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凶猛厮杀的狼到冲着你“螺旋桨式”摇尾巴的狗;从野外奔波的“完美猎手”到打个滚卖个萌讨要你手中小鱼干的猫;从一蓬蓬杂草到摆上餐桌的小麦、水稻……狗是人类最先驯化的动物 | 图虫创意
人类驯化各种植物、动物用于生产实践及娱乐陪伴。数万年的人类进化史里,很长一段也是人类驯化物种史。从一万年前人类最先驯化的狗,到现在还在不断突破高产记录的水稻,物种驯化伴随着人类发展。
但是,驯化其他物种的能力并不是人类特有。有些昆虫(比如蚂蚁和白蚁)就能驯化真菌。而来自澳大利亚的科学家罗汉·布鲁克(Rohan M. Brooker)的最新一项研究显示,一种小鱼奠眶锯雀鲷(Stegastes diencaeus)表示我行我也上,不但将自己的农场管理的井井有条,还将自己驯化的小糠虾放牧到自己的农场。这是首次在非人类社会中发现的动物驯化动物实例。
海底“老农民”奠眶锯雀鲷是一种生活在大西洋里的热带鱼,栖息于隐蔽的泻湖和近海岸地区的珊瑚礁和岩石礁。雀鲷科的鱼很有“以农为本”的思想,它们喜欢经营养护自己的“农场”——藻类养殖场。它们会圈出自己的农场,赶走闯进自己农场的其他鱼类。更厉害的是,它们还会“荤素搭配”,合理配比自己农场内不同藻类,主食该种多少,蔬菜该种多少,样样井井有条,而且它们还会清除农场内杂草——主要是自己不喜欢吃的藻类。
雀鲷科的鱼堪称鱼类中经验丰富的“老农民”了。和人类一样,奠眶锯雀鲷也面临自己种田品质不够好,营养价值不够高的问题,于是“老农民”奠眶锯雀鲷开始“养虾”,通过“放牧”小虾施肥,来发展自己农田的“有机农业”。研究人员沿着伯利兹海岸的珊瑚礁探访了大量奠眶锯雀鲷的农场,发现它们农场上方都会漂浮着一群群小糠虾(Mysidium integrum),这是一种微小的甲壳类动物。
而在其他地点并没有发现糠虾如此集中的聚集。研究人员进一步跟踪发现,这些小糠虾“朝九晚五”上班式地在白天到达农场,而晚上又离开农场,俨然一副“打工人”的样子。
为什么小糠虾能够准确找到自己“任职”的农场,还能具有这种规律性作息呢?研究人员通过嗅觉实验发现,这些小糠虾会被奠眶锯雀鲷的气味所吸引,但对农场藻类气息没有反应,同时它们对猎食者的气味会有躲避反应。有意思的是,它们对于同样拥有农场但是农场较小的深裂眶锯雀鲷(Stegastes partitus)也没有反应,看来是一心想进大厂的打工人了。为何小糠虾愿意去奠眶锯雀鲷的农场服务呢?
研究发现,在农场外的小糠虾所受攻击次数,远远大于在农场内部受的攻击次数。小糠虾白天聚集在农场,主要是为了躲避其他捕食者。奠眶锯雀鲷是一种领地意识和攻击性很强的鱼,但是却不会攻击自己农场内的小糠虾。同时研究显示,当农场内聚集小糠虾时,奠眶锯雀鲷明显增加了与其他鱼类打斗追逐的频率,以此积极保护农场内小糠虾。当农场内没有奠眶锯雀鲷或者奠眶锯雀鲷不再提供保护时,小糠虾就会纷纷罢工离开。
奠眶锯雀鲷为何愿意保护小虾呢?因为小糠虾呆在农场内排泄,相当于给农场施肥。对比拥有小糠虾的农场和没有小糠虾的农场的藻类组成发现,小糠虾聚集的农场中,褐藻的比例显著高于棕藻。肉质的的大型藻类增加了农场的结构复杂性。农场本身越是复杂多样,与藻类相关的无脊椎动物的数量和多样性也会随之增加。这意味着奠眶锯雀鲷可能获得更丰富的营养。
另外,小糠虾排泄物也可以作为美味的草坪状藻类生长的基质,而可口的草坪状藻类是奠眶锯雀鲷的首选食物来源。农场内聚集小糠虾的奠眶锯雀鲷有更高的肝体指数(hepatosomatic index),这意味着它们能储存更多的能量,从而身体更加强壮。罗汉·布鲁克表示:“因为奠眶锯雀鲷能为小糠虾提供长期的,甚至为小糠虾的几个世代都提供保护,所以它们间的关系就不只是简单的共生,而是更为复杂的驯化。
因为多代都与奠眶锯雀鲷相互关联,很容易使小糠虾向着亲近奠眶锯雀鲷的方向进化。”此研究为进一步了解驯化提供了很好的模型。正如狗的早期驯化,由于在寒冬捕猎困难,在饥饿的驱使下一些狼群靠近了人类营地搜寻食物残渣。而在靠近人类后,狼参与了人类的狩猎活动,增加了人类狩猎成功率。于是人类和这些狼形成了联盟。经过几代以后,那些温顺的狼进化为会摇尾巴的狗。
所谓驯化,就是两个物种能形成互利互惠的长期代际间的共生关系。奠眶锯雀鲷与小糠虾正是处于这种驯化模型的早期,没准再经过多代驯化,小糠虾也会向奠眶锯雀鲷摇尾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