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到第八届“最美科学阅读”的榜单时,读者或许很快就会发出一声感叹,今年大生物类的好书真多!的确,经过新冠疫情的洗礼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物类的图书,这些图书讨论的主题也在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
比如,《显微镜下的室友》就将目光聚焦到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微生物上,这是一种观察入微的美;《贪婪的多巴胺》则告诉我们这一种化学物质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人类的生活,这是一种四两拨千斤的美;《章鱼的心灵》以一种极为有趣的视角描述了这种生物的生活方式和哲学,这是一种跨物种共情的美。
“最美科学阅读”年度榜单
——————————————————
《章鱼的心灵》
《章鱼的心灵》
作者:彼得·戈弗雷-史密斯
译者:黄颖
出版:九州出版社 / 后浪在6亿年前的海洋中,哺乳动物和头足纲动物的祖先分道扬镳,走上了各自的演化之路。随着身体形状的不断变化,头足纲动物的感官、行为和心灵也演化出了远不同于哺乳动物的特征。直到21世纪,一只色彩斑斓的章鱼和一位全身包裹着橡胶的智人在太平洋中相遇。
章鱼对人类充满好奇,而这位哲学家也在借由章鱼思考:心灵,或者说主观经验是如何随着身体结构的演化从深海中起源的。翻开这本书,当你为章鱼的淘气和诡计多端会心一笑的同时,也可以调动感官,想象做一只章鱼会是怎样的感觉——这或许能为你对心灵本质和起源的思考带来启发。
《贪婪的多巴胺》
《贪婪的多巴胺》
作者:丹尼尔·利伯曼 迈克尔·E.朗
译者:郑李垚
出版:中信出版集团 / 鹦鹉螺
当我们谈论爱情的甜蜜、食物的美味或艺术的震撼时,时常会忽略躲在它们背后的一种关键物质:多巴胺。这种在神经系统中浓度极低的物质原本就是为了延续生物的生存,使其尽可能地追求食物和性。因此,多巴胺是贪婪的,任何已经获得的成果都会变得乏味,它只会不断提高自己的需求。
书中,最新的研究与最贴切的小故事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你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多巴胺是如何左右一个人的爱情;也可以反思被成瘾性物质劫持后人类会做出什么疯狂的事;当然,你也可以体验在成就天才的过程中,多巴胺又是如何发挥自己惊人的价值的。
《黑洞之心》
《黑洞之心》
作者:奥海良·巴罗
译者:郭彦良 姚智斌
出版:上海三联书店 / 理想国黑洞是天体中的明星,关于它似乎人人都能说上两句。
然而除了知道黑洞引力场巨大,大到光都无法逃逸之外,我们还能谈论些什么?在这本精美的小册子里,读者可以了解到黑洞的许多有趣细节。比如,黑洞的外层有一个光子球层,光线在其中永远地围绕黑洞运动;黑洞也会旋转,而一旦旋转起来,它的奇点就变成了环形,你甚至可以穿过这样的奇点出现在别的地方。书中避开了艰深的专业术语,在轻松的对话体中展示了黑洞的奇幻魅力。
作者也秉承法国的思辨传统,将一些哲学家和诗人的思想揉进科学问题的探讨中,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
《我的脑袋里有个雷达》
《我的脑袋里有个雷达》
作者:迈克尔·S.A.格拉齐亚诺
译者:张岭
出版:福建教育出版社 / 后浪我们每个人都被保护在无形的空间泡泡中,你可以称之为个人空间、安全边际或者缓冲区。负责时刻监控这些泡泡的就是大脑的空间监测系统。
你很少主动意识到它,但这层无形的第二皮肤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拥有方向感、保持社交距离、操作各种精密仪器甚至于使用双手,都要依靠大脑构筑起的个人空间。几百年来,神经科学蓬勃发展,科学家已经深入了解了大脑中这套令人震撼又臻于完美的机制,大众却对此所知甚少。在这本书里,作者希望能带大家领略这一领域蕴含的丰富宝藏,并了解大脑中的雷达与我们的生活是如何休戚相关的。
《显微镜下的室友》
《显微镜下的室友》
作者:罗布·邓恩
译者:李超群
出版:民主与建设出版社你可能是个独居者,但考虑到你房子还有多达20多万种生物,你恐怕难以达成独居的愿望。你家中的热水器里,生活着科学家苦苦搜寻的耐热菌;而在淋浴器中生活的一些耐药菌,正打算趁你毫无防备时,感染你。还有真菌每一秒钟都在侵蚀你的房子,一些细菌试图从坚硬的水泥里钻出。如果你试图杀光它们,制造一个干净的空间,很大几率是在伤害自己。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充满热情的生物分类学家,他最大的爱好恐怕就是翻出在一个个隐匿角落中生存的微生物的故事,为你讲述它们复杂、生动的性格,而当你选择接纳和了解时,它们也会帮助你。
《我们如何看见,又如何思考》
《我们如何看见,又如何思考》
作者:理查德·马斯兰
译者:顾金涛
出版:中信出版集团 / 鹦鹉螺睁开双眼,世界便尽收眼底。
可你是否曾好奇,我们如何在瞬息间参透万物的缤纷色彩、远近高低,认出自己所爱之人的模样?书中,作者带领我们参观了视觉世界中的每一站,将繁杂的视觉系统剖析得细致入微,对实验室内外的科学故事也是如数家珍。对大脑神经网络的介绍部分,不仅尽显视觉的灵活与强大,更宣示着演化的精妙——以至于集人类智慧于一身的计算机都相形见绌。
作者不仅以专业、翔实的文字说明,我们所“看见”的,不过是神经系统构建出的对真实世界的感知,更引出了深刻的哲思:究竟是谁在“看”?
《从永恒到此刻》
《从永恒到此刻》
作者:肖恩·卡罗尔
译者:舍其
出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原力这本600页的大作只想讨论一个问题:时间为何会有方向?为何空间中的各个方向都是等价的,而时间却只能沿着一个方向流动?
物理学家曾寄希望于熵增原理来解释时间的方向,然而物理学的基本力学定律都是可逆的,从高熵向低熵的演化并不违背底层的物理规律。为了解释时间的方向性,我们必须多加一个假设:宇宙刚诞生时处在低熵的状态,但这其实是概率极低的事情。为什么早期宇宙的熵那么低?肖恩·卡罗尔在这本书中将带领我们回顾宇宙诞生之初,甚至诞生之前的环境,用现代宇宙学的研究来解答时间箭头的起源之谜。
《梦瘾》
《梦瘾》
作者:山姆·昆诺斯
译者:邵庆华 林佳宏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一个社会悲剧可能开始于一个美好的期待:寻找非致瘾的止痛药,远离有痛苦的生活。为了满足这个期待,有药厂大肆宣传阿片类药物奥施康定不会上瘾。于是,一家家诊所、医院变成小型的“毒药工厂”,让一颗邪恶的种子在美国多州生根。如今,超过60万人成为了吗啡的奴隶,年轻人成为瘾君子,生命因用药过量而破碎。
这本书中交汇着吸毒者、贩毒者、医师、缉毒人员等的故事,他们的情绪和生活一点点揭开了从1990年前后暴发,至今仍未停止的阿片类药物滥用的悲剧。作者也在提醒人们,这个社会的价值观让人们彼此疏离,让海洛因得以蓬勃兴旺。
《外科的诞生》
《外科的诞生》
作者:大卫·施耐德
译者:张宁
出版:中信出版集团 / 新思把手放在胸前,你会感受到心脏怦怦地跳动。如果把你“冷冻”,让心脏暂停,会发生什么?
这些在手术室里可能发生的一切似乎都是从疯狂开始的——自文艺复兴起,有嗜爱解剖的年轻人趁着夜色,前往墓地搜寻尸体;也有为了研究梅毒,不惜拿自己做实验的医学家。这也是本书的目的:阐明先驱们的贡献,把爱传递出去。但你最初的感受也许是“冰冷”。作者冷静克制地带你走进无菌的手术室,在这里手握手术刀时必须心无旁骛,无悲无喜亦无趣。但他也会让你感到温暖,让你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坚强,以及疾病面前人与人的情谊。
《动物去哪里》
《动物去哪里》
作者:詹姆斯·切希尔 奥利弗·乌贝蒂
译者:谭羚迪
出版:湖南美术出版社 / 后浪当乌贝蒂第一次因地图与动物结缘时,他对生命的感受就发生了不可磨灭的转变,他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们同样的启示。因为如果不知道地球上生活着哪些动物、它们经历了什么,我们或许不大可能去关心或保护它们。利用远程追踪技术,科学家追踪了大量的动物,乌贝蒂将它们的足迹绘成了地图。
里面的故事一会儿让人忍俊不禁,一会儿让人鼻子发酸——你会看到不远万里飞到法国边境大吃特吃薯片的鸥,也会替“发”短信求助的大象一直揪着心。此外,鲸还“发”了唱片,不仅让人为之动容,也拉近了人与鲸之间的距离。
“最美科学阅读”特别推荐
——————————————————
《混沌》
《混沌》
作者:詹姆斯·格雷克
译者:楼伟珊
出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 图灵新知
输入同一个数字,输出同一个结果,数学上的收敛曾支撑着科学家,让他们怀有预测未来的信心。但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不同领域的科学家都逐渐意识到,世界是混沌的。这种本质上的改变在数学、物理学、气象学等诸多领域掀起了一场认知的浪潮。作者正是第一批认识到这一点的人,他记录下了无数科学家在这场浪潮之下对真理的追寻中的精彩与波折,交织着欢欣与沮丧。
他们坚信,就算是在无序的混沌中,也存在深层的有序结构,正是这种信念,支撑了混沌这一科学的诞生。
《显微镜下的疾病与药物》
《显微镜下的疾病与药物》
作者:科林·索尔特
译者:吴舟桥 孙晓婉
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没有谁会喜欢疾病,毕竟它所带来的痛苦在人类的历史上留下了一系列深刻的伤痕。但是,我们却必须毫不避讳地面对引发疾病的病原体。因为只有深刻地理解了病原体,才有机会破解它所带来的危害。
在这本书中,科学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或透射电子显微镜让一系列病原体无处可躲。这些病毒和细菌也在精心设计的伪色下,映衬出了清晰的形态和明确的结构。了解病原体以及了解可以对抗它们的药物,是一次对漫长探索的记录,当然,将它们集结成册,更像是对每一次成功战役的阶段性总结。
《生命科学:无尽的前沿》
《生命科学:无尽的前沿》
作者:苏珊·霍克菲尔德
译者:高天羽
出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博集天卷
从马尔萨斯以来,卓越的科技创新并未完全消除我们面临的挑战,新的文明危机已然浮现。而生命科学和工程技术的融合,成为了人类迎战危机的希望。
在本书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科学与产业融合,作者从MIT校园走到美国西海岸、丹麦和冰岛,亲眼见证了科学家如何从生物学和技术的交叉领域寻找灵感,用病毒做出电池、用蛋白质净水、用计算机选育农作物……在作者笔下,科学家迸发出了智慧、热情和高瞻远瞩的预见力,冲破了质疑和阻力,取得了种种不可思议的成就,让我们更为期待学科融合的革命将如何创造新的奇迹,又将如何创造人类文明的未来。
《致命植物》
《致命植物》
作者:伊丽莎白·A.丹西 桑尼·拉森
译者:魏来
出版:重庆大学出版社多姿多彩的植物不仅点缀了我们的生活,也早已与我们的文化和生活相融。然而,许多看似温和的植物演化出了强大的毒素作为自卫的武器,可以于无形中夺取我们的生命。
本书作者带领我们走进大自然,广泛搜集史料、轶事,探秘那些在人类文明发展、宗教仪式和日常生活中隐匿的杀手,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诸多或美艳或平常的植物如何威胁我们的生命,以及我们如何合理地将这些植物变毒为宝。凭借趣味而不失严谨的语言,作者以独特的方式展示了植物世界的另一面,也启示着我们该如何与自然更好地和谐共处。
《外星人》
《外星人》
作者:阿维·洛布
译者:高天羽
出版:湖南科技出版社 / 博集天卷
2017年,一块来自星际空间的陨石飞掠太阳系,它被命名为奥陌陌。这位天外来客很快就表现出了一些奇特的性质,狭长的造型,近似金属的反射率,轨道些许偏差。在大多数天文学家因为它来自太阳系外感到惊奇时,哈佛天文系前主任阿维·洛布却笃定这是外星文明的造物。这样的结论在旁人看来总显得有些“偷懒”,作者则认为,在排除了其他所有可能后,外星人是唯一剩下的可能性,判断不可受到惯性思维的束缚。
任何时代的科学,只要重视证据,就没有什么可能性是我们不能拥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