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由《返朴》总编颜宁教授发起的第六届女科学家论坛(Women in science forum)在线上举办,论坛邀请董欣年×王小凡、宋丹丹×翟季冬、闫浈×吴建平、李文斐×张哲四对科研伉俪,首次引入男性视角,共同探讨事业和家庭这一“两性问题”。
前日,《返朴》刊登了论坛内容整理后的上篇,谈到科研夫妻的工作生活、合作及取舍、职业发展等话题。文章刊发后,收到许多热烈的反馈。有的读者迫不及待地追问和养娃有关的内容;有的读者说:“唯一的抱怨是嘉宾们太优秀,不具代表性。”
本届论坛的四组嘉宾不仅仅都是科学家,也都是父母,每个家庭都有一个或两个孩子。今天的文章记录了他们讨论的育儿、时间分配问题和所需要的社会支持。我们看到,优秀的人,也要承受经历平凡琐碎的生活。
在谈到女性科研人员最需要什么样的支持的时候,大家一起提出了共同的愿望:希望单位提供日托服务,让家长放心地工作。就像颜宁教授说的,需要什么帮助大声说出来,那可能不仅仅是你个人的问题,而是很多人面临的问题。所以,这个倡议不仅仅是为她们自己而提,也是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女性科研工作者)而提。
王小凡:作为男性科学家,我从来都认为我和欣年的事业是同等重要的,所以两人要互相帮助。我们做博后期间就有了儿子。欣年怀孕的时候还在写论文,非常不容易。当时我还不在她身边,她在芝加哥,我在波士顿,后来有人告诉我,她的妊娠反应非常厉害,闻到有味儿就要吐。
刚才也聊到关于幸福的问题,实际上我们每天工作很累,但一回到家,看到儿子就会把烦恼丢到一边。
我们是学生物的,会关注孩子学会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个动作,可以看到孩子的成长,这些都化解了工作的烦恼。当然父母也付出了很多精力帮我们。但周末我们必须把孩子接过来带,不能再让母亲继续带。欣年做了晚饭,我吃完就回到实验室,她得哄孩子睡觉,孩子精力特别好,不到晚上11点不睡;早晨儿子会把我推醒,我在沙发上陪他一块看电视。
翟季冬:我和丹丹有两个小孩。老大是男孩,上二年级;老二是女孩,现在是幼儿园中班。孩子还比较小,都希望父母来陪一陪,像昨天晚上陪睡觉,丹丹陪老二,我陪老大,分头去陪。在家务方面,我和丹丹也形成了我们独特的默契。我更擅长洗衣服、打扫卫生,她更擅长教导小孩。
吴建平:在普林斯顿的时候,我和闫浈也是优势互补。她喜欢设计,比如设计今天的菜谱搭配,我去执行下厨。在事业上,我们相互帮助。闫浈性格有些内向,她能力出众,但不太敢往前迈一步,我经常鼓励她尝试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张哲:关于家务,首先要感谢父母对我们的支持和帮助。我家老大现在两岁半,老二6个月大,今年遇到疫情,老大不能送托儿所,是父母春节期间来我们这边过年后,一直帮忙带小孩。
闫浈:我觉得什么时间段其实不是特别重要,因为从读博士、做博后到当PI,人生的每个阶段其实都是忙碌的,选择生孩子这件事情确实需要付出很多,尽管带孩子可以有人帮忙,但怀孕、生产、哺乳这些事情都只能自己做。
李文斐:怀孕不是一件特别可怕的事情,也不会耽误实验,我前三个月会有孕吐反应,在家的时候比较严重,一到实验室我就神清气爽。
宋丹丹:在照顾孩子方面,其实我们依赖父母比较多。父母一直跟我们一起住,帮忙带孩子。包括我们今天出来,两个娃在家都靠父母。
董欣年:我觉得不应该例外,科学家也是人,有些科学家想结婚生子,有些想保持单身,都是可以的。每个人潜力都是非常大的,如果想要生小孩,总可以找到解决办法。
颜宁:我认为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每个人都可以有不一样的选择。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需要想一想,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想要什么样的事业,然后按照这个目标去协调,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