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人为何以胖为美
在减肥广告随处可见、脂肪人人皆欲除之而后快的今天,如果真的发明了时间机器,相信石器时代将会是胖界人民的第一个理想去处。
在早期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无论男女都需要从事社会劳作或家庭劳作,女性拥有健壮的身材,在生存中才能具备优势。史前时代中,最能带给人类强烈的美感当属“人口的繁殖”和“种族的延续”,没有办法解释生育问题的先民自然尊崇女性,而代表着生殖能力的壮硕身材自然受到异性的欣赏。
所以,我们看到出土的石器时代女体像的造型特点就是丰乳、肥臀、鼓腹、整体形象硕大。即便到了有文字的时期,对生育的功利性审美依然根深蒂固。如“好”字,无论甲金篆楷,其结构都从女从子会意。在这样的审美文化中,胖人的自尊心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健硕不只意味着生育,还意味着力量。
西方中世纪:胖人的美好时代
西罗马帝国于476年灭亡。在接下来的一千多年漫长的中世纪里,欧洲一直笼罩在连年的战争、鼠疫和各种自然灾害之中。频繁的饥荒和灾难导致大部分人的胃无法稳定地得到满足,只有非常富裕的人才能毫无节制地饮食,所以,丰满甚至肥胖的身材被认为是一项特权,是上等阶层最直观的标志。肥胖意味着健康、富有和权力。
在这一时期,减肥不是问题,如何变得更丰满、更胖才是问题。德国历史学家约阿希姆·布姆克在《宫廷文化》一书中就曾指出,中世纪宫廷对于美人的评判标准中“圆圆的下巴”是必不可少的特征。人们对于灭绝的潜意识恐惧,使得“丰满的妇女更易于生育”这一“真理”在文艺复兴之前一直被有机地融入到男人对女人的爱慕里。
人们为何会开始“以瘦为美”肥胖人群的出现和肥胖现象被社会拒斥,都与近现代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
18世纪的工业革命彻底颠覆了古典的农耕文明;19世纪20年代,铁路普及,蒸汽船也出现了,在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之间的食物运输变得廉价而迅速;19世纪60年代,防腐剂的发明使食物可以储存更长时间;1903年反式脂肪酸被发现,并被大量运用于市售包装食品、餐厅的煎炸食品中,使食品保存几个月都不会坏……物质生活的改善让发福的人越来越多,肥胖不再是上等阶层的专利。
这一认识促成了欧洲饮食文化的变革,传统的丰盛大餐被精细健康的中产阶级美食所代替。暴饮暴食从此被视为美食的对立面,饕餮之徒开始受到鄙夷和指责。
当然,20世纪以前,人们对苗条、纤细的追求多停留在上层社会的阶层中。在下层社会,人们依然追求丰满、健硕的女性。而且,瘦仍然可能是脾气差、有气无力和性格忧郁的外在象征。可以说,近代早期是一个胖瘦形象平分秋色的时代。
全民求瘦,不过是近100年的事
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社会带来的生活节奏加快和现代娱乐的兴起,西方人对身材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渐渐意识到了肥胖的危害,也第一次让“节食”成为众人皆知的健康时尚。这时,减肥人数不再是少数群体,他们的人数多到已经有了重塑语言体系的能力。
与此同时,医生和健康专家们也开始关注肥胖对健康的影响。研究认为,肥胖和血液脂蛋白有关系,而对高血压、高血脂的研究也证实肥胖是一个很重要的致病因素,科学家和医生纷纷加入了“反肥胖”大潮。
与此同时,瘦的意义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经典美术作品中瘦是死亡或者病痛的象征,但到20世纪,瘦意味着精致,象征着力量和自由,是个人自主的象征。精力充沛的面孔、没有多余脂肪的肌肉、苗条的身材成了新时代的女性美的理想典范。20世纪正逢大众传媒迅速发展的时期,时尚杂志、报纸、电视的出现,审美的趋势第一次被大众传媒推波助澜。于是,瘦就是美,迅速而不容质疑地占据了女性审美的霸权地位。
电视广告和T台展示的瘦身明星与那些为瘦女人量身打造的时装,似乎更是在编织一项社会公理:瘦即是美。同时给予胖女人以格格不入感,于是减肥变成了女人们最流行的话题,苗条也变成男人选择女人的潜意识标尺。为了追求完美的身材,减肥成了终生事业。人们前所未有地关注自己的身材,时常处于紧张的状态。
越瘦暗示越年轻
为了更瘦更美,无数女性走上了疯狂减肥之路。那么,女性真的是越瘦越美吗?科学家对最具吸引力的女性身材的脂肪量进行了研究。研究团队对来自10个不同国家的超过1300名受访志愿者进行了调查——让受访者对一系列女性的轮廓图像按照吸引力进行排序。受访者中既有男性,也有女性,来自不同的国家。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受访者对图片的排序结果都非常相似——女性的吸引力与其身材的肥胖程度成负相关。
也就是说,人们确实认为比较瘦的女性更迷人。而且受访者还认为越瘦的体型意味着越年轻。这一研究结果很好地解释了人们以瘦为美的心理机制,也解释了为什么封面女郎、性感女星的平均BMI值都在17~20之间,时尚界的潮流为何都是以瘦为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