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10月1日对四川的杨哲睿小朋友来说是特殊的一天,这天他在外祖父家附近的山上看到了被当地人称为“鸡脚印”的神秘足迹。随后这个5岁的男孩告诉大人们:物种都弄错了,这不是鸡,而是恐龙的足迹,更确切地说某种兽脚类恐龙的足迹。几天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带领团队实地确认这的确是恐龙足迹,小杨同学也成为了国内最年轻的恐龙足迹发现者。
作为如今国内古生物学界代表人之一,邢立达年幼时也像杨哲睿一般,痴迷于恐龙的一切。更幸运的是,当身边的恐龙爱好者渐渐脱离这种痴迷时,他依然在和恐龙打交道,并且颇有建树。出生于书香世家的邢立达自幼就对恐龙极其感兴趣,这种从未谋面的生物在他眼中充满神秘感和吸引力。拿到金融学士学位之后,他还是放弃了更有“钱途”的金融行业,进入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学习古生物学,回国后进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攻读博士学位。
之后留校任教,成为博士生导师。今年,获美国沉积地质学协会颁发的詹姆斯·李·威尔逊奖,该奖颁给那些在沉积地质学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青年科学家,这也是该奖项首次颁发给中国人。
在搞科研这件事上,邢立达经常被称作“锦鲤”——运气好到打开车门就看见化石,休息时靠着的墙里也能发现恐龙蛋窝。但他自己却说:“运气只是在你工作到极致的时候,会意外鼓励你一下的东西,不是等待就可以来。
”相对于恐龙化石,恐龙足迹研究在国内甚至国际古生物领域都极为冷僻,但恐龙足迹弥补了恐龙化石缺失地区的古生物历史空白,像粘合剂一样将恐龙的生理结构和生活习性连接起来。因此,在邢立达眼中,恐龙足迹密集的西南地区就是一幅恐龙的生活图景,热闹非常。他用了十余年时间测量了十多万个恐龙足迹的数据,这些一手资料将成为重现史前图景的重要依据,也奠定了邢立达在国内恐龙足迹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
在邢立达小时候,国内原创的恐龙科普书籍数量非常少,甚至没有一个集中的资源平台。从高中开始,邢立达靠自学计算机建立了中国大陆第一个恐龙科普网站“恐龙网”。社交网络兴起后,他在个人媒体上进行恐龙科普,并分享自己考察、发掘的点点滴滴,影响了上百万人对恐龙的认识。5岁的杨哲睿也是从他的科普中学会了如何识别恐龙足迹。
邢立达的最新作品《邢立达恐龙手记》系列包括3部——足迹篇、琥珀篇和特别篇,是这位古生物学家十数年研究生涯,一路成长、发现、探索的全记录,书中不仅有对各种恐龙的详细介绍,还包括了身为青年科学家的邢立达不懈求真的一幅幅图景。《邢立达恐龙手记》套装由中信出版·鹦鹉螺于2020年12月出版,读者对象为青少年、恐龙研究爱好者。
2012年,应四川省昭觉县文物管理所所长俄比解放之邀,邢立达带着一支精干的团队来到坡度接近60度的化石点,对学者来说,这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更令人担心的是,矿山此时仍在爆破,危险随时有可能发生。在这样的勘察环境下,他突然看到了一组十分奇怪的足迹。其中每个足迹都由3道长长的、平行的爪痕组成,沿着陡峭的岩壁一路向上延伸。它们是典型的肉食性恐龙游泳迹。
长期以来,恐龙究竟会不会游泳是古生物学界的一个充满争议性的话题。肉食性恐龙长期以来都被视为有“恐水性”,所以有很多科普资料都会这样写:正在被肉食性恐龙追杀的草食性龙急中生智跳到河水中,前者追到岸边,就只能干瞪眼了。但直到2007年,古生物学家才真正找到肉食性恐龙会游泳的证据。这类标本非常稀少,中国还没有发现过。虽然曾在河北赤城发现过类似的足迹,但标本很少且不清晰。
不过,这次的发现不同以往,它是非常确切的肉食性恐龙游泳遗迹,也是中国首次发现这种足迹,对当地的古生态和恐龙的古行为学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
所有的琥珀故事都是从一滴树脂开始的。树脂并不简单,它们是植物体分泌的一种复杂且多样化的混合物,具有不同的生态功能。它们可以防御昆虫、食草动物,也可以作为植物的“创可贴”,迅速堵上真菌或昆虫入侵造成的伤口。
在经历了几百万年乃至上千万年的物理及化学作用后,一滴树脂才能实现化石化,成为琥珀。在距今约4700万—4000万年前,波罗的海地区覆盖着茂盛的原始森林。这片地区的杉树由于虫蛀等原因出现的伤口不断淌出黏稠的液态树脂,而且产量丰富,以至于这片杉树林被后世称为“琥珀森林”。此后,这个地方经历了4000万年的沧海桑田,演变成寒冷的浅海。在海浪的拍打下,埋藏在海底的低密度有机化石不断被推上海岸。
当时,生活在海边的人最早发现了这些闪着金黄色光芒的奇怪小物件,并将其视为来自海洋的馈赠。北欧神话中关于琥珀的由来有多个版本。比如,爱与美的女神芙蕾雅因为找不到丈夫奥丁而哭泣,她的眼泪滴落在岩石上变成了黄金,这些黄金在进入大海后又变成了琥珀;或者,琥珀是海神的女儿美人鱼在大海中日夜思念陆地上的王子所流下的眼泪凝结而成的。这些以金黄色为主的“人鱼的眼泪”,从发现之初就被赋予了神秘的力量。
古代的北欧人认为琥珀是神的眼泪、大洋的黄金或阳光的精华,可以驱除阴冷和俗世中的邪恶,所以把它们制成护身符、扣子和挂珠等随身携带。更多的琥珀则被捡拾并收集起来,成为产地居民换取生活用品的商品。
如果恐龙还活着,世界将会是怎样一番模样?有的恐龙生来稀有,可以作为国宝被人类保护一辈子;有的恐龙自带可爱光环,可以作为宠物被人类供养。
也许你可以像“吸猫”一样“吸恐龙”,甚至可能在小区里偶遇一只流浪的雷利诺龙带回家收养。还有很多恐龙“出身一般,家境贫寒”,需要在人类社会中寻找就业机会,靠自己的努力丰衣足食:奔跑健将似鸵龙拥有全方位的视野,可以被训练成“共享恐龙”服务的坐骑兼驾驶员;生性聪明,能够在钢铁森林中灵活穿行的帕克氏龙,也许会投身外卖行业;薄片龙的颈部拥有强大的支撑力和平衡性,是天生的优秀救生员。
《特别篇》由邢立达与宋小明联合创作,以恐龙专家为主线,每篇一个故事,讲述“我”在全球各地救助恐龙、解决恐龙事件时遇到的人和事,将科普知识融入其中,故事生动有趣,并与当下的人、环境、科技和生活方式相结合,并配以活泼生动的彩色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