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院士:把破“五唯”作为高校综合改革突破口

作者: 温才妃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日期: 2024-04-16

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院士强调破“五唯”作为高校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旨在破除旧观念,树立新观念,推动高校教育生态的改革。他提出通过系统性方案,多维度发力,营造非功利氛围,促进高校和师生的创新发展。

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院士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将破“五唯”作为高校推进综合改革的一个突破口,正在设法营造一个更好的小环境,让全校师生对教育规律有更深刻的认识,引导大家把功利性的追求看得更淡一些。破“五唯”本质上是要破除旧观念、树立新观念,是一个破旧生态、立新生态的过程。要真正做到破“五唯”,需要一套系统性方案,多方面、多维度共同发力推动。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其中有关于破“五唯”的系统设计,可以说从宏观层面给予了破“五唯”政策支持。

在中微观层面,“五唯”的背后是功利主义在驱动,这与当前社会存在的一些急功近利思想是分不开的。其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一些高校热衷制造“短平快”论文、奖项以提升排名,进而获取更多资源;二是部分教师只是把工作视作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缺乏高远的追求与对教学科研的热爱;三是部分学生读硕、读博是随大溜唯学历,缺乏投身科学事业的雄心壮志。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为“五唯”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土壤。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评价改革中,厦大强调三个原则——以多维破“五唯”、以互通促畅通、以简化谋变化,以此推动小环境的建立。在小环境中努力探索、实践破“五唯”路径,取得一定成效后,才更有助于在大环境中推动新的生态环境建立。

破“唯论文”并非单纯地消除某个指标。比如,反“唯论文”并非反对论文,而是反对“唯”字。近年来,厦大一直反对把“能否写成一篇优秀论文”作为判断教师研究水平的绝对标准。相反,我们鼓励教师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用论文、专利、技术报告、咨政建议等形式表达成果,即鼓励有内涵的成果,希望教师真正解决科学问题、提供科学价值,而非仅仅将论文发表在有影响力的刊物上。

我们强调代表性成果,也是引导大家不要盲目、单纯地追求数量。相较于写很多小论文,我们更鼓励教师们集中精力、扑下身子深度钻研,真正解决科学难题,完成大论文、代表作。通常教师在选择代表作时,会倾向于影响因子高的文章。实际上,对代表作的判断不是简单看影响因子,而是要看实际解决了什么科学问题,其问题本身是否有价值,是否对该领域的进步发挥了作用,特别是关键作用。

因此,除代表作制度外,我们还特别设置了答辩环节,综合考虑论文发表和学术贡献情况。答辩时,教师需要讲清楚学术贡献。这里的学术贡献是与论文发表区分开的,不能以论文发表代替学术贡献。因为解决问题和发表论文既有关联,又有所区别。教师解决的某个科学问题,有时不是一篇论文就能说得清楚的,他需要从不同侧面解决该问题,最后形成一个有价值的解决方案,而解决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就能在代表作制度中获得认可。

过去我们尝试了很多方法,比如多人联合发表一篇论文,谁是第一作者、第二作者,权重各是多少,客观上容易让作者之间变成竞争关系,导致科研合作难以持续。如今,国家提倡有组织科研,建立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学校尝试对团队进行评价,把个体评价交给团队,通过学校对团队评价、团队对个人评价的方式,赋予团队人才考核评价的自主权。

只要团队取得成绩,学校评价的目的就达到了,至于个体贡献的大小,朝夕相处的团队最清楚。这种方式能很好地解决团队评价、个体评价的问题,实现“以简化谋变化”的目标。

谈到基础研究,我们更看重“从0到1”的突破,即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如今的项目生成都是以共识为基础,而真正有颠覆性创新的思路,往往出自于非共识性的想法。

“帽子”人才大多是走共识性之路遴选出来的,所以我们常常看见在竞争性的评比中,有“帽子”人才比无“帽子”人才更具优势,这其实是出于一种心理——人们更倾向于接受经过检验的方案,也就是有“帽子”人才比无“帽子”人才的印象分更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无“帽子”人才的水平就一定不如有“帽子”人才。重视非共识性想法,给无“帽子”人才更多成长空间,他们的颠覆性创新才有可能“冒”出来。

UUID: c3fb0146-7746-4873-89fa-b7cb6a673ef0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中国科学报公众号-pdf2txt/2024/中国科学报_2024-04-16_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院士:把破“五唯”作为高校综合改革突破口.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4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