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北京冬奥会中有一个可能让不少人感到奇怪的现象:很多雪上项目反而“怕下雪”。这是因为天然雪的松软质地会增加大赛道的摩擦力,下雪天的升温则会影响赛道的雪温和雪质,同时,降雪天气造成的能见度降低也会影响运动员和裁判的视线。今天,我国选手谷爱凌参加的自由式滑雪坡面障碍技巧比赛就因大雪而延迟。
为了克服天然雪的阻碍,人工雪成为冬奥赛事的选择。本次北京冬奥会的冰雪正是采取了人工造雪技术制造出来的。根据含水量不同,造雪机可以制作出九种雪,“越野场地使用较干燥的5号雪,而跳台着陆坡造雪则使用6、7号雪。”张家口古杨树场馆群造雪负责人魏庆华说。
在制冰界,有一个流传已久的传说——音乐可以帮助冰结晶。2014年索契冬奥会上,制冰大师迪米特里•格里戈里耶夫(Dimitri Grigoriev)在铺设冰道的时候就播放了维尔瓦第的《四季》:“这样冰会用更合适、更硬实的方式结晶化。”他告诉美国公共广播电视台(NPR)。
制冰大师们把冰塑造成了地球上最了不起的结构之一。在距奥运会至少一年前,他们就在混凝土赛道或者滑冰场上喷了上百层极薄的超纯水,再用一个内置的快速冰冻系统进行冷冻。供有舵雪橇比赛使用的冰道,需要花费大约5天的连续作业才能铺好,塞茨说。
在冰雪运动中让速度最慢的环境,也是休闲滑雪爱好者们最喜欢的东西:刚落下来的雪末。与因水冻结而形成的冰不同,雪是在“过冷”或是刚好在冰点以下时候,由大气中的水分或者水蒸气结晶形成的。水蒸气必须与其他物体相接触,才能开始结晶,比如说一些灰尘的微粒。否则,造雪就需要极度的寒冷——在-30℃以下,冰晶体才能单独形成雪花。
随着气候变暖和部分地区的降雪越来越少,冬季户外运动面临威胁。在索契,组织者制造的雪足够去覆盖1000个足球场,人们用瑜伽垫般的隔热毯子盖住这些大量成堆的雪花。随着人工造雪技术和存雪技术一年年的进步,这样的修复方案也许会在未来的冬奥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