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民生活显著改善。这其中,农业科技的贡献居功至伟。这一年,虽然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但农业科学家并未停下研究的步伐。他们用卓越的研究和执着的精神为农业、农村、农民带去丰硕的科研成果,在希望的田野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此,本报梳理和盘点这一年中国农业科学家发表的部分重要论文成果,以飨读者。
铁载体是根际稀缺资源保卫战的“秘密武器”。蒺藜苜蓿复叶发育新机制被选为《自然—植物》封面故事。
破解优质蛋白玉米育成之谜的研究由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文琴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巫永睿团队完成,深入解析了优质蛋白玉米选育的基因组结构变异基础,全面挖掘了潜在的硬质胚乳修饰因子。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19-14023-2
揭示重要抗盐碱机制的研究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蒋才富团队完成,报道了一个玉米抗盐碱数量性状基因ZmNSA1,揭示了EF-hand蛋白调控盐碱胁迫下钠离子稳态的新机制。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19-14027-y
发现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协同调控新机制的研究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傅向东团队等完成,提出了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新策略。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z2046
白羽扇豆高质量基因组发布,成功组装了磷高效利用模式作物白羽扇豆的染色体水平高质量基因组。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4891-z
霍霍巴油可借油菜合成的研究由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郭亮团队完成,深入了解霍霍巴蜡酯合成机制,为霍霍巴品种改良提供理论基础。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adv.aay3240
揭示阻止多个花粉管进入胚珠的分子机制的研究由山东农业大学段巧红团队完成,为进一步研究被子植物受精过程的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启示。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106-2
大豆驯化过程中开花的进化和选择的研究由广州大学教授孔凡江和刘宝辉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田志喜团队完成,首次系统确认了光周期开花是作物核心的驯化性状。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8-020-0604-7
五个异源四倍体棉花起源终被厘清的研究由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完成,首次揭示了五个多倍体棉花进化和驯化的遗传和表观遗传规律。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8-020-0614-5
寻找现代玉米改良的足迹的研究由华南农业大学王海洋团队等完成,解析了国内外现代玉米选育过程中的“育种选择指纹”。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8-020-0616-3
添加一种植物就有显著多样性效益的研究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蔡友铭团队完成,提供了降低农药用量、防止农药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理论依据。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77-020-0654-y
铁载体是争夺根际稀缺资源的“武器”的研究由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沈其荣团队完成,揭示了铁载体介导的根际细菌与青枯菌之间的铁竞争。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64-020-0719-8
解析蒺藜苜蓿复叶发育新机制的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陈江华团队完成,为苜蓿的分子育种和改良提供了重要参考。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77-020-0642-2
找到新型广谱抗菌增效剂的研究由中国农业大学沈建忠院士团队完成,为合理用药和治疗多药耐药病原菌感染提供了新策略。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64-020-0723-z
首次破译四倍体紫花苜蓿基因组的研究由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邱强团队完成,为加快我国优质苜蓿品种培育和牧草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6338-x
20个水稻品种表观参考基因组发布的研究由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李兴旺和李国亮团队完成,为全面解析水稻基因组结构提供重要资源。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6457-5
间套作中国模式增产效应更大的研究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院士团队完成,揭示了高投入—高产出玉米间套作管理模式的增产效应。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77-020-0680-9
激素水平升高令小菜蛾Bt高抗性的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张友军团队完成,为新型Bt生物杀虫剂的研发推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6608-8
发现植物株型调控新机制的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与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等完成,为深入认识株型发育的基因调控网络提供了重要思路。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77-020-0715-2
首个古茶树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的研究由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教授闻玮玮课题组完成,为茶树功能基因组学的发展提供基础和丰富资源。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7498-6
创制C4禾谷类模式植物的研究由山西农业大学杂粮分子育种团队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等完成,促进C4高光效、氮素高效吸收利用机制的研究。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77-020-0747-7
组装龙井茶树染色体级别基因组的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完成,为茶树基因组学和育种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8228-8
马铃薯杂交种子更近了的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黄三文团队等完成,为马铃薯二倍体育种提供基因组学支持。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8-020-0699-x
解密植物干细胞如何抵御病毒的研究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赵忠课题组完成,为未来作物广谱抗病毒防治提供了新的技术策略。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b7360
解析水稻中重要二萜的代谢机制的研究由海南大学教授罗杰团队完成,为作物遗传改良提供了新资源。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77-020-00816-7
揭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固氮分子机制的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王二涛团队完成,为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3016-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