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不少家长抱怨,孩子不省心,啥都得帮他安排,啥时候能自己独立呢?你有没有想过,其实不是孩子不独立,是你一直管太宽,剥夺了他对自我生活的控制感?果仁妈今天分享一位妈妈阿墩的真实经历,她因为懒和忙,自暴自弃放弃陪写作业后,孩子竟然学会了自己搞定。这个过程,她到底做对了什么呢?
我的孩子就读于福建一所普通的公立小学,现在二年级,可以很好地安排自己的作业,解决课业问题,不依赖家长,可以说,有相对独立的学习习惯。说实话,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无心插柳地让他养成了独立的学习习惯。在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反复回想,我到底做对了什么?
还记得一年级刚入学的时候,我非常焦虑孩子的作业,每天盯着,主要因为:没上过幼小衔接班,孩子对于拼音和写字接受起来有些慢,怕他有畏难情绪,想推他一把;计划在一开始帮他树立做作业的时间观念,培养好的学习习惯;自信自己会很温和,可以帮上忙;然而实际操作后,我发现情况糟透了——我会在他写字擦了又擦之后,莫名其妙地发怒,不耐烦,指责他;我会因为有几个拼音总出错,数学漏做题目,写字太用力把纸戳破而发脾气;而孩子只能怯生生地看我脸色,眼泪掉在作业本上,低头说“妈妈别生气,你吓到我了”。
我很少这么凶他,但陪作业的过程,我却总是理智无法跟上情绪。反思之后,我发现我巨大的压力来自于家长群——班上的老师们习惯课后在家长群中公布孩子们的作业完成情况,有的好,有的不好,有的不认真,有的忘做了一些题等等。天天看着自己的孩子在黑名单上挂着,人人观摩,那滋味可不好受。其次,从没有标准化考核的幼儿园,一下子过渡到有标准考核、客观反馈的小学,我一下子变得紧张,进而过激起来。
几个来回后,我决定放弃了“作业陪写员”的工作,因为我发现自己不但没有帮到儿子,甚至还起到了负面作用。
我跟孩子一起制定了一个大的原则:9点半前必须做完作业,准备睡觉,其他时间自己安排节奏;他不提出需求,我就不主动指导作业;但当他有问题需要帮忙时,我尽量耐心协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他也没有“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作业情况时好时坏,黑名单还是经常上,看着真扎眼。有时候我会忍不住跑到书房“提点”他一下,但总被赶出来。在放弃指导作业这条路上,更考验的是老母亲的忍耐力。
慢慢地,我发现虽然他时常出差错,成绩有时候会掉一些到70来分,但并没有影响总体的学习状态,维持在中上水平,老师的反馈也很正面。抱着三年级之前,以培养学习习惯为目标的想法,我就变得“心大”起来,对他能够自己处理作业这件事有了一点信心,少了一些纠结。两年下来,我可能靠的是忙、懒,以及对孩子逐渐建立的一点自信,很少对他的学业指手画脚了。
对于他的成绩,我和队友也比较默契地淡化处理,分数低了、高了都不做太激烈的反映,更多关心他在学校开不开心,有没什么好玩的、新鲜的事情。
然后,某一天我就突然发现,他已经会自己记作业、做作业,收拾好书包,早晨利索地洗漱、吃饭,还能催促我快点出门。上学这件事,真的成了他自己的事情。看到期末老师在评语里说他是个“有责任心”的孩子,老母亲有种孩子“一夜长大”的无尽感慨。
我知道我们肯定凭着直觉做对了什么,但是我说不出这其中的道理,直到看到《自驱型成长》这本书,它给了我答案。书中不仅有理论分析,还有实际可操作的生活指导,非常推荐家长们阅读。书里说,让孩子拥有控制感,是培养胜任力的唯一方法。我突然意识到,当我无奈又愤怒地表示,“我受不了了,你自己看着办吧”的时候,我无意中让渡了家长控制权,给到了孩子一份“自我控制感”,这才让他开始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控制感让孩子得到足够的自由和尊重,给他机会自己把困难解决掉。能自己决定做不做,以及怎么做家庭作业的孩子,会更加快乐,压力更小,甚至最终能够更好地主导自己的生活。
父母要彻底从孩子的课业中抽离出来,让孩子能够安排时间,承担后果,并适当鼓励和引导。
想要让孩子自立,拥有自我驱动的能力,家长首先要变换自己的角色,从一个高高在上,吼出“这么简单都不会”的老板人设中跳出来,变成孩子的顾问,在孩子发出需求的时候出手相助。家长越是试图控制孩子,就越得不到想要的结果。“逼孩子”会对孩子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这会让孩子不得不习惯于不断被外部力量驱动,而他自己的内驱力要么压根没有发展的机会,要么早已经被外部的压力抑制了。强扭的瓜不甜。
这会造就两种极端:要么孩子和家长激烈地对抗,做很多事情,无论对自己是好的还是坏的,只要能摆脱家长的控制;要么就是乖乖听话,一点都不叛逆,表面上风平浪静,内地里,孩子们在一次次被剥夺控制感的生活中,丧失了获得生活动力和积极寻求意义的能力。
我们的基本目标是:培养一个有好奇心、能自主学习的人。
家长不要急于要求孩子在最初尝试的时候就完成得非常完美,而是给他们时间和机会,自己去学习新的事物,实践出真知,建立属于自己的胜任感。这样会给孩子带来愉悦和成就感,稳固孩子的自信心,由此激发他们的自驱力,实现良性循环。孩子的情绪嗅觉非常敏锐,家长的伪装是会被识破的。我们的焦虑和平静都会一一传染给他们。
当我决定退一步,只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再出力时,孩子用自己的一点点进步,给了我信心,也给了他自己信心,我们也因此都找到了各自的平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