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守仪:一见钟情有孔虫

作者: 廖洋, 迟杰, 冀晓青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日期: 2023-09-03

郑守仪是一位杰出的海洋生物学家,专注于有孔虫的研究。她在回国后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现代有孔虫实验室,并在国际学术界获得认可。郑守仪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了丰硕成果,还致力于科普教育,制作有孔虫模型,推动公众对海洋生物的认识。尽管年事已高,她依然在科研和科普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郑守仪(1931—),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近70年前,1956年6月30日,一位文静娴雅的女学子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了从菲律宾马尼拉飞往香港的航班。后来她成为中国有孔虫研究的佼佼者,使我国现代有孔虫研究跻身世界前列。那年,背着亲人,在朋友的帮助下只身来到机场,郑守仪的心情如同在气流间颠簸的飞机一般。回到祖国的兴奋和难舍的亲情相互交织,难以言表。

她曾感慨:“父母定会为此伤心而难过。原谅我吧,我是你们的女儿,也是祖国的儿女!”

1931年,郑守仪出生在菲律宾。早年,父母迫于生活压力,漂洋过海到菲律宾,依靠打零工、做小生意度日。虽身在异国他乡,但父母时常告诉她“不能忘祖”。郑守仪还记得,1949年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传到菲律宾,父亲提笔写下了一首《醒狮》,以表内心的激动。

1951年,郑守仪考入菲律宾东方大学。读书期间,她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被老师称为“会走路的百科全书”。毕业后留校,被聘为英语速记课教师。她骄傲地向学生们介绍自己:“我是一名纯正的中国人!”没想到,这句话让她的第一堂课成了在这所学校的最后一堂课。

1955年,在菲律宾华侨中学教书的一位老师率先回国,来信告诉相熟的郑家姐弟:“祖国正在大搞建设,迫切需要人才,欢迎海外学子归来。

”收悉来信,郑守仪欣喜若狂,立即回信请他联系归国事宜。第二年6月30日,郑守仪带上准备好的简单行装,打车直奔飞机场。飞机降落的那一刻,郑守仪思绪难平:“祖国啊,我这个海外儿女,就是为了把青春奉献给您,才回到您身边来的。”这一天,正是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35周年。从此,这位25岁的姑娘,开始了新的生活。

回国后,郑守仪被分配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作,从事现代有孔虫的分类学与生态学研究。此后,她就在童第周、曾呈奎等前辈科学家,以及导师郑执中的指导下,与有孔虫结下了不解之缘。有孔虫是一类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因其壳内“口孔”相通而得名。绝大部分有孔虫具有钙质或胶结质的坚硬外壳,虫体死后其壳体可在地层中长期保存,有5亿多年的地质历程,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地层、古海洋、古气候和石油勘探开发等诸多科研领域。

有孔虫研究在国外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但在我国尚属空白,直至1956年制定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才首次提出现代有孔虫研究任务。上世纪60年代,回国后的郑守仪投身其中,开始了有孔虫研究,与郑执中共同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现代有孔虫实验室,填补了国内该研究领域的空白。为了了解和掌握国际有孔虫的研究动态和方法,郑守仪利用精通英文的优势,收集并查阅了大量外文资料和文献。

正是凭借这些发现,郑守仪有根有据地解除了学术界的一些疑惑,也纠正了前人的误识。

由于成绩突出,郑守仪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78年,郑守仪对采自西沙群岛的同类有孔虫进行切面观察,发现其室腔具有垂直隔板,遂建立新属“隔编织虫属”,从而纠正了被沿用将近一个世纪的错误结论。郑守仪说:“有孔虫是我的宠物。”其实,有孔虫早已成了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76年,郑守仪带着女儿到菲律宾探望家人。

母亲拉着阔别20年的女儿和第一次见面的外孙女泪纵横。郑守仪毅然按期回国,继续为祖国的科学事业贡献力量。1978年,“科学的春天”到来,郑守仪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1980年7月,郑守仪被任命为青岛市副市长。作为菲律宾归侨学者,郑守仪对菲律宾的华侨、华人怀有特殊的感情,这恰恰成为连接中菲的有利条件。十几年来,她多次访菲,为增进中菲友谊、扩大民间交流而努力奔走,被菲律宾华人社会誉为“中菲友好使者”。

1983年,郑守仪决定专注于科学研究,写信给领导表示:“我喜欢做研究,不喜欢做行政。在青岛能做副市长的人才有,但研究有孔虫的人找不到。”有孔虫的研究工作相当艰苦、烦琐。郑守仪常常感到头晕、恶心,但她乐此不疲。50多年来,郑守仪收集摘录了上万张有孔虫分类定种的文献卡片,并制作成数以万计的有孔虫标本。

在对中国现代底栖有孔虫分类与拟生态以及有孔虫古生态的研究上,她取得了丰硕成果。郑守仪先后完成5篇共计50多万字的研究报告,并于1988年出版了50万字的专著《东海的胶结和瓷质有孔虫》。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促进了我国生物海洋学、地质古生物学,尤其是生物地层学的研究,而且直接为我国石油勘探和开发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基础参考资料。

郑守仪的研究成果得到国际有孔虫学术界的认可。她先后应邀赴法国、瑞士、中国香港、德国、日本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会上宣读论文并博得好评。郑守仪编著的《东海的胶结和瓷质有孔虫》《西沙群岛现代的有孔虫》获得高度评价。郑守仪从小就爱动手实践,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对有孔虫了如指掌。她开始尝试将有孔虫的外形雕塑出来,制作成立体模型,让公众分享大自然赋予的美。

如今,有孔虫模型已经被开发成科普教具、旅游纪念品、服饰图案、灯饰、首饰等。尽管已是耄耋之年,郑守仪仍然日复一日地在实验室中忙碌着,脑海中没有退休的概念。为了普及科学知识,郑守仪在百忙之中先后20余次应邀开展有孔虫科普讲座。2018年,青岛海洋有孔虫雕塑园免费对外开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滨海有孔虫雕塑展示和科普基地。

郑守仪说:“我觉得科普宣传比我现在编写的《中国动物志》更重要,因为专业的书籍只有少数人能用,而科普能让大家在欣赏有孔虫的美的同时增长见识。”

UUID: 58f2425e-9ae0-4c47-950a-b97b30239c54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中国科学报公众号-pdf2txt/2023/中国科学报_2023-09-03_郑守仪院士:我喜欢做研究,不喜欢做行政.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16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