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感觉中,嗅觉是最没有存在感的一个。如果要在3秒内说出嗅觉的作用,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检查自己有没有感染新冠”。不少科学家也认为,嗅觉对人类的生存影响不大,因此我们可能正在慢慢失去嗅觉。在我们的鼻子里,存在着数百万个嗅觉神经元,每个神经元都具备一类能识别气味的受体。我们闻到气味的时候,实际上是吸入了一些挥发性分子,这些分子会与特定的受体结合。最终,我们闻到的气味,就是激活的多个受体的组合。
这样一来,我们“只”需要约400种不同类型的受体,就能识别各种各样的气味。然而,人和人的嗅觉受体并不相同。2013年的一项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平均而言,任意两个人就有超过30%的嗅觉受体存在差异。这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觉得气味已经重到忍无可忍了,而另一个人觉得没什么,甚至可以做个深呼吸。
最近,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的研究者,专门进行了一项实验,来研究人与人之间嗅觉的差异。该研究已经发表于PLOS Genetics。研究团队从中国招募了1000名汉族志愿者,又从美国纽约招募了364名族裔不限的志愿者,并提供了10种味道,让志愿者给这些味道的强弱和是否好闻打分。
在这10种味道中,志愿者对2种味道的体感差异很大——有的人觉得味道很重,而有的人几乎闻不到——一种是佳乐麝香(Galaxolide),这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麝香型合成香料,经常出现在香水的成分表里;另一种是与人类腋臭有关的气味分子3M2H(trans-3-methyl-2-hexenoic acid)。在志愿者打分的同时,研究团队还分析了这些志愿者体内的嗅觉相关基因。
“通过对比基因的多样性和嗅觉的多样性,我们就能进一步了解人类闻到气味的过程,从而研究单个嗅觉受体在人类嗅觉中发挥的作用。”研究的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的李冰洁表示。通过对比,研究团队锁定了2个新的嗅觉受体,分别对应了佳乐麝香和3M2H。不出所料,编码这些受体的基因有着大量突变,这影响了人们对相应气味感觉的强弱。
研究者进一步对比了这两种新发现受体的基因突变,同时还结合了另外27种已知的嗅觉受体相关突变。这样一来,他们就能了解这些突变在演化过程中出现在人类基因组上的时间前后是增强还是削弱我们的嗅觉。“我们总结了所有已发表的与嗅觉受体有关的基因多样性研究,”在论文中,研究者这样写道,“我们发现,那些有着‘古老版本’受体的个体,更倾向于将闻到的味道描述得更强烈。”换句话说,随着演化,人类的嗅觉也许正在消退。
人类嗅觉退化的假说并不是最近才提出来的。一直以来,就有一些理论认为随着视觉成为了主导感觉,嗅觉会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因此正被逐渐“抛弃”。尤其是当科学家发现,人类有大约1000个嗅觉受体相关基因,其中只有390个可以编码嗅觉受体,大部分则是不干活的“假基因”。相比之下,小鼠有1100个“干活”的基因,“假基因”只有200个。
19世纪,法国神经科学家保罗·布罗卡(Paul Broca)对人类的大脑提出了一些在当时看来颇为“特别”的见解。比如,他指出,人类大脑前部与语言和思维有关的脑叶比其他动物的要大。相比之下,他注意到我们的嗅球——一对用来感知气味的结构——更小、更扁平,位置也没那么显眼。布罗卡认为,这些差异意义巨大。他提出,人类扩大的前额叶是我们自由意志的所在地,正是这里使人类变得独一无二。
然而,我们的嗅球控制着一种动物性的感觉,这种感觉迫使我们做出进食和性行为等“基本行为”。随后,布罗卡更激进地将哺乳动物分为嗅觉动物和非嗅觉动物,非嗅觉动物包括人类、其他灵长类动物和鲸类等水生动物。布罗卡认为,人类并非闻不到气味,只是可以有意识地“屏蔽”气味的影响,这是其他哺乳动物无法做到的。在某种程度上,布罗卡的理论成为了嗅觉研究的基石。
然而随着嗅觉的秘密被揭开,人类正在失去嗅觉的观点引起了激烈的争论。阿拉斯加大学费尔班克斯分校的人类学家卡拉·胡佛(Kara Hoover)就指出,尽管相比其他动物,人类大脑中嗅球所占的比例比较小,然而这并不能说明人类的嗅觉就更差。在哺乳动物中,嗅球的大小并不会与大脑的其他部分成比例地变化。“如果你有一个巨大的大脑,也不一定会有一个巨大的嗅球。毕竟头更大的动物,也不会闻到更臭的世界。
”从这个角度来说,嗅球的大小似乎并不能提供足够的信息。同样,一些研究也已经证明,我们的嗅觉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即使嗅觉基因比其他动物少,人类辨别气味的能力也超过了我们自己的预期,甚至超过了其他动物——这取决于具体的气味。罗格斯大学的约翰·麦根(John McGann)也认为嗅觉相关基因的数量并不能说明问题。进一步研究表明,一些“假基因”其实也会被激活并发挥作用。
更重要的是,嗅觉受体是联合工作的,所以拥有390种受体,并不代表只能区分390种气味。“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人类在某些气味方面的嗅觉强于其他动物,比如我们自己血液中的化学物质,和香蕉的味道。我们对其他气味的敏感度要低得多,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嗅觉就比小鼠差。”同样,也有研究指出,不同人群之间嗅觉也存在很大差异,在样本选择上的偏差可能会带来误解。
拉德堡德大学的心理学家阿西法·马希德(Asifa Majid)就认为:“典型的嗅觉研究侧重于西方的志愿者,然而在他们所处的文化中,对嗅觉的感知并不是特别精细。但世界其他地区的人,比如马来西亚的Jahai人和泰国的Maniq人,就更擅长辨别和描述气味。”而在麦根和神经科学家诺姆·索贝尔(Noam Sobel)看来,人类的嗅觉可能依然强大,只是“我们大多数人没有练习”。
麦根曾经尝试着蒙上眼,靠嗅闻地面的味道找路;索贝尔曾经把一群本科生带到公园,蒙上眼,并且要求他们跟着地上洒的巧克力油的味道走了约10米远——他们都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