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冰洋中部黑暗冰冷的海底,生长着一片海绵组成的“绿洲”。在这片超过15平方千米的区域中,海绵们密集地生长在一起,而且还在活跃繁殖。但这一切本不应该发生——此处是地球上最贫瘠的海域之一,海水中几乎没有食物,研究者也不曾期待在这里发现生物群落。这群海绵到底靠吃什么活下来?研究者发现,答案就在它们“脚下”。
在海绵下方有一层黑色的管状结构,它们是死去的海洋蠕虫留下的有机物残骸,这些残骸距今已有2000-3000年历史。同位素等分析结果显示,它们正是海绵的食物。这些残骸由难以分解的几丁质与蛋白组成,但与海绵共生的细菌恰好能够消化它们。这些蠕虫曾依靠海底火山生存,它们体内的细菌能利用喷出的甲烷与硫化物进行化能合成。而火山活动早已停止,失去依靠的蠕虫也全部死亡。
现在,它们的尸骸成了“海绵绿洲”唯一的营养来源。这些残骸总有一天会被吃光,海绵群落注定将走向灭亡。没有人知道,这一天究竟会在何时到来。本周动物视频:鹦鹉也会打高尔夫了!在这个“迷你高尔夫球场”里,鹦鹉必须先将小球扔进场内,再用木棍把球推到对应的位置让其掉落,装置的侧边才会掉出坚果。参与测试的11只戈芬氏凤头鹦鹉,有5只都完成了测试。它们用不同的部位挥杆,但最终都吃到了坚果。
对鹦鹉而言,打高尔夫是了不起的成就:这种复合工具使用的案例在动物界十分稀少。研究者之所以进行这项实验,是因为一只名为Figaro的鹦鹉。他们偶然观察到这只鹦鹉丢下一颗石子,然后又用木棍将其取回。在测试中,Figaro的表现也十分亮眼。它不仅是唯一一只在首轮就解题成功的鹦鹉,而且在第二个回合还学会了作弊——它用木棍当作杠杆晃动“球场”,不用推球进洞就得到了坚果。
警惕网络上的人脸照片:它们或许是合成的假图,而你很可能完全无法分辨。本周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的一项研究显示,人们不仅无法分辨人工智能合成的假人脸,甚至还觉得他们比真人脸更值得信任。研究者在网络上招募了三组共七百余名受试者,用混合了真人照片与AI合成图像的图库对他们进行了测试。
结果,直接进行真假辨别测试的第一组受试者平均正确率仅有48.2%,和闭眼瞎选没什么差别;第二组受试者在测试前进行了训练,但即使如此正确率仍不足60%。第三组受试者对这些人脸的“可信任程度”进行了打分,结果,合成人脸的得分比真人照片还稍高一些。AI合成人脸可能会被用于诈骗等不法活动,而普通人真的很辨别它们。为了减少风险,开发者仍需采取更多行动。遇到危险时,许多蜥蜴都能迅速断尾逃生。
它们的尾巴为什么想断就断,但平时又不会自己掉下来?本周发表于《科学》的一项研究对此进行了解答。出于好奇,纽约大学的几位研究者对蜥蜴尾巴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他们用高速摄影分析蜥蜴断尾动作,用电镜观察断面结构,还制作了模型来进行更多力学分析。过去科学家们已经知道,这些蜥蜴的尾巴由多个可断开的节组成,断开处具有类似插头-插孔的结构。
而这一次,研究者又在“插头”表面发现了更多细微结构:那是许多微小的柱状凸起,长得有点像蘑菇,上面还有细小的微孔。分析显示,这些微结构能使尾巴连接更牢,避免平时无故脱落。而它们虽然擅长承受拉伸,但在弯曲时容易断裂,因此蜥蜴遇险时扭动尾巴就能快速断尾。如果能让移植器官变成不需要考虑配型的“通用版”,就可以让更多患者得到救助——而现在,人们离这个目标又近了一步。
通过酶处理,研究者成功把离体肺脏从“A型血”转变成了更加通用的“O型血”。研究者成功将离体人类肺脏变成了“通用血型”(这些肺脏来自遗体捐献,但不符合移植要求,因此用于科学研究)。与ABO血型相关的抗原不仅存在于红细胞上,也分布在各种器官的血管内壁上。因此,器官移植也需要考虑血型匹配,如果配错就会导致危险的免疫反应。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利用离体灌注设备与两种酶对器官进行了处理。
体外实验结果显示,这种处理能在4小时内去除97%以上的A抗原,并能成功避免排斥反应。这种技术有望降低器官移植的配型要求,缩短患者等待时间,让更多需要移植的患者及时得到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