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文章索引

对谈85岁美国院士:活到120岁,不是没可能!
85岁的Lee Hood教授,系统生物学领域奠基人,通过访谈分享其对健康和长寿的观点,包括生物年龄的重要性、压力对健康的影响、新医疗模式的推动、百万人基因组/表型组项目的意义、人工智能在医疗中的应用以及长寿对社会的影响。
朱邦芬院士:创造一个小环境,让学生可以“胡思乱想”
朱邦芬院士强调创造适合学生思考和创新的小环境,通过“攀登计划”培养物理学和高科技领域的一流人才,注重数学与物理的结合、自由选择学习方向、渗透式学习等特点,同时解决急功近利的氛围、教育传统中的不利因素等深层次问题,重视通识教育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中国天眼工程团队:走到人类视界最前沿
中国天眼(FAST)工程团队在艰苦条件下,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建成并调试了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取得了多项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推动了我国射电天文研究的发展。
数学像游戏,但要放下对答案的执念
陈华一教授在西湖大学的访谈中探讨了数学的本质、学习数学的意义、数学与游戏的关系以及数学的未来发展。他强调数学是抽象思维的训练,是成本最低的思维训练,并认为数学的发展依赖于不断的创新和合作。陈教授还讨论了数学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可能性和数学家的未来角色。
为何人的眉毛长不长
文章解释了眉毛为何长不长,原因是其毛囊的生长期短且承受力小。
给爱因斯坦写信的年轻人,开创了量子力学的新方向丨纪念玻色诞辰130周年
本文纪念了量子力学开拓者玻色的130周年诞辰,详细介绍了他的生平、科学贡献及与爱因斯坦的关系。玻色在量子统计方面的突破性工作奠定了玻色—爱因斯坦统计的基础,并预言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的存在。文章还探讨了玻色在物理学界的影响及其在实验室中的研究成果。
手术两百年:古人开颅手术的启示
《手术两百年》是一部大型医学纪录片,讲述了手术的历史与发展,探讨了古代手术的存在及现代手术的演变,强调了医学工作者的努力与医患关系的重要性。
杨振宁:父亲与我
杨振宁回忆了与父亲杨武之长达半个世纪的相处细节,描述了父亲在他成长过程中的教育和影响,以及对家国情怀的深刻理解。文章中提到父亲的学术成就和对新中国的期盼,展现了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和对中华文化的传承。
实验动物的贡献与动物实验的必要性
文章讲述了实验动物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作用,包括疫苗研发、抗生素和药物的开发等,并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科学家的工作展示了动物实验的贡献和必要性。
最后一个什么都懂的人
本文介绍了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的生平和成就,强调了他在光学、医学和语言学等多个领域的贡献,以及他在科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文章还探讨了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科学发展的环境,指出现代科学的专业化使得全才型学者的出现变得困难。
从预测模型到真实结构:直接法在蛋白质晶体结构解析中的新应用
AlphaFold的出现为蛋白质结构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但仍需实验验证。中科院物理所的研究团队提出了新的结构解析策略,结合预测模型和实验数据,成功解析了多种复杂蛋白质结构,并将该策略应用于即将发布的蛋白质晶体结构自动化解析系统中。
裴文中:北京猿人头盖骨发现者的传奇一生
裴文中是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的发现者,他在考古学、地质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裴文中于1904年出生于河北,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在周口店开启了辉煌的学术生涯。他不仅发现了北京猿人的头盖骨,还证明了古人类用火的证据,推动了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发展。裴文中坚持田野考察,培养了大量考古人才,直至1982年去世前仍在积极进行科学探索。
《科学世界》2024年持续征订
《科学世界》2024年持续征订,提供直接购买链接。
磁学与磁性材料丨展卷
《磁学与磁性材料》是J. M. D. Coey教授的专著,全面总结了磁学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适合对磁学感兴趣的青年学者和研究人员。书中包含丰富的物理概念、实验方法和应用案例,旨在帮助读者快速掌握相关知识。
中国转基因粮食作物商业化终获批,二十年拉锯得失几何?
2023年12月25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37个转基因玉米品种和10个转基因大豆品种获得生产经营许可证,标志着转基因玉米和大豆将在2024年实现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产业化历程曲折,经历了多年的试点和公众质疑。专家认为,转基因玉米和大豆的商业化是顺理成章的,能够提高粮食安全和生产效率,但转基因大豆的前景不如玉米明朗。未来需加强科普宣传,消除公众对转基因的忧虑。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成功研发极细超声探头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崔崤峣团队成功研发出适配于极细消化内镜的微型超声探头及高频超声成像系统,并在活体猪体内实验中验证了其技术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该系统已进入产业化阶段。
2023年太阳活动与空间环境回顾
2023年太阳活动水平显著提升,黑子活动区增多,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频繁,地磁暴和高能电子暴事件增多,对地球空间环境造成显著影响。2024年将进入第25太阳活动周峰年,预计太阳活动将更加剧烈。
哈尔滨的过去与未来
哈尔滨,一座从渔村发展而来的冰城,经历了从封冻到融化的历史变迁,成为了工业与文化的重镇。尽管面临经济转型的挑战,哈尔滨依然以其独特的冰雪文化和强大的工业基础,展现出其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未来的无限可能。
陶哲轩用AI证明数学猜想实乃误读,但数学界仍大受震动
2023年,组合数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陶哲轩等数学家用Lean语言形式化证明了多项式Freiman-Ruzsa猜想,标志着数学研究的数字化进程。此举引发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可能改变未来数学论文的审稿和交流方式。
高斯:离群索居的王子
高斯(1777-1855)是19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与阿基米德、牛顿并称为历史上三位伟大的数学家。他在数论、几何、天文学等多个领域都有重要贡献,尤其是他的著作《算术研究》开创了现代数论的新纪元。高斯的早熟和天才使他在年轻时便取得了诸多成就,但他一生中常感孤独,未能与他人分享思想。他的工作影响深远,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天目山保护的故事
黄澄翠分享了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故事,讲述了自己从事生态保护工作的经历,包括与村民的互动、古树保护、以及如何帮助村民改善生活和致富的过程。
自旋超固态及其巨大磁卡效应的发现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钴基三角晶格材料Na2BaCo(PO4)2中发现了一种新型量子物态,即自旋超固态,并观测到了该材料超越传统顺磁盐的巨大磁卡效应。这一发现为低温固态制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同时也是对固态物质能否同时成为超流体这一科学问题的进一步探索。
纪念我的恩师、上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卡拉比先生
尤金尼奥·卡拉比是上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在几何学和其它学科的发展中做出了卓越贡献。文章回忆了作者与卡拉比教授的师生情谊,描述了卡拉比教授的学术成就和个人魅力,以及他对作者的影响和教诲。
可调约瑟夫森结中多种电子态相干时间的定量研究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基于InAs0.92Sb0.08半导体纳米线的可调门约瑟夫森结中测量到多种电荷态(单电荷、多电荷和Cooper对)来回隧穿的相干时间,以及Cooper对的宏观相干性到微观粒子相干性的转变。该研究利用微波驱动实现来回隧穿的过程,并将电荷态等效为二能级系统,从而使用Landau-Zener-Stückelberg-Majorana (LZSM)干涉的物理图像描述其中的相干过程,成功地解释了实验观测到的高质量干涉图案,并在二维傅里叶空间中分别提取了各种电荷态隧穿过程的相干时间。
量子,匪夷所思但不“高冷”
本文介绍了量子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从第一次量子革命到第二次量子革命的进展,特别是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的发展。文章通过比喻和实验描述了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如量子叠加和量子纠缠,并讨论了量子技术在计算和通信中的应用前景。
人工智能之父图灵为何不自己设计AI?
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特别是阿兰·图灵的贡献,以及三次人工智能浪潮的演变。文章详细分析了第一次浪潮的基础,第二次浪潮的统计学习方法,以及当前的第三次浪潮的情景适应能力。最后,强调了智谱AI在全球AI竞争中的崛起,尤其是其GLM-4模型的发布及其对比OpenAI的产品线。
李洪钟:深耕流态化 厚积展“洪”图
李洪钟,中国科学院院⼠,化学⼯程学家,通过不懈努力和坚持,从37岁开始攻读硕⼠、博⼠,并在45岁获得博⼠学位,之后继续深造和研究,成为国际流态化学科的重要人物。
可视化微分几何和形式:一部五幕数学正剧
让爱因斯坦困惑的量子纠缠,2022年诺奖得主蔡林格怎么讲?
蔡林格教授的新书《光子之舞》探讨了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的基本概念,特别是量子纠缠和量子隐形传态的实验及其意义。书中结合了历史背景和个人经历,深入浅出地解释了量子力学的核心原理,旨在帮助读者理解这一复杂领域。
孙凝晖院士:计算机是怎么越来越快的?
本文详细介绍了计算机从机械计算工具到现代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包括算盘、加法器、乘法器、可编程织布机、差分机、计算程序、机械计算工具的顶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发明、互联网和万维网的发展,以及中国科学家的贡献和未来计算技术的两个方向。
2023年人口继续负增长,中国还能做什么?
2023年,中国人口继续负增长,自然增长率为-1.48‰,比之前的预测提前。文章讨论了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的严峻现实,并提出需要系统的公共政策来促进性别平等和缓解女性工作-家庭冲突,以应对这一挑战。
放弃硕士学位回国,辞去青岛市副市长职务,她的一生是个传奇
郑守仪,93岁,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开创了中国现代有孔虫分类与生态学。她曾辞去青岛市副市长职务,专注于学术研究。她的研究成果包括详尽描记1500余种有孔虫,绘制3万多张形态图,推动中国有孔虫研究走向国际前列。郑守仪的生活与海洋息息相关,她热爱游泳与海洋生物,曾因维权而经历漫长的法律斗争。即使在年老时,她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与对科学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