控制的影响
一项新研究表明,一夜睡眠不佳后喝浓黑咖啡可能会影响血糖水平的控制。研究发现,早餐前喝浓黑咖啡显著增加了早餐的血糖反应约50%,建议最好在早餐后喝咖啡。
人雷击身亡:遇上强对流天气,该怎么躲?
本文讨论了雷电的形成、发生原理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并提供了在强对流天气中如何保护自己免遭雷击的建议。文章还介绍了科学家如何研究雷电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进行雷电灾害预警。
诺奖得主乔治·帕里西:随椋鸟飞行,做前人从未做过的事
意大利物理学家乔治·帕里西因对复杂系统理论的开创性贡献获得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不仅在实验室研究无序体系,还观察椋鸟的集体飞行行为,尝试理解这些复杂系统的行为。帕里西通过实验设计和实施,利用统计物理学方法对椋鸟飞行轨迹进行三维重建,揭示了集体行为的复杂性。
从鱼到人探源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的4篇学术论文在《自然》杂志封面发表,揭示了有颌类起源与最早期演化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全球志留纪早期有颌类化石记录的空白,首次为有颌类崛起与最早期辐射分化提供确切证据。
对抗资本,拯救森林:一位伐木世家传人的科学抗争
苏珊娜·西马德(Suzanne Simard)在伐木世家长大,目睹森林的破坏后,致力于研究森林再生。她在政府工作中面临道德困境,参与了除草剂实验,最终意识到原生植物和真菌对树木生长的重要性。她的研究揭示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并促使她反对破坏性政策,努力保护森林。
中科院党组专题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委第二十七次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
中国科学院党组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重点讨论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强调院士的荣誉性和学术性,以及院士在科技创新和国家重大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从鱼到人探源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4篇论文,揭示了有颌类起源与最早期演化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全球志留纪早期有颌类化石记录的空白,为有颌类崛起与最早期辐射分化提供了确切证据。
老糊涂是无可避免的吗?——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
本文探讨了老年人常见的痴呆症,尤其是阿尔茨海默病的现状与挑战。作者路易斯·阿伦森通过个人经历和医学观察,分析了痴呆症的误解、诊断困难及其对患者家庭的影响,强调了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并呼吁社会对老年人群体的关注与支持。
范宣梅:于灾难的混沌中,开启“上帝视角”
范宣梅是一位在地震地质灾害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她的研究团队致力于研发灾害预测预警模型,为抢险救灾赢得宝贵时间。她在汶川地震后改变了研究方向,专注于强震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取得了显著成果。范宣梅获得了多项荣誉,包括“科学探索奖”,并在青藏高原等地开展重要研究,致力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量子计算的早期岁月(下)
本文讲述了量子计算早期的进展,包括纠错码和容错计算的发现过程,强调了量子计算的技术挑战及其解决方案。彼得·肖尔回顾了量子计算的历史,讨论了量子纠错码的演变及其在量子计算机中的应用,提出了阈值定理的重要性,表明量子计算机在技术上可能是可行的。
喝咖啡能长寿
一项研究表明,每天喝两到三杯咖啡可以延长寿命,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研究结果适用于研磨咖啡、速溶咖啡和脱咖啡因咖啡,并表明适度饮用这些咖啡应被视为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动物教我们怎样做人
德瓦尔在《最后的拥抱》中探讨了动物的情绪和智商,强调动物情感与人类社会的相似性,通过“妈妈”这一黑猩猩的故事,揭示了动物情绪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呼吁人类反思自身情感和社会行为。
利用片上光学微腔实现空气耦合的MHz频段高灵敏度超声波探测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利用微芯圆环腔在MHz频率范围内实现了空气耦合的高灵敏度超声波探测,通过微加工工艺制备的微腔在2.56 MHz的一阶拍动模式下表现出高机械品质因数和光学品质因数,实现了宽带、高灵敏度的超声检测,并观察到了二阶和三阶机械边带,这项研究拓宽了微腔光力系统在空气耦合超声波探测中的应用。
测谎专家怎样“读别人的心”
心理治疗医师David J.Lieberman博士的最新著作《读心者:破解人们到底想什么、要什么及他们到底是谁之新科学》探讨了如何理解他人的思想、动机和情感,尤其是在现代交流方式下如何识别谎言和理解人性。
中秋节特辑:博物杂志九月刊与北极兔礼物
中秋节特辑,博物杂志九月刊以蜻蜓专题为主,提前赠送北极兔毛绒挂饰作为礼物,鼓励读者参与投票和评论,中奖名单将于九月六号公布。
科学家培育出不传播疟疾的蚊子
英国研究人员通过基因改造蚊子,减缓疟疾寄生虫的发育并缩短蚊子寿命,从而在蚊子传播疟疾前使其死亡。该方法利用基因驱动机制,已在实验室和计算机模型中证明有效,但需解决寄生虫耐药性和蚊子进化问题。此外,其他研究团队也在探索利用基因驱动消灭蚊子种群的方法。
2023年吴瑞奖学金申请开始啦!
吴瑞奖学金是为纪念著名生物学家吴瑞教授而设立的,旨在支持亚洲生命科学领域的博士研究生。奖学金每年颁发给在生命科学研究方面表现卓越的研究生,以表彰其创新和独立思考。申请者需提交详细的申请材料,并由导师提名。
葡萄谱
本文详细介绍了葡萄的种类、历史、栽培技术以及其在食品和酿酒工业中的应用。文章从葡萄的起源、种类、栽培历史、杂交技术、病虫害防治、鲜食葡萄的分类和特点、酿酒葡萄的特性以及葡萄酒的酿造过程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AIMS 2022年会:实践中的医学AI
AIMS 2022年会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与挑战,强调AI的可靠性与伦理性。会议汇聚了多位专家,分享了AI在临床试验、医疗公平性及精准医疗中的重要作用和未来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