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12月31日晚,爱因斯坦从日本返沪后到一位犹太女主人家做客时,应邀为女主人写下了他的所感。1922年12月8日,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用德文在信中向爱因斯坦发出热情邀约。后面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爱因斯坦的访华学术之旅最终流产,仅在从日本返回欧洲途中“快闪”中国。短短几日,给中国人留下的有遗憾,也有心结。
特别是2018年爱因斯坦日记英文版公开以后,这位享有盛名的大师也背上了“字字让人愤怒”的“种族主义者”的骂名。
爱因斯坦缘何“失约”中国?日记中是否存在不可饶恕之种族偏见?他在百年前带来的那场文化冲击波对中国科学发展是否仍有考察价值?爱因斯坦研究专家、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方在庆一直试图还原这段历史。近日,他向《中国科学报》展示了这些年寻得的一些史证,并吐露了自己对这些疑问的看法。
蔡元培在给爱因斯坦的信中写道:“您在日本的旅行及工作正在此间受到极大的关注,整个中国正准备张开双臂欢迎您。”这封信原文保存在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爱因斯坦档案馆。2019年,这封信曾和爱因斯坦与其他中国知名人士的往来书信及珍贵手稿原件一同在上海举办的特展上展出。方在庆曾担任该展览科学顾问并应邀访问以色列,追踪更多相关资料。
实际上,中国学者要早于日本学者与爱因斯坦接洽访问事宜。早在1920年和1921年,蔡元培先后两次到爱因斯坦家中拜访,邀其访华。但因诸事缠身,爱因斯坦未能接受邀请。不过,他允诺在美国之行结束后,下一次远洋航行就是去中国。但随后,情况却发生了变化,日本人捷足先登了。
与中国“失约”确实事出有因。1922年3月至4月间,爱因斯坦在与中国驻德国公使魏宸组、当时正在德国留学的北京大学教授朱家骅的来往信件中表示:一方面因与其他任务相冲突,他无法像北京大学所期待的那样访学一年;另一方面,中国“提出的报酬不够所需”。而日本方面提供的“报酬足够四周的旅行计划所需”,可以在访日后到中国“顺访”两周。这让朱家骅难以接受,在他看来,理应在访美后将中国排在第一位。
爱因斯坦在给魏宸组的信中写道:“我认为有必要采取这一步骤,因为其他国家提出的,还有像美国的几所大学已经支付的酬金,都远在此之上。否则,对其他国家太不公平。”爱因斯坦差钱吗?对此,方在庆表示,爱因斯坦远东之行的目的,除了体验异国文化,也为了顺便缓解一下当时的经济压力。
1922年夏,恶性通货膨胀开始,德国马克迅速贬值。之前的美国之行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收入,他要支付前妻及两个儿子的抚养费、救济收入不稳定的妹妹和妹夫,虽然工资不低,但也时常入不敷出。爱因斯坦此行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暂时远离一战后德国猖獗的反犹主义。
1922年7月底,北京大学接受了爱因斯坦提出的条件。几个月后的初秋,爱因斯坦踏上了对他来说最远的一次旅程。为了欢迎他的到来,中国知识界掀起一股宣传相对论的热潮。可惜,爱因斯坦步履匆匆,仅在上海停留一天半,便奔赴日本。隔海相望,中国学界也在翘首以盼他的返程归来。然而,圣诞前夜,上海《晨报》却发出一则令人遗憾的消息:安斯坦不来。
个中原因,爱因斯坦在当年12月22日给蔡元培的信中解释道:“虽然我本人极愿意并且还有我们互相郑重的约定,但我现在不能去中国了,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痛苦。”他还提到,上海斐司德博士曾向他提出与原先约定不一致的报酬条件。爱因斯坦在信中表示,因邮路拖延,直至收到蔡元培12月8日写来的书信,他才知道是中间沟通出了问题,但已无法追改旅行计划。
除了遗憾,百年前爱因斯坦“快闪”中国,留下的还有数篇让一些国人愤慨的旅行日记。翻阅《爱因斯坦全集》中译版第13卷,其中相关日记的一些描述,的确令人不悦。比如去程抵港期间,他在参观九龙岛大陆中国人聚居区后写道,“勤奋、肮脏、愚钝的人民……在餐馆前面用餐并不是坐在长椅上,而是蹲着吃,就像欧洲人在绿林中大小便一样。”类似这样的描述让爱因斯坦被扣上了“种族主义者”的帽子。
方在庆认为,爱因斯坦的天性中有诙谐的一面,说话尖刻,充满了嘲讽。他的一些话确实不中听,但由此认定他是种族主义者,有失偏颇。无论是在德国还是美国,爱因斯坦都敢于反抗暴政,公开为受到迫害的人群说话。他与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的书信往来也凸显他“和蔼可亲”“关怀人类命运”“捍卫世界和平”的一面。
虽然爱因斯坦并未访学中国,但他的科学思想在中国仍然具有影响力,并影响了许多中国人及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和李政道都受过爱因斯坦的影响。上世纪50年代初在普林斯顿大学期间,爱因斯坦对两人合写的两篇关于统计力学的论文非常感兴趣,诚恳地抛出自己的主要观点。
遗憾的是,与日本相比,中国本土至今未诞生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方在庆认为,这与科学思想没有扎根不无关系。他指出,科学的发展需要土壤、环境,如何在中国造就好的环境,让高科技在中国发展起来,很值得思考。王鼎盛在报告会上表示:“如果下一个爱因斯坦来了,我们有实力欢迎;但来了之后,有没有成千上万的人去学习和努力,这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