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上映的美国影片《⼼灵捕⼿》是⼀部斩获两项奥斯卡⾦像奖的电影佳作,也是⼀部以主⼈公的⼼灵成长为主线,探寻⼈性幽微的经典⼼理电影。电影中的男主角威尔拥有过⼈的天赋,能解开名校教授出的数学难题,按常理来说,他的学习和⼯作应该顺风顺⽔。然⽽,威尔只是⼤学里的清洁⼯,有暴⼒倾向,因为打架⽽被警察逮捕。在感情⽅面,威尔和在哈佛⼤学求学的⼥孩斯凯拉情投意合,但却因为不自信⽽伤害了爱⼈,差点错失终⽣。
实际上,这些问题都与威尔的童年经历有关。他是孤⼉,童年时期辗转于多个寄居家庭,遭受了严重的虐待。虽然威尔拥有极⾼的智商,却没有健康的⼈格。如果没有遇到⼼理学家肖恩,他的⼈⽣也许会⼀直伴随着暴⼒和痛苦,以悲剧的⽅式落幕。
多年来,童年创伤⼀直是⼼理学研究者关注的重要问题,⼉童在童年创伤下发展出来的信念系统以及成年后看待世界的方式,可能都是消极的。有研究表明,童年创伤特别是童年时期受到虐待的经历,会导致⼉童在成年后出现各种各样的⼼理问题。
受过虐待的孩⼦长⼤后有可能会有暴⼒⾏为,这也许是因为长期在暴⼒环境下不⾃觉的习得和潜意识的认同。⽐如,⼩时候被⽗母打过的孩⼦,在成年后更容易以暴⼒的⽅式对待⾃⼰的⼦⼥。⼀些受虐者很难控制⾃⼰的情绪,如遇到冲突很容易暴怒,这是因为童年时期没有习得正确处理情绪的⽅式。在影⽚⾥,威尔就有这样的⾏为,他很容易和别⼈起冲突,遇到⽭盾时会瞬间暴怒。
没有被⽗母善待的孩⼦也更容易抑郁。因为他会觉得⾃⼰没有价值、特别糟糕,不值得被爱。河北寻亲男孩刘学州就是这样⼀个例⼦。2022年1⽉24⽇,刘学州⾃杀⾝亡的新闻引发关注。他出⽣不久就被⽗母抛弃,童年遭遇校园暴⼒,17岁时被⽣⾝⽗母再次抛弃后,他选择了⾃杀。虽然他拥有健康的⾝体,也能独⽴⽣活,但被抛弃的经历让他陷⼊抑郁,对未来失去了希望。
负罪感和羞怯感是童年创伤最严重的后遗症,受害者可能⼀⽣都活在羞耻的阴影下。受害者之所以感到羞耻是因为他可能会把受虐的原因归结到⾃⼰⾝上。“我保护不了⾃⼰,我真是个废物。”“如果我做得更好⼀些,也许爸爸就不会再打我了。”他们遭受了⾝体和⾔语的暴⼒,却将这些归因于⾃⼰的⽆能和不听话。这些不合理的思维⽅式在长⼤后会内化成⼈格的⼀部分。
当再次遭受不幸时,这些受害者会相信“这是应该的”;当幸福降临时,则会感到不舒服。
如果在童年没有与看护⼈建⽴安全的信任关系,长⼤后这些受害者也⽆法与其他⼈建⽴良好的关系。因为他们会觉得,其他⼈都不值得信任,其他⼈都会拒绝⾃⼰。
英国⼼理学家鲍尔⽐(依恋理论的创始⼈)研究发现,如果在婴幼⼉期,孩童受到了安全稳定的照顾,那么等到成年期,他就会跟别⼈建⽴良好的关系;如果在婴幼⼉期养育者对孩童有虐待或者忽视的⾏为,那么在成年期他会过分担忧被伤害和忽视,从⽽⽆法与他⼈建⽴亲密关系。
研究亲密关系的⼼理学家通过依恋理论发现,能够形成安全依恋关系的⼈往往能够信任⾃⼰的伴侣;焦虑⽭盾型依恋者会过度依赖伴侣,⽽回避型依恋者则难以信任他⼈,也不喜欢依靠他⼈。有过童年受虐经历的⼈往往是焦虑⽭盾型依恋者或回避型依恋者,他们⽆法相信⾃⼰值得被爱,从⽽⽆法建⽴长久的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