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有没有关注正如火如荼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你都应该对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有所耳闻。在冬奥会开幕后,这个带着冰壳的熊猫在社交网络上迅速走红,冰墩墩不仅用各种表情包在各个平台刷屏,其热门周边还出现了全网断货的现象,从带货能力来看冰墩墩是当之无愧的“顶流”。
事实上,冰墩墩在两年前就已有亮相,不过当时冰墩墩的萌态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直到最近冰墩墩抖雪的动图表情在微博等平台上刷屏。原本看上去呆头呆脑的冰墩墩一动起来,立马让人感觉可爱软萌,不少网友称可爱的冰墩墩抖一抖自己就被圈粉了。
这就是GIF的魔力,通过无限循环播放的短片,GIF可以比文字和静态图片更形象、精准地传递情绪,并且容易形成病毒式的传播效益。不知不觉之间,GIF已经成为了互联网语言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互联网离不开GIF表情,但鲜为人知的是,GIF的“年纪”比互联网还要年长5年,并且在这漫长的岁月之间,它的命运就和它无限循环的特性一样,在“热捧”和“嫌弃”之间不断循环。
一个GIF的诞生
提起GIF,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就是动图表情,但事实上在GIF诞生之初,它并不是为“动”而生的。1987年,著名文件格式之父Steve Wilhite带领CompuServe公司的开发团队开发了一种开源的图片压缩技术,并将其命名为图像交换格式(Graphics Interchange Format,简称GIF)。
这时候的GIF还只能以静态图像的形式呈现,在两年之后CompuServe公司推出的89a标准的GIF加入了透明底色、动态播放等功能,GIF才慢慢变成我们熟悉的“表情包”模样。
从20字节缩减成10字节GIF的技术核心在于,它可以利用LZW无损数据压缩技术让计算机图片大幅“瘦身”,简单来说,就是对图片的字节信息进行“合并同类项”整理,从而实现在不损失字节信息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图片的体积。
GIF对当时以MB为单位的计算机硬盘来说,就像是一种超能力,让原本捉襟见肘的硬盘空间又凭空变得宽裕了起来,并且传输起来更加方便。因此GIF格式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广泛支持,在后续的一段时间里,GIF几乎是当时互联网的唯一图片格式,直到JPEG格式在1993年诞生,GIF才开始有了像样的对手。
有趣的是,尽管GIF已经开始在当时的互联网上流行,但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只是将它当作静态图片使用,而没有太多关注它的动图特性。这是因为根据89a标准,GIF动图只会从头到尾播放一次,然后就静止不动,这让动图功能显得有些鸡肋。
直到1995年,当时统治浏览器市场的网景推出了Netscape Navigator 2.0浏览器,加入了重复播放功能,GIF动图才拥有了魔性的灵魂,GIF的命运也正式与互联网交织在一起。
闪闪发亮的鲜花是当时网站最流行的装饰
这一特性很快也被其他浏览器所支持,GIF终于得以在全世界网民前自由地舞动,这种介乎图片与视频的新颖视觉形式迅速征服了当时的网民,人们乐于制作和传播各种有意思的GIF动图,并用它来点缀网页,GIF为原本单调的互联网铺满了鲜花与蝴蝶。
可惜这股兴奋劲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很快人们对GIF的态度就急转直下,从热爱、拥护变成了唾弃、厌恶。1999年,互联网上甚至出现了一个名为“烧掉所有GIF(Burn all .gifs)”活动,愤怒的用户和开发者聚集在网络社区上,呼吁大家弃用并删除GIF图片。
网民们之所以对GIF急速“下头”,是因为GIF开发公司CompuServe与另一家公司Unisys联合发布了一则公告,其称将对使用GIF的软件开发商收取专利费。在此之前,GIF一直是被当作开源技术使用,这意味着网络上大多数服务商、开发者和用户都有可能受到影响,一些愤怒的网民评论CompuServe和Unisys的行为是“不亚于偷袭珍珠港的背叛”。
而这场背叛的起因,源于GIF的技术核心——LZW无损压缩技术。
“杀死那个GIF”
在GIF的诞生初期,LZW压缩技术专利的持有者Unisys公司其实并没有注意到这个新兴的图片格式,在此之前,LZW压缩技术主要应用于ZIP等文件压缩软件上。然而在GIF流行的7年后,Unisys的管理层还是得知了GIF使用LZW的情况,Unisys很快联系CompuServe进行谈判,最终达成了技术许可协议,并于1994年向公众公布。
尽管Unisys在公告中有解释称“Unisys税”并不会对1995年前开发者们的无意侵权行为追责,并且不会对非商业非牟利的GIF开发、传播行为收费,但这种“背叛”行为还是激起人们的反感。
Unisys的公告一经发布,以Thomas Boutell为首的开发者聚集在一个Usenet网站上,提议创建一个真正免费的开源图片格式以取代GIF,一年后,该组织便发布了一个名为Portable Network Graphics(简称PNG)的无损压缩图片格式。
PNG格式是为取代GIF而生的,它在色深、透明度显示上全面超越了古老的GIF。过去GIF只能显示8位真彩色,显示一些颜色丰富的图片会出现断层,造成色彩失真。而PNG最高支持24位真彩色,能够准确地显示图像色彩,并且显示透明图像时不会有GIF的“毛边”,可以说PNG的出现让GIF静态图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在PNG面前,GIF的优势只剩下了“会动”。
当时,PNG的开发者认为PNG就应该是一个单纯的图片格式,动态显示应该交给其他专业的格式,因此没有跟进GIF的动态特性,这让GIF在这场“猎捕”行动中找到了得以喘息的机会。
时间来到2004年,Unisys关于LZW技术的专利过期,这意味着进入公有领域GIF可以被人们再次免费使用,悬在GIF头上的利刃终于落地。然而GIF需要面对的早已不是JPG、PNG这些图片领域的老对手,而是Flash、MP4这些动态内容的后期之秀。
迈入千禧年后,网速的提升让更多的网民接触到了更清晰、更流畅且互动性更强的Flash动画,与之相比,色彩平淡、形式单一的GIF确实显得有些过时,GIF不再是网站建站的首选图片格式,失宠的它开始面临“中年危机”。
不过逐渐淡出主流视野的GIF并没有就此消失,它在等待一个机会卷土重来,就像GIF动画播放到末尾时,等待下一次循环的开始。
别再问我什么是GIF
率先对GIF产生兴趣的是以4chan为代表的亚文化群体,他们发现这个Web 1.0时代的图片格式拥有其他视频或图片格式所不具备的特性:没有数字版权、自动循环播放,并且文件体积很小。这使得GIF非常适合作为网络视频的代替品,4chan、reddit等论坛的用户开始将一些网络视频精简至最重要时刻,不断循环播放,产生了让人上瘾的病毒传播效应,很快GIF就在亚文化圈子中走红。
另一方面,互联网开始步入Web2.0时代,人们开始意识到臃肿的Flash动画正在拖慢网页加载的速度,这让人们对Flash的喜爱开始产生动摇。精致度不亚于Flash的GIF动画很快Google、Facebook等网站便开始强调减少Flash动画,以提供更快的加载速度,以及更简洁、更漂亮的网站设计。随着越来越多网站将简约、轻量视为设计准则,这股兴起于千禧年初的Flash热潮开始降温。
数年后,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正式宣判了Flash的死刑。由于移动设备并不能实现键鼠的精准交互,移动互联网强调更直观、轻量级的网页设计和图像处理,因此依赖点按交互的Flash在移动设备上总显得有点不合时宜。并且Flash动画会占用大量的CPU资源,使得移动设备的续航能力大打折扣,这让乔布斯坚定地将Flash拒绝于苹果移动设备之外,而Android在2012年以后也宣布终止对Flash的支持。
不过从PC迁移到手机,人们对动态内容的喜爱却没有发生改变,由于移动互联网初期的流量资费高昂,人们迫切需要一个视频、Flash以外的内容代替品,这让GIF图片等来了翻身的机会。在此之前,GIF已经以表情的形式在MSN、QQ等社交媒体中流行,人们热衷于收集和分享有趣的GIF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随着Photoshop等编辑软件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抓取视频制作趣味的GIF图分享在社交媒体上,GIF很快迎来了UGC内容的爆发。人们开始用GIF代替了静态图片、视频与文字作为表达工具,甚至是进行艺术创作,例如在Tumblr上便衍生出了动态静图(Cinemagraph)等多种GIF艺术形式。
GIF的火热就像经历一场大型社会实验,让GIF已经超越了图片格式本身,开始向动画艺术迈进。至此GIF已经实现了华丽逆转,从老掉牙的过气图片格式转变成了一种互联网文化,在35年后的今天依然保持着不可思议的生命力。
然而,GIF命运循环的脚步并没有因此停下,就当互联网都对这个无限循环的动画感到痴迷时,另一个新锐群体却对GIF有着不一样的看法。
抱歉GIF,你不再酷了
2020年8月,为了庆祝自己取得又一个事业里程碑,Taylor Swift在Twitter帐号上发布了一张巨石强森在说“Oh my god”的GIF图,很快一位推特用户回应了这位流行天后:2020年只有奶奶才用GIF图。这条的推特发布后收获了334个点赞,尽管其中更多是带有玩笑意味,但不难看出人们对GIF的看法开始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Vice近日发布一篇题为《抱歉,GIF已是属于婴儿潮一代》的报道提到,在部分美国Z世代看来,使用GIF交流已经是一种老套的过时行为,这并不意味着GIF不再流行——事实上根据GIPHY的统计数据,GIF的使用量相比过去还在增长——只是在Z世代的年轻人看来,GIF已不再是一种称得上酷的表达方式。
诞生于视频世代的Z世代更愿意在Instagram、TikTok上用视频纪录自己的真实反应,直接分享给互联网,而不是把自己的情感用《老友记》里Phoebe弹吉他的片段包裹起来,再投射出去。边山大学的网络心理学教授Linda Kaye认为TikTok等短视频应用的日益普及,让年轻一代的互联网网民更习惯于个性化的内容创作,与之相比,用千篇一律的GIF表达情感会显得相对有些“懒惰”。
如果打开摄像头就可以记录你的真实反应,为什么还要精挑细选一个GIF来表达你的反应呢?独立艺术家Jason Eppink在接受Vice采访时提到了自己对GIF图的看法。这位曾在纽约移动图像博物馆策划过一场GIF展览的艺术家还表示,他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经常使用GIF了。
这意味着GIF将会被色彩更丰富、形态更多样的视频淘汰了吗?历史证明,GIF的命运取决于互联网自身的发展,只要互联网还存在视觉创意的需求,GIF就不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死亡,并将继续永恒不变的循环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