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明黄河流域水鸟种类、种群数量,识别亟待保护的重要栖息地,2022年12月至2023年10月,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作为指导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各地观鸟会、环保公益组织等71家单位285名调查人员首次完成了黄河全流域范围内的水鸟及栖息地同步调查。
在第28个“世界湿地日”到来之际,1月31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单位在京发布黄河流域水鸟及栖息地调查成果。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坡,从三门峡到黄河三角洲,一幅“大河奔腾,万鸟翱翔”的画卷首次清晰展现。
地球上生活着近1万种鸟,有超过1/3具有迁徙的习性。它们在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沿相对固定的路线季节性周期往返,每年经过的路径集合被称为候鸟迁飞通道。全球共有9条主要的候鸟迁飞通道,其中有4条经过中国,从东至西分别为西太平洋迁飞通道、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中亚迁飞通道和西亚—东非迁飞通道。
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苏奋振介绍,黄河流域湿地处在西太平洋、东亚—澳大利西亚、中亚三条候鸟迁飞通道上,拥有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湖泊、沼泽等湿地类型,是众多珍稀濒危水鸟的栖息地,众多迁徙水鸟在此繁殖、停歇或越冬,是我国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的关键区域。
“摸清生态本底,才能更好守护候鸟迁飞通道。”据黄河流域水鸟及栖息地调查专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正旺介绍,36支调查队伍的285人在沿黄9省(区)的78个调查点共开展了5次同步调查,调查时间包括春夏秋冬,涵盖繁殖、停歇、越冬等完整的生活史阶段。
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于秀波告诉记者,本次调查为黄河流域水鸟及栖息地制定了统一的调查技术规范,研发了数据收集与管理平台,掌握了黄河流域主要保护水鸟种类、种群数量及栖息地现状。调查共记录到总计8目19科132种水鸟。
包括东方白鹳、黑鹳、白鹤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3种,疣鼻天鹅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1种,以及19种全球受胁物种,如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的白鹤和青头潜鸭。
调查发现,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干扰,黄河流域湿地面临诸多威胁和挑战。因此,根据不同区域湿地退化过程与特点,实施黄河流域退化水鸟栖息地修复工程,采用近自然的办法实现栖息地的修复和再造,成为专家的共识。
在国际重要湿地评定的八项标准当中,有三项直接基于水鸟的指标。本次沿黄9省(区)78个调查点中达到国际重要湿地标准的有53块,其中有5块已经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在本次调查中,像山东黄河滩区东明段这样未被纳入现有保护地体系的湿地有13块。“下一步应推动完善黄河流域湿地保护地体系建设,填补黄河流域关键水鸟栖息地的保护空缺。”于秀波说。
在本次调查中,珍稀濒危水鸟也受到关注。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开展黑脸琵鹭、中华秋沙鸭、青头潜鸭等越冬种群同步调查,并初步掌握了这些物种种群的分布状况。张正旺建议,还应同时组织开展对黄河流域保护区管理部门、环保公益机构、观鸟会和志愿者的专业培训,提升水鸟及栖息地的监测与保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