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佑一方的“开漳圣王”

作者: 陈锴

来源: 百科知识

发布日期: 2020-12-28

本文介绍了唐朝时期陈元光父子率领将士入闽,建立漳州并被尊为“开漳圣王”的历史,以及这一民俗信仰在闽台和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和祭祀活动。

唐初,北方的汉人入闽,其中规模最大的当属光州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领58个姓氏的数千将士入闽并在此繁衍生息,对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陈元光(656—708年)为唐朝首位漳州刺史,因建漳立州、护国安民的功绩,被自唐朝以来的历代朝廷追封22次,敕封庙号“威惠”,尊其为“开漳圣王”,民间百姓广为祭祀。

如今,“开漳圣王”民俗信仰已成为闽台地区和东南亚地区华人(尤其是闽南人)中最具影响力的四大民俗信仰之一(其他三大民俗信仰分别是妈祖、保生大帝和关圣帝君)。

据陈氏族谱所传,陈元光出自陈朝的宗室,其高祖父是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的堂兄弟陈霸汉(曾任陈朝的大宗正,掌管王室亲族事务)。陈元光的曾祖父陈杲仁因平寇有功,于唐乾符三年(876年)被唐僖宗追封为“忠烈公”,后来进封为“福顺武烈王”。

陈元光的祖父陈克耕和父亲陈政均效力于唐朝。唐总章二年(669年),陈元光随父陈政领军入闽,维护地方秩序。仪凤二年(677年),陈政去世,陈元光承袭父职。在唐永淳二年(683年),陈元光奏请建置漳州,以期长治久安。

在朱熹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里,有一篇《漳州守臣题名记》。文中记载,唐垂拱二年(686年),朝廷任命陈元光为左玉钤卫左郎将,漳州刺史。左玉钤卫,即唐朝禁军十二卫的左领军卫,唐光宅元年(684年),改左右领军卫为左右玉钤卫,唐神龙元年(705年)复称为左右领军卫。

陈元光任漳州刺史期间,大力开发当地经济,比如开山取道、开垦土地,扶助当地少数民族发展生产,并促进了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的融合。经过多年善治,漳州地区局势稳定,经济发展,百姓安居。唐景云二年(711年),陈元光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右豹韬卫大将军(正三品)。作为开漳建州的创始人,陈元光卓越的历史功绩得到了历代朝廷的肯定和褒奖。

陈元光的后人也对当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比如,创办于唐景龙年间(707—709年)的“松洲书院”(位于漳州市芗城区浦南镇松洲村),是中国创办时间最早的书院之一。该书院为陈元光之子陈珦与士民开讲典礼并聚徒讲学之所,也是唐代最早具有教学活动的书院。唐贞元二年(786年),松洲书院前庭增建将军庙,祀开漳圣王陈元光及其部将。宋宣和二年(1120年),朝廷诏令赐将军庙名为威惠庙,漳州府及各县文武官员于此例行春秋二祭。

该书院与松洲威惠庙在建筑上合为一体,形成“前庙后校”的格局。2005年,松洲威惠庙中殿遗址被列为福建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每年元宵节期间,闽台和东南亚地区的民众便会举行祭祀开漳圣王的“圣王巡安”的活动。人们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对陈元光及开漳将佐的缅怀和敬仰之情。

每年正月十三,在那些有庙宇祭祀“开漳圣王”的城镇村社,信众都会去庙中焚香礼拜,抬出“开漳圣王”的神像,供奉于事先搭建好的“王棚”,棚前放置香案和供桌,民众纷纷前来祭拜,祭品颇为丰盛。信众会在“王棚”对面搭建戏台,请戏班演戏酬神。接下来,在鼓乐队的伴随下,信众抬着“开漳圣王”的神像巡游城镇的各村社,沿途民众摆设香案恭迎神像。这再现了当年陈元光巡视辖境的场景。

各地的“圣王巡安”活动不尽相同,以云霄的“圣王巡安”最为完整。2005年10月,“云霄开漳圣王巡安民俗”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与“开漳圣王”相关的另一个民俗信仰是“闽台玉二妈信仰民俗”。“玉二妈”是闽台民众对“开漳圣王”陈元光的次女陈怀玉的尊称,亦称其为柔懿夫人。通常,“玉二妈”(柔懿夫人)配祀于以“开漳圣王”为主神的庙宇。

在漳州东山、云霄等地,有以她为主神的庙宇,其祖庙是东山县康美镇铜钵村的铜钵净山名院。明末,“玉二妈”神像曾经随郑成功军队的船只抵达台湾。时至今日,“玉二妈”民俗信仰在闽台两地的香火不断。比如,在台湾地区,祭祀“玉二妈”的庙宇合计12座,分布在高雄、台南、嘉义、台中、云林、台北、桃园和基隆等地。2007年,“闽台玉二妈信仰民俗”被列为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UUID: 1931dfd4-0f93-4e4e-b46c-76a312c45444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百科知识公众号-pdf2txt/2020年/2020-12-28_护佑一方的“开漳圣王”.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2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