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文章索引

过敏的真相
《过敏的真相》是特雷莎·麦克费尔撰写的一本关于过敏的书,书中讲述了她父亲因蜜蜂过敏去世的故事,以及她自己被诊断为过敏症后的探索与研究。书中探讨了过敏的成因、影响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普遍性,结合个人经历与科学研究,揭示了过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为何一首歌越“悲”,人们却越爱它
科学家研究发现,悲伤的音乐可能让人们在情感上以一种积极的方式产生感动,人们可能只是在感受这种音乐唤起的悲伤中找到了快乐。
华裔科学家李飞飞:她看见的世界和她改变的世界
李飞飞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科学家,她创建了数据库ImageNet,推动了深度学习革命。她在书中讲述了自己作为女儿、科学家和移民的成长故事,以及在反对声中创建ImageNet的过程。通过团队合作和众包,她成功收集了1500万张图片,最终使ImageNet成为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重要数据集,并推动了神经网络算法的发展。
中国首台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曲折历程
中国首台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历程充满曲折,经历了多次计划的上马与下马。最初规划为质子加速器,后因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最终选择建造正负电子对撞机。该对撞机的建成不仅推动了中国高能物理实验的发展,也培养了大量相关人才,为后续的科研打下了坚实基础。
华裔科学家李飞飞:她看见的世界和她改变的世界
李飞飞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贡献,尤其是创建ImageNet数据库的经历,展现了她在面对质疑时的坚持与信念。她与团队的努力最终推动了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革命,尤其是通过众包平台的应用,使得ImageNet的构建成为可能。最终,ImageNet的成功不仅在于数据的规模和多样性,更在于其对算法和研究的深远影响。
华裔科学家李飞飞:她看见的世界和她改变的世界
李飞飞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科学家,她创建了数据库ImageNet,推动了深度学习革命。她的自传讲述了她作为女儿、科学家、移民和人道主义者的成长故事,以及在AI寒冬中如何克服困难,建立了ImageNet数据库的过程。此书回顾了她的学术旅程和对计算机视觉领域的贡献。
重离子治癌:国之重器点亮生命之光
重离子治癌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研人员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艰辛与成就。通过自主研发,重离子加速器已在多地投入使用,为癌症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未来,团队希望进一步推动技术进步,实现设备的小型化和低成本,满足更广泛患者的需求。
患心脏疾病,医生没能告诉你的原因
本文探讨了心脏疾病的多重原因,包括生活方式、基因变异、癌症治疗的副作用等。心脏病是全球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且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尽管心脏病发作和脑卒中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心脏健康仍面临诸多挑战。文章还讨论了基因对心脏健康的影响,以及心力衰竭与其他疾病的共存问题。
周忠和院士谈进化论(二):那些对达尔文进化论的挑战成功了吗?
周忠和院士在讲座中探讨了达尔文进化论的误解及其在中国的传播,指出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对进化论的曲解,并讨论了对达尔文理论的挑战,包括化石记录的缺失、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解释以及现代生物学的进展。他强调,进化论并未被挑战,而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
美苏联合登月,为何胎死腹中?
本文探讨了美苏在登月竞赛中的合作尝试及其失败的原因,分析了两国在太空探索中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以及如果能够联合登月可能带来的不同结果。
印度大选在即,科学家担忧科研资金不足
印度大选在即,科学家担忧科研资金不足。尽管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有望赢得第三个任期,但科研资金的增加与经济增长不匹配,且政府对科学资金分配的严格控制引发科学家不满。
如何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
文章讨论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的重要性及其策略,强调了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和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在科学选题、协同融通、评价引导和资源保障等方面形成合力的具体措施。
中国科学院规划建设下一代“中国科技网”
中国科学院规划建设下一代“中国科技网”,以推动海量科研数据互联共享,满足数字化时代科研范式变革的新需求。
袁亚湘:刷题能学好数学吗?
袁亚湘讨论了数学的定义、特点、作用以及中国数学的发展,强调了数学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数学家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隐身术”,背后是什么科学原理?
隐身术在影视作品中常见,技术上是否可行?光的折射和全反射是实现隐身的关键。通过光学装置,光线可以绕过物体,形成视觉隐身效果。负折射率材料的研究为真正的隐身衣提供了新希望,但目前仍需进一步发展。
范德华铁磁材料Fe₃GaTe₂纳⽶⽚中室温下反对称磁阻的发现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Fe₃GaTe₂纳⽶⽚中发现了室温下的反对称磁阻,这一发现为未来实现多态随机存储和逻辑电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杂志上。
从小镇医生到诺奖得主,他用50万只羊脑发现这类重要激素
法裔美籍神经生理学家罗歇·吉耶曼通过研究下丘脑释放激素,证明了下丘脑控制垂体功能的神经内分泌假说,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他的科研生涯充满传奇,经历了从小镇医生到诺奖得主的转变,期间克服了许多困难,并与竞争对手安德鲁·沙利共同推动了神经内分泌学的发展。吉耶曼的研究不仅对科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众多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科学院集体和个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全国工人先锋号、中央和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称号
中国科学院在2024年荣获多项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工人先锋号称号,包括7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2集体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以及2人1集体获得中央和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
SID-1介导系统性RNA干扰的结构基础和核酸转运机制|进展
本文介绍了SID-1蛋白在系统性RNA干扰中的结构基础和核酸转运机制,通过解析SID-1及其同源蛋白的高分辨率结构,揭示了SID-1特异性识别和转运dsRNA的分子机制,并提出了SID-1可能作为RNAi药物载体的潜在应用价值。
气候变了,钱包“瘪了”
一项研究预测,到2049年全球经济平均收入可能减少19%,主要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温度变化。收入最低国家和历史上排放最低国家的收入损失估计比高收入国家多61%,比高排放国家多40%,表明气候变暖加剧地区不平等。
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院士:把破“五唯”作为高校综合改革突破口
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院士强调破“五唯”作为高校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旨在破除旧观念,树立新观念,推动高校教育生态的改革。他提出通过系统性方案,多维度发力,营造非功利氛围,促进高校和师生的创新发展。
奥卡姆剃刀与贝叶斯范式
本文探讨了奥卡姆剃刀与贝叶斯范式之间的关系,强调了简洁性在科学理论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多个实例展示了过度拟合的风险以及如何通过贝叶斯方法和正则化来应对这些问题。
叶铭汉院士百岁诞辰捐赠设立基金支持青年科研
叶铭汉院士在百岁诞辰之际,捐赠300万元设立“叶铭汉基金”,以支持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青年科研人员开展高能物理研究。
猴痘病毒新毒株通过性传播引科学家担忧
刚果国家生物医学研究所的研究表明,猴痘病毒的一种新毒株已获得通过性接触传播的能力,这可能引发新的疫情。该毒株比之前的更致命,已在刚果引起一系列感染,且主要在性工作者中传播。研究人员担心这可能导致2022年的猴痘疫情重演,并呼吁加强监测和疫苗接种。
金模板辅助剥离法制备大面积二维材料及其莫尔超晶格的高效精准构筑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高鸿钧研究员团队开发了一种金模板辅助的机械剥离方法,高效制备了大面积、高质量的单层/少层半导体、超导、磁性二维原子晶体材料,并通过干法转移堆叠技术成功构筑了高精度的莫尔超晶格,为深入探索莫尔超晶格中的新奇物态提供了新的材料制备方法。
奥本海默的世界观
奥本海默是美国原子弹之父,他的思想具有超前性和革命性,尽管在当时未被接受。他的成长经历、个性形成及其在曼哈顿计划中的作用反映了他对科学的贡献和对未来的影响。他的遗产复杂,既是核武器的开发者,也是核裁军的倡导者,面临着科学与道德的困境。
低声爆飞机首飞在即,超音速旅行指日可待?
X-59是一架设计飞行速度在1.6-1.8马赫的超音速实验飞机,旨在解决声爆问题,推动超音速民航飞机的回归。该飞机将于2024年首飞,计划在2026年飞越选定城市获取实验数据。尽管X-59的成功可能为超音速民航飞机铺平道路,但其实际投入商业运营仍需时日,预计最早在2040年左右。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出炉
科技部官网公布修订后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由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印发,规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组织实施原则、重点专项设立、项目遴选方式、专项管理和总结验收、多元化投入与资金管理等内容。
乾嘉学派算学家之“谈天三友”
明清时期的乾嘉学派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大规模的梳理和编辑,特别是《算经十书》的发掘,为后世的算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乾嘉学派以复古为志,不认同“西学东渐”,认为西方科学源自中国。同时,介绍了“谈天三友”焦循、汪莱和李锐在算学和天文学方面的贡献。
徐冠华:周光召的科学光芒永远闪耀
本文以徐冠华对周光召先生的追忆为主线,回顾了周光召在中国科学事业中的重要贡献和精神遗产,强调了科学精神、学术民主、青年人才培养和科学道德的重要性,寄希望于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召先生的科学精神。
黑土地越来越肥沃
辽宁省昌图县通过秸秆粉碎还田、有机肥腐熟发酵等技术,提升了黑土地的有机质含量,使粮食年产量从53亿斤提升到55亿斤以上。
影响因⼦过时了?科研⼈员呼吁新的评价⽅式
科研⼈员建议减少使⽤发表记录这类狭隘的评估指标,需要计划和协商来寻找更好的替代⽅式。新的科研评价体系需要研究⼈员的参与和清晰的评价标准,以任务为导向并随时间调整。
无标题
M87星云的科学故事,发布于2024年4月9日,提醒读者一定要看到最后。
笼目超导体CsV₃Sb₅中堆垛有序-无序相变的实验观测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利用偏振拉曼光散射技术对笼目超导体CsV₃Sb₅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了其中存在的堆垛有序-无序相变行为,为理解该材料中超导态与其它关联电子态之间的竞争行为提供了重要结构信息。
国产高性能农机耐磨入土部件研发与应用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姜海昌团队研发的高性能农机耐磨入土部件,经过多年努力,成功实现了国产化并投入实际应用。这些部件在硬度、耐磨性和使用寿命上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本仅为进口产品的一半,有效推动了国产农机部件的升级换代。
丘成桐:数学的万有引力
丘成桐院士在2023年度邵逸夫数学科学奖讲座上分享了他在数学研究中的经历与贡献,探讨了几何、拓扑与物理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几何分析的重要性,并回顾了与众多杰出学者的合作与研究成果。
大势所趋!人文社科论文应尽快发预印本
本文讨论了预印本在学术交流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应用前景。文章指出,预印本平台能够为研究者提供快速发表和交流研究成果的渠道,有助于提升学术影响力和预防研究成果被剽窃。尽管当前预印本平台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中应用广泛,但在人文社科领域仍需进一步推广。文章呼吁更多人文社科学科和期刊加入预印本平台,以促进学术交流和创新。
数学物理巨匠赫尔曼·外尔:时间、空间、物质的终极问题丨展卷
赫尔曼·外尔是20世纪著名的数学物理学家,他在几何学与物理学上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他的专著《空间、时间、物质》。该书结合了哲学思想、数学方法以及物理学理论,阐述广义相对论,是物理学、哲学和数学相结合的世界名著。
方程无解,求之不得
张寿武在未来科学大奖演讲中探讨了数学家在解决方程时的挑战,强调了万物皆数的理念、不可解方程的历史、等幂和问题的经典性,以及未来科学中的重要数学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