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文章索引

数学家杨乐:半个世纪的进与退
杨乐是中国著名数学家,曾在1977年被《人民日报》报道为知识分子典型,成为一代人的偶像。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在多个重要学术活动中发挥关键作用。杨乐在科研和教育方面的贡献巨大,尤其是在推动中国数学的发展和培养年轻数学人才方面。他在70岁后选择从具体研究中退出,专注于指导年轻学者,体现了他对数学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他不是个好好先生
马大猷是中国现代声学的奠基人,致力于声学研究和环境噪声污染的防治。他在声学实验室的建设、噪声污染的研究以及基础研究的倡导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马大猷以直言不讳著称,批判科学界的浮躁风气,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直至晚年仍持续关注国家科技发展。
数十篇论文遭调查!诺奖得主也P图吗?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格雷格·塞门扎的多篇论文因图像完整性问题接受调查,涉及论文数量众多,引发学术界对科学论文图像真实性的关注。
“最大”“最小”新前缀来了
国际计量大会(CGPM)可能会确定全球最大和最小数字的新前缀,如ronna、quetta、ronto和quecto。这些前缀是为了应对互联网数据量爆炸性增长而提出的,遵循国际单位制(SI)的规定,旨在提供更精确的数字描述。
晶体缺陷研究的历史回顾
本文回顾了晶体缺陷研究的历史,强调了晶体内部缺陷对物理性能的重要性,介绍了早期研究者如Von Laue和Darwin的贡献,以及位错模型的建立和发展。
同事影响你的健康生活方式
德国和荷兰的科学家研究发现,同事对健康行为的影响可能被低估,特别是在饮食和运动方面。研究指出,同事的鼓励对健康生活方式有积极影响,但同事的行为示范作用有限,特别是在体育锻炼方面。
李政道:以天之语,解物之道
本文为李政道在纪念伽利略用望远镜观测天体400周年的讲演,回顾了望远镜的发明、中国古代天体物理的成就、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以及21世纪物理学的前景,强调了伽利略和爱因斯坦对科学的贡献。
高强度抗撕裂导电水凝胶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智能高分子材料团队与宁波大学合作,基于Hofmeister效应和溶剂置换方法,成功制备了高强度抗撕裂导电水凝胶(BRCH)及其构建的新型摩擦纳米发电机(BRCH-TENG),显著提高了水凝胶的抗外力破坏能力和导电性,为延长水凝胶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安全使用寿命提供了新思路。
2023年杂志订阅优惠活动
2023年杂志订阅活动提供订阅礼物,可通过小程序或链接订阅。
技师比肩硕博!人才探照灯是时候关注产业界了
沈阳市出台高技能人才购房和生活补贴政策,反映了中国产业界人才的价值和政策支持的必要性。文章讨论了产业界人才的现状和重要性,强调了产业界人才在知识生产、研发与应用全链条中的关键作用,并呼吁加强产业界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建设,以支撑制造业大国地位。
儿童更愿意惩罚犯错者,如果惩罚能教育他们
耶鲁大学的研究发现,儿童愿意做出个人牺牲来惩罚犯错者,特别是如果他们认为惩罚能教育犯错者。研究显示,儿童在早期就具备了报复和教育的双重动机。
人文的复杂性:从酒吧模型到复杂经济学
本文探讨了爱尔法鲁酒吧模型及其对复杂经济学的影响,分析了人类行为在复杂系统中的作用,强调了多主体建模在社会经济研究中的重要性,并指出复杂科学在中国的发展潜力与挑战。
王军志院士:推动生物医药领域创新与发展
王军志院士强调,生物医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重大疾病治疗和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在新冠疫苗研发和全球疫苗供应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未来需继续推动生物医药创新和国际化,提升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
为什么要研究黑洞?
文章详细介绍了黑洞研究的历史、重要性及其对科学、技术和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深远影响,并通过梳理黑洞研究的关键节点,展示了黑洞研究的进展和意义。
狱中的伽利略|纪念《对话》发表390周年
本文纪念伽利略《对话》发表390周年,回顾了伽利略因出版该书而遭受宗教裁判所审判并被监禁的经历,以及这一事件对后世科学思想的影响。文章详细介绍了伽利略的肖像画、与重要人物的通信、以及他在监禁期间的学术活动和著作传播情况。同时,探讨了伽利略与弥尔顿的关系以及相关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
丢你!章鱼也玩躲避球
澳大利亚的杰维斯湾,一个蛸属物种(Octopus tetricus)以极高密度生活在一起,被拍到互相扔贝壳、藻类和淤泥。研究者通过水下摄影机观察到这些行为,并发现这些章鱼在互动时会特意针对另一只章鱼扔东西,有时被扔的章鱼会躲闪。这项研究为调查章鱼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新的视角。
加点盐让水培韭菜找回了“灵魂”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的科研团队通过研究发现,韭菜中的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高,赋予了韭菜鲜香的味道,使其在食物中尤为重要。团队还发现,轻度盐胁迫能促进韭菜的风味次生代谢物积累,创新了微咸栽培技术,解决了水培韭菜“味淡”的问题。
摩尔超晶格体系在半填充时的奇异量子输运行为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三层MoTe2和单层WSe2构成的三角摩尔超晶格器件中,发现了一种新的量子输运行为,该行为与Pomeranchuk效应相关,并在不同电场和磁场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相变特性。
纳米抗体,能庇佑人类走多远
纳米抗体是一种与传统抗体构造截然不同的抗体,存在于鲨鱼和骆驼的免疫系统中。科学家们正在研究这种抗体,试图利用它解决新冠病毒和癌症等疾病。研究表明,纳米抗体在中和病毒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且能够进入传统抗体无法到达的靶标区域。赛诺菲等公司正在利用骆驼的纳米抗体开发新疗法,取得了显著成果。
赵琛:把“强基础”与“抓攻关”合二为一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所长赵琛强调,软件所将“强基础”与“抓攻关”合二为一,强化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的有效衔接,聚焦软件领域的关键问题,开展使命驱动的建制化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软件所依托计算机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调整研究方向,并在RISC-V基础软件领域抢占先机,布局多个研究方向和技术攻关,旨在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解决国产基础软件的“心腹之患”和“燃眉之急”。
“最不像院士”的院士走了,留下他的百万雄兵
王文采院士于2022年11月16日逝世,享年96岁。他是中国植物学领域的重要学者,发表了大量植物新类群,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两次。王文采一生致力于植物研究,尽管身患多种疾病,仍坚持工作。他的谦逊和对植物的热爱深深影响了许多后辈。王文采的生活简朴,对名利毫无追求,最终在植物分类学的研究中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中科院院士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座谈会在京召开
10月3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科院院长侯建国主持并讲话,多位院士代表发言,讨论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对科技自立自强和院士制度改革的影响。
阿尔忒弥斯1号发射在即,美国为什么要重返月球?
美国即将发射阿尔忒弥斯1号,标志着其重返月球计划的开始。该计划旨在建立月球永久基地,为未来的火星和深空探测任务做准备。美国重返月球的原因包括技术验证、科学研究、经济影响、国际合作和激励下一代。此外,政治竞争也是推动这一计划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与中国的竞争。国际合作在美国的月球计划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阿尔忒弥斯协定》,多个国家将与美国合作。
嫦娥石:月壤中发现的第六种新矿物
中国科学家在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品中发现并命名了新矿物“嫦娥石”,这是我国首次发现的月球新矿物,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现月球新矿物的国家。
拓扑材料大线性正磁电阻的贝利曲率模型与实验验证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M09课题组在磁性拓扑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通过研究磁性外尔半金属CoS₂的高质量单晶,观测到了磁性拓扑材料中最大的线性正磁电阻现象,并提出了贝利曲率主导的线性正磁电阻模型,这一模型成功解释了实验结果,并为未来的材料设计和磁场探测提供了理论基础。
是什么影响科研团队创新能力
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团队规模、内部结构、成员互动等。研究发现,小团队更擅长创新,大团队则更适合验证和巩固已有发现。团队的新鲜度,即新成员和新合作关系的比例,也对创新能力有显著影响。此外,团队内部的层级结构和成员的个体能力结构也是影响创新力的重要因素。
专访张益唐:从内心来讲,我还是比较倔强的一个人
张益唐在接受《知识分子》采访时表示,自己比较倔强,对生活要求不高,能活就行,有时间就去想数学。他认为自己没有费多大劲,就能自然地坚持下来。张益唐的新论文在网上公开后,再度站到了聚光灯下。他自评已经本质上解决了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这个解析数论领域的一个大问题。人们对此震惊并有所期待。
世界上最大的生物正被鹿慢慢吞噬
Pando,一片占地106英亩的颤杨克隆林,是地球上最大的单一生物,重约6,000吨。尽管受到美国国家森林保护局的保护,但它正因过度放牧的鹿和麋鹿、疾病和气候变化等因素而面临消失的危险。科学家和保护团体正在努力保护这棵树及其生态系统。
关于为2022年度“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推荐候选新闻的启事
2022年度两院院士评选“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活动已启动,诚请两院院士及广大科技人员、新闻工作者推荐候选新闻,评选范围为2021年12月16日至2022年11月30日公开报道的科技新闻。
超低损耗的声⼦极化激元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通过化学⽓相输运的⽅式⽣⻓了⾼质量的92Mo和100Mo同位素富集的α-MoO3⼆维原⼦晶体,成功降低了α-MoO3中声⼦极化激元的光学损耗,显著提高了其寿命,为制造超低损耗的极化激元器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三重拉尼娜首现,这个冬天会更冷吗?
今年秋季以来,我国气候总体呈现“暖干”特征,但11月以来已有两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引发对拉尼娜背景下今冬气候的关注。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冬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强度总体偏弱,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但需防范冰冻雨雪灾害和关注长江以南地区的干旱。
模型在物理学发展中的作⽤
模型在物理学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是唯象理论过渡到动力学理论的重要桥梁。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对模型的理解和应用,这些模型帮助科学家们从观察和实验中提炼出理论,从而推动科学认识的飞跃。
2022年青橙奖发布,清华大学成最大赢家,获奖人数占1/3
2022年青橙奖名单公布,15位中国青年科学家获奖,每位获奖者将获得100万元奖金及阿里巴巴科研支持。清华大学成为最大赢家,获奖人数占1/3。
徐波:“拢”出智能科学体系化研究力量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徐波探讨了如何整合智能科学研究力量,提出了“自主进化智能”的核心发展目标,并详细介绍了“脑图谱与类脑智能”“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决策智能系统”三大主攻方向及其研究布局。
关于为2022年度“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推荐候选新闻的启事
2022年度两院院士评选“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评选活动已启动,诚请两院院士及广大科技人员、新闻工作者推荐候选新闻。评选范围为2021年12月16日至2022年11月30日公开报道的科技进展新闻。推荐需注明公开出版物时间和网络链接,并于2022年12月1日前发送相关材料至指定邮箱。
行为经济学中的人类之谜
本文介绍了行为经济学中的前景理论,探讨了人们在不确定情境下的决策行为,特别是损失厌恶现象。文章还分享了作者在科学生涯中的感悟,强调了幸福的两个面向:即时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
中科院首届雁栖青年论坛在京举办
中科院首届雁栖青年论坛在京举办,旨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支持青年科学家的成长和发展,促进国际合作和前沿科学研究。
日本首位诺奖得主:我是如此悲观,甚至想到了要去当和尚
汤川秀树是日本首位诺贝尔奖得主,他在回忆录《旅人》中坦诚地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内心的挣扎,表达了对科学的热爱与对孤独的思考。他在学术道路上经历了许多挑战,甚至曾一度感到悲观,想要遁世。通过对自己生活的反思,他展现了作为科学家的成长与人性的复杂。
马达加斯加的“转基因工厂”:青蛙为什么有了蛇的基因?
马达加斯加的青蛙中发现了起源于蛇的基因BovB,该基因通过水平转移在不同物种间传播。研究表明,马达加斯加的环境可能促进了基因的频繁转移,科学家们正在探索基因水平转移的机制及其对生物演化的影响。
刘中民院士:构建“全链条”人才支撑体系
刘中民院士介绍了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通过构建“全链条”人才支撑体系,实施多项人才支持政策,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营造良好科研生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形成研究所和人才“双赢”的局面。
张益唐:数学天才和他孤独的二十年
张益唐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他在2013年攻克了孪生素数猜想,随后又在2022年解决了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他的数学之路充满艰辛与孤独,经历了长达二十年的困顿生活,最终在学术界崭露头角,成为备受瞩目的数学天才。
深入理解碳中和的基本逻辑和技术需求
本文探讨了我国实现碳中和的挑战与机遇,分析了碳中和的概念、技术需求及路线图规划,强调了技术创新和生态建设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的关键作用。
科研人员实现在亚细胞分辨率实时监测衣康酸的浓度变化
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可基因编码的衣康酸荧光探针,能够在亚细胞分辨率实时监测衣康酸的浓度变化,为研究衣康酸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创新工具。
超细非晶-纳米晶双相结构实现金属玻璃优异偶氮染料降解特性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通过离子束沉积方法制备了具有原位生长纳米尺度调幅分解双相结构的非晶薄膜,并发现这种超细非晶-纳米晶双相结构在偶氮染料降解方面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为开发新型催化材料提供了新途径。
实验室首次培育出肾上腺
科学家首次在实验室中用干细胞培育出与4个月大胎儿相似的微小人类肾上腺,该研究可能有助开发治疗肾上腺功能紊乱相关疾病的方法。
周光召:回顾与展望——纪念量子论诞生100周年
本文回顾了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产生过程及其对科学、哲学、技术和经济的影响,探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历史和未来趋势,强调了科学争论在推动科学进步中的重要性。
160万!结核病死亡人数回到4年前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新发结核病患者1060万,死亡人数达160万,回到2017年水平。全球结核病防控进展停滞,治疗目标和资金支持均未达到预期。尽管如此,结核病治疗效果和研发创新方面有所改善,同时各国在结核病防控和筹资支付方式上进行了多种尝试和探索。
我心中的海洋牧场
杨红生在演讲中介绍了海洋牧场的概念与发展,强调了海洋牧场在保护生态、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性。他回顾了个人的成长经历和对水产研究的热情,并提出了未来海洋牧场3.0时代的目标与策略,包括数字化、体系化的建设,以及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演讲中还提到海洋牧场的建设已初见成效,渔民收入显著提高。
江松院士:科技工作者责任重大、大有可为
江松院士强调了党的二十大对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以及科技工作者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的关键作用。他呼吁科技工作者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使命担当,勇攀科技高峰,为国家战略安全领域贡献力量。
关于为2022年度“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推荐候选新闻的启事
2022年度两院院士评选“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活动已启动,诚请两院院士及广大科技人员、新闻工作者推荐候选新闻。评选范围为2021年12月16日至2022年11月30日公开报道的中国、世界科学技术重大进展的新闻。推荐材料需注明公开出版物的时间和网络链接,并于2022年12月1日前发送至指定邮箱。
在非洲开展荒漠化治理,我们带来了中国方案
雷加强介绍了中国在非洲开展荒漠化治理的经验与技术,强调了非洲绿色长城的建设目标与成效,指出了面临的挑战,并分享了中国的成功模式与技术在非洲的应用。
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多功能性关系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王仁忠研究组的研究揭示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对草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驱动作用,发现真菌多样性与多功能性显著正相关,而细菌多样性影响不显著。研究成果发表在Functional Ecology上,并得到多项科研基金支持。
我国大城市过大了吗?
文章探讨了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大城市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未来30年内中国可能出现世界最大城市的情况,并提出了避免“大城市病”的策略,如建立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结构和推进交通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
比宫斗戏还刺激!动物们为了争宠,究竟能做到哪一步?
本文探讨了动物是否会表现出嫉妒行为,并通过科学研究分析了狗和红伶猴的嫉妒行为,指出动物的情绪机制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诺奖得主解读引力波:宇宙的一扇新窗
本文介绍了引力波的概念及其在宇宙研究中的重要性,由诺奖得主Barry Barish撰写,旨在向青少年解释这一复杂的科学现象。文章详细描述了引力波的发现过程、探测技术及其对验证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了引力波在探索宇宙新现象中的潜力。
日本汉方鼻祖,是这个中国人
本文探讨了鉴真和尚将中医药带到日本,并成为日本汉方医学鼻祖的历史。研究团队通过回顾历史文献,揭示了鉴真携带的草药及其对日本医学的影响。
李德生院士:勤奋为钥,探“油里乾坤”
李德生院士在石油勘探领域勤奋工作,成就斐然,被誉为开启“油里乾坤”的钥匙。从上海滩到戈壁滩,他在中国几乎每一个大油田都留下了足迹,并获得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在内的众多奖项。他的职业生涯充满了创新和突破,为中国的石油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贝尔不等式的诺奖之年,怀念贝尔的一生
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因贝尔不等式而让约翰·贝尔再次受到关注。贝尔在量子力学基础、加速器物理和高能物理等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特别是在量子力学基本问题探索中具有划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