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沟鳞鱼是第一种由中国命名的古生代脊椎动物,也是我国华南地区中泥盆系的代表性物种。然而,由于正型标本材料非常有限,其面貌一直很神秘。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通过对新材料的研究,补充了中华沟鳞鱼包括头部、前背侧片、后中背片、混合侧片与附肢在内的化石材料,大大提高了学界对中华沟鳞鱼的认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古脊椎动物学报》。
眼眶前的标志性结构——眶前凹,是沟鳞鱼类中拥有重要分类学意义的一个特征。过去的研究一般将眶前凹分为简单型、五角星型、三尖型、三叶型4种。中华沟鳞鱼则发育有独特的扇形眶前凹,是一种全新的眶前凹类型,可能是介于简单型与五角星型的过渡类型。此外,中华沟鳞鱼还具有较大的眶窗、纤细的附肢近端以及较大的听上加厚区等特征。
依托“深骨”大数据平台,科研人员对近200年来沟鳞鱼类的研究历史进行了梳理,统计了上千篇文献与4000余件标本,并将相关近似种进行了归类与分类、将异物同名与同物异名进行了合并,共清理出75个有效种、21个未定种。他们还建立了一个拥有75个种与69个特征的、目前世界上最全面的沟鳞鱼类特征矩阵,对沟鳞鱼类进行了全面科学的系统发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