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我国在顶层设计、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增强全社会碳减排理念等方面均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在此过程中,由于认识不足也出现了“运动式减碳”“碳冲锋”等问题。因此,全面推进“双碳”目标,需要警惕七大认识误区。
误区一:控碳等于控二氧化碳。非二氧化碳气体对于全球温升作用不容忽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报告指出,工业革命以来,约有35%的温室气体辐射强迫源自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非二氧化碳减排力度,但目前我国对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仍缺乏完善的顶层设计。
误区二:控碳等于控能源。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脱钩是实现碳减排的重要途径。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爬坡阶段,经济与能源高度相关。因此,简单控制能源总量将会威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
误区三:控碳等于减煤炭、控煤电。煤炭在我国能源安全战略中发挥着“压舱石”作用。目前煤炭和煤电仍然是保障能源安全、电力安全的主体,如果盲目、快速减少煤炭和削减煤电,可能有两方面安全隐患。
误区四:控碳等于增“风光”。光伏、氢能等新能源产业原料依赖于稀有金属,大规模发展新能源产业可能将触发稀有金属安全问题。我国在稀有金属生产和储备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还可能产生新的“卡脖子”技术问题。
误区五:控碳等于控工业、控“两高”。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碳排放大户。控碳不能忽视经济部门内部的多样性和关联性。
误区六:控碳等于碳市场控碳。碳市场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虽然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市场,但当前市场发育不足,碳排放交易主体只集中于电力企业等重点排放单位。
误区七:控碳等于政府控碳。我国实行的自上而下的碳减排方案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一方面,许多地方政府还未摸清碳排放家底,不少地区对于“双碳”战略到底如何落实依然很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