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文章索引

国家植物园正式在京揭牌
国家植物园在北京正式揭牌,标志着国家植物园建设翻开新篇章。该园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计划重点收集和保护全球植物资源。
孙昌璞院士:青年科学基金对我影响最大
孙昌璞院士回顾了自己首次申请青年科学基金的经历,以及该基金对他的科研生涯产生的深远影响。他强调了青年基金在科研起步阶段的重要性,以及其在推动学术自由和创新中的作用。
无标题
穿越时空,再续前缘——鹅掌楸的故事
本文介绍了鹅掌楸的历史、特征、生存智慧及其在现代的繁育和保护情况,展示了鹅掌楸在自然界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价值。
北大生物学通识课:新技术窥视大脑神经化学变化
北大生物学通识课直播预告,知识分子视频号直播专栏《知识分子陪你学:北大生物学通识课》,已于3月28日正式上线。专栏第四期直播时间定于4月18日18:40,直播主题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毓龙的新技术窥视大脑神经化学变化。
这种花交个配,就能要了虫子的命
文章讨论了一种花在交配过程中对虫子的致命影响,并提供了相关日期和话题信息。
人类全生命周期大脑发育图绘就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通过汇总12万余次扫描图像,绘制了覆盖人类整个生命周期的大脑发育标准参考图,展示了大脑在不同年龄段的发育变化,为神经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标准。
自己是只虫,却还假扮成被虫啃过的叶子
日历娘对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进行道歉,并承诺未来将更严格审核。
运动是如何帮助改善精神健康的?
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能对心理健康有裨益。研究表明,运动能够减轻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障碍,且其疗效与抗抑郁药物相当。运动的好处包括改善情绪、增强神经细胞生长、缓解焦虑等,且几乎没有副作用。专家认为,运动可以成为精神疾病治疗的重要补充。
明明是肉虫子,非要扮小青蛇
文章讨论了某个物种的日历信息,具体日期为2022年4月20日。
达尔文进化论的天启和广义进化论的刀锋
达尔文的进化论在19世纪成为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之一,经历了多次修订和演变,形成了现代综合进化论。王立铭在其新书中探讨了进化论的公理体系及其在生物学之外的广泛影响,强调了对广义进化论的谨慎对待,警惕其可能的滥用。
切尔诺贝利,野生动物的天堂?
切尔诺贝利究竟是一片辐射笼罩的废土荒地,还是一个万物繁盛的后核天堂?目前的科学研究对此尚无定论。基因突变和其他核污染的负面影响程度仍在辩论之中。
女性在全球经济学领域遭歧视
科学家研究发现,全球经济学领域中,女性在高级学术职位中的比例显著低于男性,尤其是在美国,这种现象尤为明显。研究指出,这可能与性别歧视、工作文化氛围以及招聘和晋升策略有关。
为了99%良品率的医用超声探头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崔崤峣带领团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高频血管内超声成像设备,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高端医疗器械的自主可控,降低国产产品成本。
身挂拖鞋,是小可爱也是大骗子
文章介绍了4月16日的物种日历,提及了一个特殊的物种,并提到了发布的时间和话题标签。
语言保护与文化传承
王莉宁在演讲中探讨了语言保护的重要性,指出全球6700多种语言中有40%濒危,平均每两周就有一种语言消失。她分享了个人经历和方言的独特性,强调了方言与地方文化的联系,并介绍了国家对语言保护的努力,呼吁更多年轻人参与语言保护。
关于提高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和加强针比例的倡议书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呼吁提高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和加强针比例,强调疫苗是抗击新冠的最强武器,并提出倡议以提高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特别是加强针接种率。
温伯格晚年回击科史界:我为何坚持科学的辉格史观?
温伯格在文章中阐述了他对科学史的辉格史观的坚持,认为科学史应关注科学发展的进步和成就。他批评了历史学家对辉格史观的否定,认为科学史可以通过现代标准来评判过去的科学成就,并强调科学的目标是理解世界,而非仅仅回答当时流行的问题。
中国编年史中可能发现最早极光记录
加拿大和日本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中国古代文献中提到的天体事件可能是已知最古老的极光记录,比之前的记录早约3个世纪。这一发现有助于理解空间天气变化和太阳活动的长期模式。
国宝小档案:瑞应麒麟图
本文详细介绍了一幅明代卷轴《瑞应麒麟图》,探讨了长颈鹿为何被视为麒麟的由来,以及祥瑞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文章还分析了明永乐年间海上活动对文化交流的影响,特别是郑和下西洋带来的各种奇珍异兽。
华北发现“寒武纪大爆发”化石库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寒武纪大爆发研究团队在华北地区发现距今约5.04亿年的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命名为“临沂动物群”,为研究寒武纪大爆发后的动物早期辐射分异、迁徙扩散、群落结构和生物古地理提供了新窗口。
用好舌尖上的“减碳”密码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发现,中国人均动物源食品消费量和以猪肉为主的消费习惯,使得人均动物源食品碳排放量处于全球较低水平,表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仍属于“健康低碳”型。研究建议通过优化动物源食品消费模式,如多摄入奶制品,来实现舌尖上的“减碳”目标。
标准模型的危机:物理学家重新思考自然本质
标准模型被认为是成功的物理学理论之一,但近年来出现危机,尤其是关于希格斯玻色子质量的“等级问题”。物理学家们开始重新思考还原论思想,探索不同的“混合”模式来解决自然性问题。尽管大型强子对撞机未能找到新的基本粒子,物理学界仍在寻找新的理论框架,可能涉及引力与量子效应的复杂相互作用。
61岁博士毕业是一种什么体验?
61岁的Zoltán Kócsi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攻读生物学在职博士,分享了他从工程学转向生物学研究的经历和体验。他强调了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并鼓励人们在有机会时尝试新的领域。
想要在40岁之后保持健康?每周至少进行5小时中等强度运动
一项由UCSF Benioff儿童医院领导的研究表明,年轻成年人将运动量增加到每周五小时可能有助于在中年预防高血压。研究跟踪了5000名18至30岁的成年人30年,发现保持运动习惯的人患高血压的可能性显著降低。
直播活动延期公告
因疫情管控要求,原定于4月27日晚举行的“探索月话”系列活动第一期直播延期,具体时间待定。项目组将持续优化直播内容,以提供更好的科学分享。
在钓鱼方面,我可能还不如一只鸟
文章讨论了作者在钓鱼方面的自嘲,以及提到4月7日的物种日历和2022年的每日物种话题。
追逐“隐形”氦原子:精度三百万分之一
中科院精密测量院研究团队与澳大利亚、加拿大合作,通过氦原子的精确计算和精密测量,在三百万分之一水平上验证了量子电动力学理论,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
读书莫以快慢论英雄
本文探讨了快阅读与慢阅读的价值,强调不同的阅读方法适合不同的目的。通过对多位阅读者的采访,展示了他们各自的阅读习惯和技巧,包括俞敏洪的悟读、精读和泛读,尹烨的快速阅读技巧,以及慢阅读的深度与思考。文章还提到慢阅读的传统和重要性,认为真正的阅读应注重理解和愉悦,而不仅仅是信息的获取。
在“忽略层”做出不容忽略的成果
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人员通过鸿鹄专项,在临近空间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发表了两篇重要论文,揭示了第三极临近空间的电导特性和氮氧化物分布特征。这些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科研团队通过多次实验积累了大量数据,验证了探测设备的可靠性,并计划在太阳活动期间开展更多探测,以期获得更大成果。
李群李代数简介
本文介绍了李群和李代数在现代物理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它们在描述对称性和粒子物理理论中的应用。文章从群的基本定义开始,逐步深入到李群的定义、李代数及其与李群的关系,展示了李群李代数在物理理论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性。
涌现:21世纪科学的统一主题
本文讨论了涌现作为21世纪科学的统一主题,介绍了圣塔菲研究所在此领域的贡献和研究进展,强调了涌现现象在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普遍性及其重要性。
保护性耕作:升级的“土壤保卫战”
文章讨论了传统耕作方式导致的土壤质量下降问题,特别是在中国东北黑土地地区和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通过介绍美国中西部土壤流失的案例,文章强调了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性。中国科学家和农业专家正在推广保护性耕作,以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文章还提到了保护性耕作在不同地区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成效。
使命之心 - 格致论道第80期基础科学专场
格致论道第80期基础科学专场『使命之心』将于2022年4月23日在中科院信息大厦6层小剧场举行,探讨前沿科学问题与国家发展需求,演讲嘉宾包括陈海生、朱冰、杨敏、张双南、傅向东、胡义波等。
爱因斯坦“快闪”中国:英名与骂名背后
爱因斯坦于1922年短暂访问中国,但未能如约进行学术交流,留下遗憾。其日记中对中国的描述引发争议,被指责为种族主义者。尽管如此,爱因斯坦的科学思想对中国仍有深远影响,尤其在物理学领域。学者们认为,科学的发展需要良好的文化土壤,而中国在这方面仍需努力。
颠覆教科书!研究发现全新的细胞分裂方式
陈振辉等人在《自然》上撰文报道,斑马鱼幼鱼皮肤中的一群表面上皮细胞(SEC)会在生物体发育过程中出现一种非典型的细胞分裂机制——这种分裂机制并不涉及基因组的复制。这种被称为“无合成分裂”的机制,能使细胞在不复制DNA的情况下进行分裂,从而迅速扩增,帮助上皮细胞覆盖快速生长的生物体表面。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的细胞分裂观念,并可能为理解生物体生长和组织再生提供新的视角。
数学家丘成桐
本文回顾了数学家夏志宏与丘成桐的过往,包括丘成桐对年轻数学家的培养、夏志宏在哈佛的经历以及他们共同的钓鱼爱好等。
世界读书日荐书
在世界读书日,《知识分子》编辑部邀请多位作者推荐他们正在阅读的书籍,分享他们的阅读体验和思考,旨在通过阅读保卫生活,抵制舆论裹挟,守护独立思考能力,积蓄精神资源。
无标题
2022-04-01 12:00:00
肥胖是绝经后女性患乳腺癌的潜在风险因素
文章讨论了肥胖对绝经后女性乳腺癌风险的潜在影响,特别是通过影响雌激素的生物合成和分布。研究指出,肥胖不仅增加乳腺癌的风险,还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建议通过控制体重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来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