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文章索引
首页
>
2022年
> 05月
中老年最佳睡眠时长揭晓!
复旦大学研究团队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对近50万人的多维度数据进行研究,发现中老年人睡眠时长与认知功能、精神健康呈显著的非线性关联,存在7小时最优睡眠时长,并揭示了其背后的遗传与神经基础。
2021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发布
2021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各10项,以及19项提名奖,涵盖了从基础科学到应用技术的多个领域,展示了我国在光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创新能力。
杨桃:颜值与味道的落差
本文讨论了杨桃的颜值与味道之间的落差,以及杨桃的植物学特性、食用方法和潜在的健康风险。
人眼阻止紫外光损伤导致白内障的分子机制
该研究揭示了α晶状体蛋白在热诱导下发挥分子伴侣功能,抑制γD晶状体蛋白在紫外辐照下发生聚集沉淀的分子机制,从而防止紫外辐射导致白内障。研究通过多种实验手段,包括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与脉冲升温纳秒时间分辨中红外瞬态光谱等,证实了α晶状体蛋白与γD晶状体蛋白的结合及热诱导下的解离过程。该机制对于理解白内障的形成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庞加莱的狭义相对论之三:思想与观念
本文详细介绍了庞加莱的思想发展史和他对狭义相对论的重要贡献以及他对学术优先权的看法和对名声荣誉的态度
无标题
科学不失约|2022年中科院公众科学日大片重磅上线
中科院公众科学日大片展示了我国在太空实验室、地面科技、核聚变、制冷技术、芯片研发、量子通信等领域的最新成就,并邀请公众参与科学探索。
无标题
2022年“科学人生·百年”主题宣传活动启动
2022年“科学人生·百年”主题宣传活动于5月30日启动,旨在弘扬科学家精神,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活动展示了20位百年诞辰院士的科学成就和风采,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
光场:计算光学的灵魂
光场是计算光学的核心概念,描述光的物理属性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分布特性。光场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有重要意义,也在实际应用中推动了成像技术的发展,如偏振成像、三维成像和光谱成像等。光场的测量和分析是计算光学成像技术的基础,有助于解决传统成像中的许多限制和问题。
无标题
2022年5月20日,环球科学发布于22:35:12。
具有疼痛感知功能的仿生皮肤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具有疼痛感知功能的仿生皮肤,该皮肤能够通过应变感知增强(SPS)效应实现从触觉到痛觉的动态转变,这对于智能友好型软体机器人的发展及人机交互中危险的提前规避具有重要意义。
空气污染加剧老年痴呆风险!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郁金泰联合国内外学者研究揭示,长期暴露于PM2.5显著加速认知功能恶化,空气污染高暴露居民脑内或可过早发生阿尔茨海默病(AD)病理改变,从而导致认知障碍发生。
电子分布反常的非常规材料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通过拓扑量子化学理论,发现了423种电子分布反常的非常规材料,这些材料具有独特的电子态和潜在的应用前景。
科研人员发展出用于可穿戴电子器件的热传导增强型柔性水伏发电机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热传导增强型柔性水伏发电机,通过结合柔性离子热电明胶材料与多孔Al2O3水伏发电机,提升了环境热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为可穿戴电子器件提供了新的能源解决方案。
百年新蓝色颜料问世
2009年,化学家意外合成了一种新的蓝色颜料YInMn,经过多年监管审批,终于在市场上推出。这种颜料因其鲜艳的颜色和稳定性受到艺术界欢迎,且相对安全无害。
妈妈的糖尿病怎么遗传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荷凤与徐国良团队合作,研究揭示了糖尿病的卵母细胞起源及其代际传递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发现DNA去甲基化酶TET3在糖尿病传代效应中的关键作用,为慢性病的预防提供了新视角。
研究人员建立蛋白工程化改造新方法和基于Cas12i的基因编辑新工具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开发了一种蛋白质工程化改造的新方法MIDAS,并利用该方法获得了高活性的Cas12i Max以及高特异性的Cas12i HiFi等基因编辑新工具。这些工具在基因编辑效率、基因组靶向范围和特异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有望在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2022年度邵逸夫奖公布,天体测量学、囊性纤维化机制及治疗、离散数学和模型论分获三大领域奖
2022年度邵逸夫奖得奖者名单公布,天文学奖、生命科学与医学奖以及数学科学奖分别授予在天体测量学、囊性纤维化机制及治疗、离散数学和模型论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李政道的求学之路
李政道在战乱时期经历了逃难、自救的艰辛求学之路,从上海到赣州,再到西南联大,最终前往美国深造,成为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
2021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发布
2021年中国激光杂志社发布了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各10项,以及19项提名奖。这些成就涵盖了光学领域的多个前沿方向,如冰光纤、自由电子激光、六维光信息复用等。
作为中国第一辆火星车,你可能想不到,它竟蕴藏了这么多设计师的巧思
贾阳作为航天工程师,分享了中国火星车“祝融号”的设计与探测过程,探讨了火星的地貌、气候及探测器的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强调了探索火星的重要性及其对人类未来的意义。
爱科学,向未来丨公众科学日
公众科学日活动信息
是什么导致了新冠重症?
最新研究揭示,感染新冠病毒的免疫细胞能引发大规模炎症反应,导致新冠重症。研究指出,肺部的巨噬细胞和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在感染新冠病毒后会诱发炎症,这些细胞的炎症反应可能是阻止病毒复制的方法,但也可能成为药物发现的潜在靶标。
孙凝晖院士:像水电一样随用随取,算力还面临哪些挑战
孙凝晖院士讨论了算力时代面临的挑战,强调了算力基础设施化的重要性,并指出算力时代的目标是实现信息获取和处理的基础设施化。他还提到了云网融合的趋势以及中国在推动算力基础设施化方面的努力。
高83.2米!新“树王”诞生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郭柯团队在西藏察隅县发现高度83.2米的云南黄果冷杉,刷新中国最高树纪录。
Why Are Teens Depressed: 6 Reasons
本文探讨了导致青少年抑郁的多种因素,包括社会压力、学业压力、创伤经历、社会媒体的影响以及COVID-19大流行等。文章强调了抑郁症在青少年中的普遍性和可治疗性,并提供了寻求帮助和支持的建议。
如何利用“恶魔”形象来教学?
本文探讨了如何利用“恶魔”形象来教学,作者Robert P Crease结合哲学、科学和文化,提出通过恶魔的形象激发学生的思考,创建跨学科的课程,以吸引人文和理工科学生。文章讨论了历史上著名的恶魔形象及其在科学和哲学中的应用,强调了恶魔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适度饮酒可能通过减少压力相关脑信号来保护心脏
一项新研究发现,适度饮酒可能通过减少压力相关脑信号来保护心脏,但这不应鼓励饮酒,而应推动寻找新的疗法以减少压力并影响心脏,而没有酒精的缺点。
空气污染诱发致命急症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团队研究发现,多种空气污染物的急性暴露可在极短时间(1小时)内诱发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作,效应可持续一日左右。研究首次系统地评估多种空气污染物小时水平暴露对ACS及其全部亚型发病的影响,为确证空气污染危害心血管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流行病学证据。
癌症为什么会复发、会转移?谜底揭示攻克恶性肿瘤新策略
癌细胞的染色体不稳定性(CIN)与癌症复发和转移密切相关。研究发现,CIN不仅促进癌细胞的转移,还通过引发慢性炎症影响肿瘤的生长。科学家们正在探索靶向CIN的治疗方法,以期为癌症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纪念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出版60周年
今年是世界环境日50周年,同时也是《寂静的春天》出版60周年。该书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促使美国政府采取环境保护措施。卡逊的著作和呼吁推动了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
杨纲凯:未来几十年的物理学,将会出现很多意料之外的事
香港中文大学杨纲凯教授在清华大学举行的“庆祝杨振宁先生百年华诞思想研讨会”上,对未来二三十年的物理学发展进行了展望,强调了物理学大统一理论的发展、意料之外的科学发现、以及物理学教育的平衡问题。
长得可爱,每天躺平,谁不想当海獭啊
文章讨论了海獭的可爱和躺平的生活方式。
南开大学成功培育“青莲紫”色蓝宝石
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光电晶体与器件实验室成功培育出“青莲紫”色蓝宝石,这是一种三氧化二铝单晶,具有高熔点和仅次于钻石的硬度,广泛应用于多个高科技领域。
这场诺奖报告宣告了软物质研究领域的诞生
德热纳在199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报告中阐述了软物质的概念,强调其复杂性和柔性,并通过多个实验和理论探讨了软物质的特性及其在物理和化学领域的重要性。
返朴
中暑为何要命?中国科学家找到致死机理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教授吕奔团队在《科学》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热射病的重要致死机理——高体温通过Z-DNA结合蛋白-1(ZBP1)诱发过度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进而导致危及生命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与多脏器损伤。该研究颠覆了此前业界认为热射病是“高体温通过物理性损伤导致组织细胞死亡和炎症反应”的观点,并有望找到潜在的药物干预靶点,为热射病等危重症的防治提供了重要思路。
腐肉味的大花草,缩小十几倍后居然散发椰香!
大花草在缩小后散发出椰香,而非腐肉味。
周忠和院士:科普不能仅仅关心科学的实用性
周忠和院士强调科普不应仅关注实用性,而应推广科普和科幻教育,激发好奇心,传播科学精神,促进科学与人文学科的结合。
非可定向罗马面在立方多铁性材料中的实现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成功制备了立方多铁性材料AMn₃Cr₄O₁₂,通过高压高温手段实现了非定向罗马面的物理实现,展示了路径依赖的磁电耦合效应。
苍蝇大脑如何预测环境变化以执行逃避动作
芝加哥大学的研究表明,苍蝇能够预测其视觉环境的变化,以执行逃避动作。这种依赖预测信息来指导行为的现象表明,预测可能是动物神经系统支持快速行为变化的一个普遍特征。研究揭示了苍蝇视觉系统如何通过信息瓶颈和轴突间隙连接来做出预测,并直接影响到其行为控制神经元。
厘米级自支撑Hf₀.₅Zr₀.₅O₂纳米薄膜制备及铁电物理研究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成功制备了大尺寸的自支撑Hf0.5Zr0.5O2(HZO)铁电薄膜,并展示了其在柔性器件中的应用潜力。这项研究解决了铪基氧化物薄膜在材料表征上的难题,为理解铪基薄膜的铁电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电子烟使用风味剂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电子烟的风味液体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研究发现,暴露于电子液体的内皮细胞在实验室培养中存活率降低,并显示出与DNA损伤和细胞死亡相关的分子水平显著增加。研究还发现,不同流行口味的电子液体对细胞的损害程度不同,其中肉桂和薄荷口味尤为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