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交院士:逐梦新疆这片沃土
中国科学院院士肖文交在天山开展野外考察。新疆艰苦的环境给探索者带来了极大挑战。对于沉积大地构造学家肖文交来说,这片荒凉外表下蕴含丰富科学宝藏的土地是他一生逐梦的沃土。在这里,肖文交做了大量地质科学研究工作,带领团队取得了中亚大陆演化等方面重要成果,为新疆矿产资源勘查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1996年夏天,肖文交第一次来到新疆,翻越天山到西昆仑开展野外科学考察。从那时起,前往新疆野外考察几乎成了他每年的“必修课”。增生造山与大陆生长是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热点和难点。新疆及邻区的广袤地带是国际公认的解剖增生造山与大陆生长的最佳野外实验室。肖文交把研究重心投向新疆及邻区的雪山岩壁。
在这样的野外环境中工作,有让肖文交难以言表的欣喜和豪迈,也有意想不到的艰难险阻。在昆仑山,肖文交曾带队勇闯无人区,克服强烈的高原反应,完成考察任务;攀爬近乎直立的绝壁,获得关于特提斯古海洋的关键样品;与考察队员们在被雪覆盖的帐篷中度过寒夜,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肖文交因为考察中持续强烈的高原反应,留下了偏头痛的后遗症。但他依然觉得:“作为一名地质科技工作者,新疆及邻区就是自己科研创新的沃土。”在多年的野外工作中,他一门心思研究我国北方造山带构造演化过程、成矿作用及环境气候效应,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把中亚增生造山研究推向了国际学术前沿。
国际学术界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增生造山作用,最佳研究地区是西昆仑及以北广大中亚地区。然而,由于关键证据缺失,地质学界对中亚造山带大陆生长的详细过程存在很大争议。面对国际上激烈的学术争议,肖文交与团队在中亚大陆坚持不懈地追索大陆增生的关键证据,通过探索每一处可能存在重大证据的“无人区”,逐步拼贴出整个中亚造山带多重汇聚复式增生模型。
在数十年如一日的研究中,肖文交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西部大地,解决了解剖中亚造山带过程中的“拦路虎”,论证了长期复杂大陆增生造山作用,创建了增生楔-增生楔拼贴、多向汇聚复式增生造山模型,发展了显生宙大陆增生机制理论,建立了主要矿床成矿过程与增生造山作用的内在联系,丰富了增生造山成矿理论,促进了新疆找矿勘查工作。
这些研究工作获得国内外科学家的广泛认可。肖文交先后获得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新疆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等,并在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获得一个个沉甸甸的荣誉后,肖文交并未止步。随着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拉开帷幕,他带领团队继续投身其中,为摸清新疆资源环境发展现状献智献力。
作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院长,肖文交主动推进中国科学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科技合作,推动科技成果产出和转移转化工作。他积极投身于服务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围绕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推进驻村工作、民族团结活动,开展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结对帮扶等活动。
肖文交时刻把“用科技创新赋能富民兴疆”这句话放在心头。他积极参加决策咨询,围绕科技支撑新疆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提交了一系列与新疆发展息息相关的提案。肖文交寄语年轻科学家,要用不懈的创新与追求书写有价值的人生,成就有高度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