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文章索引
首页
>
2024年
> 02月
萃取法短流程生产钒电解液示范线稳定运行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发的1500立方米/年萃取法短流程生产钒电解液新技术示范线在四川内江稳定运行,产品杂质含量远低于国标一级品水平,生产成本较传统工艺降低近30%。
专访马斯克传作者:创新究竟何来?中国能否出现自己的马斯克?
沃尔特·艾萨克森在《埃隆·马斯克传》中探讨了马斯克的童年经历对其行为模式的影响,以及他在环境问题、太空探索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使命。艾萨克森认为,马斯克的冒险精神是当今社会所缺乏的,并指出中国的新企业家在数字领域展现了冒险精神。艾萨克森还强调了科技与人文学科的结合对创新的重要性,并呼吁在人工智能时代保护内容创作者的权益。
贺贤土院士:我们隐姓埋名,却并不孤独
贺贤土院士一生致力于核武器理论研究与设计及激光驱动惯性约束聚变研究,推动我国高能量密度物理基础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并在ICF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笼目六角反铁磁Mn₃Ga单晶室温大反常霍尔效应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HM03课题组在笼目六角反铁磁Mn₃Ga单晶的制备及物性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首次制备出了偏分的Mn₃Ga单晶,填补了该材料的研究空白,并发现了其费米能级调控反常霍尔效应的机制。
竺可桢:挣扎在自我与社会角色之间(下)
竺可桢是中国著名的气象学家,曾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对中国教育和科学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探讨了竺可桢的职业生涯、学术成就、社会角色以及他在科学与社会之间的挣扎,特别是他在中科院的创办、对气候变迁的研究及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批判等方面的贡献与挑战。
怀念科学巨匠竺可桢
2024年2月7日是中国科学院首任副院长竺可桢逝世50周年纪念日。竺可桢在科学研究和科技事业发展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不仅在学界树立了不朽丰碑,还积极推动科学普及和气象台站建设,领导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周科技
本文介绍了近期几项重要的科技研究,包括上海蔬菜农药残留分析、HPV感染与心血管疾病风险、3D打印组织粘合剂、留守儿童攻击行为、咀嚼烟草健康风险以及太极拳降血压效果的研究。
关于“中华优秀科普图书榜”2023年度榜单图书征集的通知
该通知旨在征集2023年度中华优秀科普图书榜的图书,活动由中国出版协会、中国期刊协会、韬奋基金会联合主办,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协办,《百科知识》杂志社承办。活动包括评选优秀科普读物和出版融合读物,要求图书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和趣味性,并设定了推荐流程和报送材料的具体要求。
我院科学家合成新核素锇-160和钨-156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与其他单位科研人员合作,首次合成了新核素锇-160和钨-156,并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了相关成果。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物质结构和天体环境演化,还揭示了中子壳效应在缺中子核素中的增强现象,标志着我国在新核素研究领域的新进展。
关于拉马努金百周年的反思
Atle Selberg在Ramanujan百周年纪念会上回顾了Ramanujan的生平和成就,强调了他在数学领域的独特才能与影响,探讨了数学与艺术的关系,以及教育体制对天才的影响,呼吁对有特殊才能学生的理解与支持。
猿迹迷踪
范朋飞教授分享了长臂猿的研究,介绍了长臂猿的习性、分布及其保护现状,强调了长臂猿在中国的数量极少,且面临栖息地丧失和偷猎等威胁。他还讲述了自己在无量山和高黎贡山的研究经历,以及如何成功习惯化长臂猿,并发现了一夫二妻制的家庭结构。
机器学习与量子计算,全明星阵容能否讲出一个好故事?
本文探讨了量子计算与机器学习结合的潜力及其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尽管量子机器学习被认为有可能提升效率,但目前尚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其优越性。研究人员对量子机器学习的态度分歧,部分人关注量子现象的应用,而另一些人则对其短期前景持谨慎态度。量子传感等新技术可能为量子机器学习提供新的发展方向,但最终的优势仍需通过实验验证。
萤火牵牛花:基因工程植物新突破
美国生物技术公司Light Bio推出一种基因工程植物——萤火牵牛花,该植物能在黑暗中持续发出绿色光芒,归功于来自生物发光蘑菇的基因。这种植物目前没有发现任何安全风险,且可能用于农作物问题预警。
首次黄河流域水鸟及栖息地调查成果发布
2022年12月至2023年10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单位完成了黄河全流域范围内的水鸟及栖息地同步调查,发布了调查成果。调查显示,黄河流域湿地是众多珍稀濒危水鸟的栖息地,面临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专家建议实施栖息地修复工程,完善保护地体系,填补保护空缺。
他们为中国高性能碳纤维闯出一片天
本文讲述了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科研团队在2005年至2008年间成功研制出宇航级T300碳纤维的历程。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科技自立自强的精神,也展示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组织与合作。最终,山西煤化所成为我国第三个可以自主生产宇航级碳纤维的单位,为我国高性能碳纤维的国产化奠定了基础。
等离子体物理中的电磁感应透明效应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物理系的研究团队发现,在等离子体物理中,电磁感应透明效应可以在相对论光强条件下实现,这一发现有助于提高激光聚变和激光粒子加速等技术中的激光耦合效率和快电子产额。
拉全球49家研究机构“入伙”,这样的合作不常见
这项研究探讨了农业毁林对鸟类群落的影响,分析了全球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发现农业毁林对依赖原生森林的鸟类产生显著负面影响,而对农业系统中的鸟类则是积极的。研究强调了保护现存完整森林的重要性,并呼吁建立生态学研究领域的数据共享机制。
终止中美科学协定将是危险的愚蠢之举
《自然》杂志社论指出,终止中美科学协定将是一个危险的愚蠢之举,强调了中美科技合作的重要性和历史成就,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和风险。
揭秘考古学最大谜团:2000年前烧焦古卷写了啥
埃及、瑞士和美国的3名学生利用AI技术破译了2000年前烧焦的古代卷轴,揭示了一部不为人知的哲学作品,为考古学研究带来革命性影响。
Sora: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2023年,人工智能(AI)迅猛发展,成为社会主流话题,尤其ChatGPT的推出引起广泛关注。2024年,OpenAI推出Sora模型,进一步推动AI技术的发展。Sora的出现不仅在技术上是一次重大突破,也在教育、医疗、金融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回顾了2023年AI的重要进展,并探讨了这些技术对高等教育和日常生活的潜在影响。
博士毕业后,我为何选择去当中学教师?
博士毕业后,许多科研人员选择转行成为中学教师,尽管面临挑战和较低的薪资,但他们在教学中找到了职业满足感和稳定性。许多教师强调了激励学生、传递科学热情的重要性,并分享了从科研到教学的过渡经验。教师们普遍认为,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好奇心,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第二位女性物理诺奖得主的故事,像洋葱一样让人流泪
玛丽亚·格佩特-迈耶是继居里夫人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女性科学家。她因提出原子核具有类似洋葱一样的结构而被称为“洋葱圣母”。尽管她的学术之路因性别歧视而坎坷,但她凭借才智与毅力赢得了世界的瞩目。1963年,她与延森和维格纳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成为女性科学家的榜样。
一个困扰天文学家数十年的谜团,终于被解开
天文学家通过JWST的观测,终于解开了SN 1987A超新星遗迹中心形成的是中子星还是黑洞的谜团,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中心是一颗中子星。未来更多的观测将有助于更详尽地了解这一现象。
竺可桢:挣扎在自我与社会角色之间(上)
竺可桢是中国著名的气象学家,曾任浙江大学校长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对中国的教育和科学发展有重要影响。他在任职浙大校长期间,虽多次想辞去职务,但仍对学校有深远影响。他的阅读习惯广泛,对现代科学各分支学科涉猎广泛。
面对封锁,我们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文章讲述了中国在上世纪60年代面对合成橡胶封锁时的自主创新历程。周望岳等科研人员在艰苦条件下,经过多次实验,成功研发出顺丁橡胶的生产工艺,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标志着中国在石油化工领域的重大突破。
五位被宣布‘治愈’的艾滋病患者:柏林病人、伦敦病人、杜塞尔多夫病人、纽约病人、希望之城病人
本文详细介绍了五位被宣布“治愈”的艾滋病患者:柏林病人、伦敦病人、杜塞尔多夫病人、纽约病人和希望之城病人的治疗情况。这些患者在接受了CCR5 Δ32/Δ32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不仅治愈了他们的白血病,还实现了艾滋病的长期缓解或治愈。此外,文章还提到了“精英控制者”和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在艾滋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