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心肌细胞可以变成鱼,还能在水里游

作者: 环球科学

来源: 微信公众号文章搜索助手

发布日期: 2022-02-21

科学家利用人的心肌组织和其他材料,制造出了一种能够自发游动的生物混合鱼。这种鱼的核心部分是心肌组织,能够自发收缩并形成持续的回路,使其能够自己游动。此外,科学家还通过光遗传学技术,实现了对鱼的精准控制。这项研究不仅展示了生物和机械混合体的潜力,也为开发更强大的自动化系统和研究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一汪清澈的水中,一条晶莹剔透的鱼正欢快地摆动着尾巴向前游动。它的动作看起来似乎不太协调,定睛一看,它的外表也和一般的鱼不同,好像过于粗犷了些。如果在显微镜下看一眼,你便能揭开这条鱼的“真面目”。其实这只是科学家造出来的一条鱼,它的“零件”不过是一

些纸板、明胶、塑料,还有你想不到的成分——人的心肌组织。这样一部听上去颇有科幻气息的作品,在最近登上了《科学》(Science)杂志。

我们的心脏由厚实有力的心肌包裹形成。在人的一生中,在你不经意流逝的分分秒秒中,心脏总计要跳动二三十亿次,你既不需要也不能够控制它的每一次跳动。和随意支配的骨骼肌不同,心脏有着自动的节律性(automaticity)。心脏这种天然、自动的液泵,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这种泵推动血液形成循环的回路,是生命的动力之源。在自然界中,除了在生物体内,生物整体也可以被视为液泵,例如我们熟悉的鱼。

在某种意义上,鱼游泳时本身也是一台强有力的泵。通过协调而有力的肌肉收缩和水的反作用力,鱼将储存在体内的能量转化为身体前进的动能,这种过程与泵的工作机制异曲同工。

在机械化的人类文明中,泵则是一种重要的动力装置。人们为了制造具有复杂功能的机械费尽周折,复刻如生物体般精密、复杂、协调的系统更是难如登天。那么为什么不转换思路,用现有的天然材料来尝试呢?

来自哈佛大学的一群科学家便受到了斑马鱼的启发:既然都是泵,能不能利用心脏这种自动的泵,做出一条能自己游的鱼?科学家模仿斑马鱼的形态和游动动作,设计了包含5层结构的生物混合(biohybrid)鱼。鱼的身体最中央是一层柔性的明胶,左右两侧各夹了一层硬纸板,就像三明治一样。而在左右的纸板外侧、靠近尾部的位置,则分别织上了一层心肌组织,由人的干细胞分化而来。

最后,为了保持平衡、调整浮力和减小阻力,鱼的背侧横插了一片塑料的浮鳍。

最终,每条“成品鱼”体长只有14毫米,体重只有25毫克。整条鱼的核心部分,则是那总重只有0.36毫克的心肌组织,包含大约73 000个活的心肌细胞。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心肌可能存在的一大特性。

此前科学家猜想,心脏内存在调控心肌收缩的反馈通路,当心肌组织被拉伸时,其中机械敏感(mechanosensitive)的离子通道蛋白被激活,从而改变组织的电生理特性、引发收缩。除了这种反馈机制外,在设计混合鱼的时候,科学家还受到了另一类动物的启发——昆虫。昆虫的胸部具有两组相互垂直的肌肉,这两组肌肉收缩时会导致翅膀向相反的方向扇动,也就意味着它们是一组拮抗(antagonistic)肌。

当其中一组肌肉收缩时,另一组肌肉被拉伸,这种刺激会反过来使之收缩,从而产生持续的交替收缩。

昆虫肌肉异步收缩的示意。A:走向与前后体轴一致和垂直的两组肌肉;B:肌肉拉伸可以引发一组拮抗肌交替收缩,产生持续的循环。(图片来源:原论文补充材料)这听上去是不是很像心肌的特征?科学家认为,采用了类似的双层肌肉设计的混合鱼,在身体一侧的肌肉收缩时,另一侧的肌肉便会被拉伸、引发收缩,形成类似的闭环回路。

经过实测,这种混合鱼上的心肌组织可以自发收缩并形成持续的回路,让它们能够自己游起来,尾巴平均每秒能左右摆动差不多2个来回。混合鱼可以自发交替收缩两侧的肌肉,有节奏地游动。视频为0.2倍速,每一小格的边长为1厘米。(来源:原论文补充材料)

在真实的心脏中,有一小部分位于窦房结、房室结等结构内的细胞充当了“起搏器”,可以自发产生电信号,促使心肌收缩。

在实验中,科学家也尝试着给这些鱼加上了类似的起搏结构。他们把另外一小丛心肌细胞也加到了混合鱼的身体上,做成一个起搏节点——“G节点”(G-node)。实验发现,G节点可以成功发送起搏信号,增强其他心肌细胞的收缩。混合鱼在装载上G节点后,摆尾的频率明显提高,平均每秒能左右摆动接近3个来回。最终,这些混合鱼表现出了非常优秀的游泳能力。

它们当中,游动最快的速度达到了15毫米/秒,相当于每秒前进距离超过身体的长度。相比之下,以前制造出的一些类似的生物混合体,游动的速度只有这些鱼的1/27到1/5。自发游动速度最快的混合鱼,摆尾频率达到3.7赫兹。视频为1倍速,每一小格的边长为1厘米。(来源:原论文补充材料)

这些混合鱼的游动能力,一定程度上还达到甚至超过了自然界中一些体型相当的鱼。

虽然像幼体斑马鱼等鱼类的绝对游动速度比混合鱼快得多,但这些“天然鱼”肌肉质量可占体重的80%,而混合鱼的这个比值只有1.4%,肌肉少得可怜。如果按单位质量肌肉的游动速度来比较,混合鱼的速度可以超出天然鱼70~150倍,颇有“四两拨千斤”的风范。

而且,这些看似简陋的混合鱼实则非常耐久,其中维持自发游动时间最长的坚持了108天,相当于尾巴摆动了3800万次,而且在此期间其肌肉收缩幅度、最大游速、肌肉收缩的协调性都基本保持不变。而在以往关于生物混合体的研究中,那些“前辈”通常只能撑过1周至1个月左右。

你可能会觉得,这些混合鱼虽然看上去很厉害,但是只能自发游动而不听指挥,似乎也很难派上用场。其实不然,科学家已经留了后手。

他们在鱼左右两侧的心肌细胞中,分别插入了两种不同的感光蛋白的DNA序列,使左右侧的细胞分别可以表达出对红光和蓝光敏感的蛋白质。这些感光蛋白在接受特定波长的光照射后便会激活,将光信号转化为细胞的电信号,促使肌肉收缩。也就是说,如果用特定波长的红光和蓝光交替照射,混合鱼的左右两侧肌肉组织便会交替收缩。这种光照的信号可以盖过自发收缩的信号,使操作者可以从心肌组织手上接过对鱼的控制权。

通过这种光遗传学(optogenetics)技术,科学家就可以精准地操控细胞的活动和行为。

在施加交替变化的红-蓝光刺激后,混合鱼的肌肉收缩变得与光照变化同步。(来源:原论文补充材料)而如果用其中一种光持续照射,混合鱼的肌肉就会停止收缩,让鱼停下来;撤去光源或者碰一下混合鱼(机械刺激),又可以让鱼重新动起来。上:单色光持续照射会使混合鱼停止运动,撤去光照后恢复运动;下:在单色光持续照射的情况下,施加外部机械刺激可以使鱼恢复运动。(来源:原论文补充材料)

从这项研究看来,生物和机械的混合体似乎大有可为。不过,这次科学家做出来的鱼还只是非常简陋的雏形(从它们的外形也能看出来),距离功能强大的装置还有很远。对于科学家来说,这项工作只不过是为开发更强大的自动化系统铺上了又一块奠基石。他们同样在乎的,还有对心肌细胞本身的生理特性和工作机制的探究。

如果说生物混合鱼略带些科幻色彩,那么研究清楚我们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心脏,进而用心肌细胞做出复杂的人工心脏,则是真切的济世救民情怀。毕竟,有许多无助的先天心脏畸形患者在等待一颗健康的心脏,而器官移植的缺口一直有如深壑,人工心脏将会成为患者的一根救命稻草。

但要复现心脏这种复杂系统的物理特性和功能,做出一颗完好、可以跳动十亿次,而且还可以自行修复细胞的人工心脏,并不是一件近在眼前的事。

这项研究的通讯作者凯文·基特·帕克(Kevin Kit Parker)打趣道:“我们可以用橡皮泥做出模型心脏,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做出一个心脏。”尽管如此,既然心肌和“鱼”的巧妙结合已经给我们带来了惊喜,又何妨期待这个领域和孜孜不倦、脑洞大开的科学家们,继续刷新我们的认知?“挑战是艰巨的。但这也正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帕克坚定地说道。

UUID: 79bd6e20-24ae-452d-8993-c3a2e3a7d77c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环球科学公众号-pdf2txt/2022/环球科学_2022-02-21_你的心肌细胞可以变成鱼,还能在水里游108天.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77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