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沟通,套公式的“共情”也比说教强!

作者: 大头

来源: 果壳童学馆

发布日期: 2020-12-26

文章讨论了家长如何通过共情来更好地与孩子沟通,提供了实用的“共情话术”和“共情回应方式”,帮助家长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情绪,从而提升孩子的情商和情绪管理能力。

我们这届家长,小时候大多是在父母的严格要求,甚至棍棒下长大的,更别提什么“被共情“和”情绪被接纳“了。因此,很多人的“共情能力”是比较欠缺的。遗憾的是,“共情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的。有时候,连自己都共情不了,又如何去共情自己的孩子呢?果仁妈今天的文章,提供了非常实操的“共情话术”和“共情回应方式”,希望可以帮助共情能力较弱的家长解燃眉之急。

什么是共情?你小时候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考了一个很好的分数,高高兴兴地“秀”给父母看时,他们却说,“有啥好开心的,人家谁谁考得更好,也没像你这么高兴”;在外面被小朋友欺负,委屈巴巴地哭着找父母时,他们却说,“哭什么哭,没出息,别人打你,你不会打回去,就知道哭!”;别的小朋友来家里做客,大人要你把最心爱的玩具送给他们,你不乐意时,他们却说,“你太小气!做哥哥/姐姐要大气一些,让着弟弟妹妹”;......还记得自己当时的感受吗?

是真的变得“低调谦虚”、“坚强”、“大气”了,还是更加愤怒、委屈、伤心、难过……情绪是河流,强烈的情绪就像洪水。当孩子的情绪之河中洪水来袭时,家长如果只是想法设法去堵住它,那洪水只会变得更加猛烈,最后以摧枯拉朽之势“冲毁”一切阻拦,甚至直接毁掉河流。这几年那么多孩子“冲动性自杀”的背后,不是冲动,而是情绪洪水长期被堵后的最后一搏。

治水,堵不如疏。面对孩子的情绪,家长要看见、接纳和疏导,最好的方式就是共情。共情就是理解另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经历,就好像你是那个人一般。但同时,你也时刻记得,你和他还是不同的;你只是理解了那个人,而不是成为了他。共情还意味着让你所共情的人知道,你理解他。每个人都具有共情的能力,所以才能被艺术中的情绪情感感染,和另一个人产生情感共鸣,悲悯人间疾苦。

很多父母,都没办法“共情”自己!

共情是安抚孩子情绪,提升孩子情商的重要途径,是对另一个人情绪的全然看见和接纳,而孩子的情绪只有被家长看见和接纳了,孩子才会接纳自己的情绪,减少情绪困扰。很多父母都有“陪孩子写作业”的经历,当孩子总是做错时,很多人第一感受可能是愤怒,但又觉得“愤怒是不好的,不能对孩子生气”,于是开始压抑,结果就是越来越愤怒,直到最后爆发。这就是不接纳情绪导致的情绪激荡。为什么会有“压抑情绪”的声音呢?

追根溯源,是因为很多做父母的,自己小时候的情绪没被共情到。如果父母从小就能体会、理解、接纳孩子的情绪,孩子就会知道:我产生愤怒/悲伤/焦虑/抑郁都是可以的,这些情绪虽然不好受,但是它们是可以存在的。当他们长大了,面对负面情绪时,就能更加积极坦然地去化解,而不是拼命去压抑或者否认。当然,共情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的,它需要家长有勇气打碎过往的自己,让自己重新在爱、接纳、允许的环境中再成长一次。

但是共情也有捷径可走,有技术可学。

共情话术,一个能解燃眉之急的技术!“共情话术”是在家长无法真正的共情孩子,但又需要去安抚孩子情绪时可以用的技术。换言之,这是一个“不走心”的技术。其好处是能快速上手,只要多加注意并勤加练习,家长很快就能够学会,并且看到效果。其局限性也很明显,孩子对家长的一切最敏感,特别是当家长内外不一致时,他们总能敏锐地觉察到家长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因此,如果家长经常使用话术而忽视了修炼真正的“共情”,那孩子迟早会发现家长话语的“虚伪”和内心指责、嫌弃、厌烦的真实感受,最终失去对家长的信任。铺垫了这么多,只是希望家长们可以谨慎使用“共情话术”。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共情话术应该怎么使用。

具体来说,共情话术包含三个部分:感受,即表达观察或理解到的孩子的情感、思维;理解,即表达对造成孩子情绪的事件或问题的本质的理解;指导,即给予孩子切实可行的行为指导,并听取孩子的反馈。这三个部分是层层递进的,表达感受是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在充分的理解孩子的感受,表达出来,并得到孩子回应后,情绪才能得到安抚,情绪脑的激活程度下降,理性、有用的理解和指导信息才能够传输到理智脑,孩子才能够冷静下来去思考并接纳家长的建议。

共情回应,成为孩子情绪的镜子!共情回应指通过一系列反馈,让孩子知道你在不带任何批判的,关注他的身体感受和情绪波动,并且将这些微小的、不易察觉的孩子的反应或者变化反馈给孩子,增强孩子对自己情绪的觉察能力。

共情回应可以让家长成为孩子的一面镜子,让孩子精准地了解自己在经历什么情绪,内外在有什么反应,如何理解和应对这种情绪。那么,如何提升对孩子共情回应的能力呢?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1、对非言语信息的反馈;2、对更深层次情感的反馈;3、指出冲突的信息;4、具象化孩子的情绪;5、运用类比来回应;6、运用作品来回应;7、适当的自我暴露。

真正的共情需要家长修炼内功,只有家长能够“共情”自己,才可能真正看到并接纳孩子的情绪。

UUID: 388c3fcb-a1db-4247-a0e8-a2bd86d845a6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20/2020-12-26_跟孩子沟通,套公式的“共情”也比说教强!.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7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