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敏,来自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今天在格致论道讲坛上分享了饮用水安全保障方面的研究成果。饮用水的颜色和味道是人们非常敏感的指标,尤其是在上海,曾经的自来水因黄浦江水源而带有难闻的味道。为了找出水中异味的来源,研究团队采用了嗅觉层次分析法和感官气相色谱法,成功识别出水中含有的嗅味物质。
2007年,发生了无锡水危机,研究团队利用感官气相色谱法找到了导致嗅味的硫醚类物质。随后,研究人员对黄浦江水进行了嗅味分析,发现主要的嗅味物质为土霉味和腥臭味。为了去除这些嗅味物质,研究团队发现臭氧氧化法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2010年,上海青草沙水库建成后,饮用水再次出现嗅味,主要是由假鳃腥藻产生的土霉味。研究人员通过调整水库的排水流速,成功控制了藻类的生长,从而降低了嗅味物质的浓度。
在饮用水的颜色方面,2008年北京部分小区出现了持续的黄水现象,主要是由于管道内部的腐蚀产物释放。研究团队通过分析管道的管垢成分,发现通地下水的管道更容易产生黄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提前对接了即将引入的丹江口水源,确保了水质的稳定。
此外,饮用水中的砷和氟也是全球关注的健康问题。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一步除砷的方法,简化了传统的去除工艺,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通过基础数据的调查,中国制定了符合自身条件的饮用水标准,并开发了生物预警系统,以应对突发水质事件。
目前,研究团队的技术已在全国100多个城市应用,涉及人口接近2亿,致力于为国家和社会的饮用水安全贡献力量。同时,研究团队也在国际上推广这些技术,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