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可吃的东⻄实在太多了,你可能⼀时猜不到我⼼中的正确答案,我直接公布了吧——葡萄。如今市⾯上葡萄种类很多,你最喜欢吃哪种?引种成“渡劫”,祸兮福所倚。广义上说,“葡萄”是全世界70多种葡萄属植物的统称。这一类群最早起源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交接之处,化⽯证据表明,它们早在5000万年前就出现了。
但250万年前,第四纪冰川席卷欧洲,⼤部分欧洲的葡萄属植物灭绝,只剩北欧南部的“森林葡萄”硕果仅存——它正是后来被⼈类驯化的“欧亚葡萄”的祖先。欧亚葡萄广泛栽培后,园艺家们又从世界各地引⼊各种野⽣葡萄与它杂交,以获得更优质的品种。这本来就是个⽔果育种的基本操作,但在⼗九世纪晚期,⼈们把北美洲东海岸的葡萄树带回欧洲时,却引发了一场灾难。
这些美洲葡萄的树根上附带的一种害虫——葡萄根瘤蚜,暗度陈仓,到达欧洲。欧亚葡萄对这些外来敌害毫无抵抗⼒,大片葡萄田生病、枯萎,“瘟疫”席卷整个欧洲。解铃还须系铃人。农学家发现,抑制根瘤蚜病害的秘诀,就在它的“⽼东家”美洲葡萄身上。这种葡萄虽然果实味道不佳,树根却能分泌黏液,抵御蚜虫侵袭,伤口也能迅速愈合,阻止蚜虫继续啃咬。
人们把欧亚葡萄的枝条嫁接在美洲葡萄的树桩上,又用美洲葡萄与欧亚葡萄杂交,得到能抵抗根瘤蚜的、更强壮的品种,让栽培葡萄成功“渡劫”,获得了更优质的基因。在另一条线上,250万年前的亚洲受冰川影响较弱,许多葡萄属物种得以幸存。早在殷商时期,中国人就食用、种植野⽣的葡萄。西汉时,栽培的欧亚葡萄从中亚传进了中国。
如今,我国除了广泛栽种欧亚葡萄等品种,从南到北的山林中,还藏有38种原⽣葡萄属植物,被老百姓亲切呼为“野葡萄”。有些野葡萄味道不错,有些就果实酸涩,报吃。历经数千年,人类已培育出了上千个葡萄品种,并仍然不断有新品种问世。就鲜食葡萄来说,主要有欧亚葡萄、美洲葡萄、杂交葡萄、东亚葡萄四⼤类群。纯种的欧亚葡萄不耐病害,但果实美味,还有好闻的玫瑰香味,我国北方种植的大多是这一类,不好剥皮、但好吐籽儿。
市场上,适合做葡萄干的⽆核白葡萄,长粒的“美人指”,有花香味的“玫瑰香”,都属于欧亚葡萄品种。对了,现在最常见的红提——俗称“美国红提”的红地球葡萄,也是欧亚葡萄品种。它是美国培育的品种,先被引入香港,后传入我国各地,“提子”这个叫法,最初来自香港人对葡萄的别称“菩提子”。美洲葡萄抗病性强,很适合在气候湿润、病害高发的南方种植。
但纯种美洲葡萄味道不好,有人形容它有“草莓的香味”,也有人说它的味道是“狐臭”......在我国,极少种植纯种的美洲葡萄,通常种的是美洲葡萄和欧亚葡萄的混血种。杂交葡萄博采众长,比如最常见的紫葡萄“巨峰”,就是用美洲葡萄和欧亚葡萄杂交出来的,既有美洲葡萄好剥皮的特点,香味又像欧亚葡萄。酿酒葡萄,皮厚糖多但不甜。
鲜食葡萄四大家族各擅胜场,但在酿酒葡萄这边,却是“一家独大”——主流品种大多来自欧亚葡萄种群。酿酒葡萄通常个头较小,皮厚籽大肉少,水分不丰富,直接吃口感粗糙、味道酸涩。著名的“赤霞珠”“霞多丽”都是酿酒葡萄,在水果摊基本是见不到的,只能在酒瓶上看到它们的名字。实际上,酿酒葡萄的含糖量远超鲜食葡萄。在最好的酿酒葡萄里,糖分足足占到果实的三分之一。
但糖分高的同时,酿酒葡萄果皮果肉中的单宁酸、有机酸含量也很高,酸涩味会盖住甜味。酿酒葡萄虽然不好吃,但果皮中花青素等色素含量高,能赋予酒液玛瑙般的色泽。在葡萄发酵过程中,单宁酸、有机酸等成分使酒液不会腐败,还能产生更丰富的口感和香味。假如用水果葡萄来酿酒,水分太多,糖和色素不够,香味也不够复杂,色、香、味都远不如酿酒葡萄。酿酒需要发酵,葡萄皮上天然就有野生酵母菌。
酿酒葡萄同样品种众多,不同葡萄酿出的酒风味也不同。按颜色区分,葡萄酒可以大致分为白葡萄酒、红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葡萄的色素多集中在外果皮中,纯用白葡萄,就酿出淡金色的白葡萄酒。而红葡萄既能酿红葡萄酒,也能酿白葡萄酒,区别在于压榨取汁时是否保留外果皮,如果保留,酒液就会染红,不保留就呈现白色。而想酿造桃红葡萄酒,只要减少果皮浸在葡萄汁中的时间,上色浅,自然变成粉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