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头上有犄角!我不是一条小青龙……

作者: 齐硕

来源: 物种日历

发布日期: 2020-12-21

本文介绍了角蝰这一适应沙漠环境的毒蛇,特别是其独特的角状突起及其在古埃及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角蝰的捕食习性和视力研究。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代表着北半球各地迎来白昼时间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除了中国以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几个邻国外,同样拥有灿烂文明史的埃及,在著名的卡纳克神庙,就会在每年12月21日这天迎来一年一度的“日光节”。对自然现象和动物的崇拜是古埃及人朴素的世界观,他们相信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灵拥有智慧和法力。

古埃及人将蛇视为亦正亦邪的生物,既有象征无限混沌的巨蛇阿佩普(Apep),又有庇佑下埃及一方百姓的蛇女神瓦吉特(Wadjet)。蛇类以各种形象,各种方式出现在古埃及文明的方方面面,不仅在装饰、壁画中常有出现,也深深影响了古埃及的语言文字。

古埃及语中有25个单辅音,分别以各类象形图形表示,其中辅音“/f/”和“/d/”分别以角蝰(Cerastes cerastes),和埃及眼镜蛇(Naja haje)的形象体现。辅音“/f/”的形成恐怕与这种蛇的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角蝰在受到惊扰时会盘曲成“S”形并快速扭动躯体,鳞片上的强棱在摩擦之下发出近似“/f/”的响声。

或许古埃及人就是在观察到这一现象后,便将角蝰的形象与辅音“/f/”联系起来,最终演变成为一种既能表意又能表音的符号。

角蝰是一种高度适应沙漠环境的管牙类毒蛇,分布范围几乎涵盖整个北非以及阿拉伯半岛西南部和以色列西南部,尤以埃及至摩洛哥一带的荒漠最为常见,它们在西奈半岛以东的沙漠地区与近缘种阿拉伯角蝰(C. gasperettii)有着同域分布的现象。

如大多数蝰科蛇类一样,角蝰有着短粗的体型,全长约30~60厘米,雌性体型较雄性更大,最大记录达85厘米,体色呈与沙漠环境近似的沙黄色,背面具数十个呈纵列排列的褐色斑块,其中背脊处一列最为宽大。角蝰最显著的特征便是眼眶上长有一对“角”,它们也由此得名。

角蝰的“角”自孵化之时就已初显,并会随着成长增长变硬。但在它们的种群内也时常出现无角个体,甚至在同一窝中都可能同时出现“有角”和“无角”两种类型,这一现象在阿拉伯角蝰中也时有出现。但也有人认为这种性状可能与角蝰的生境有关,据观察,有角的个体大多生活于沙地环境,而无角个体在多砾石的环境中更为常见。

角蝰是出色的伏击型猎手,通常将身体半掩于细沙中伏击小型哺乳动物、鸟类以及各种蜥蜴。

伏击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是是否在合适的时刻出击,除了最重要的震动感知外,由眼睛接收的视觉信号以及由犁鼻器接收的化学信号,各自发挥多大的作用成为了有趣的问题。研究人员先将活体小鼠放入实验样方内,供蛇自由捕食得到对照组数据;隔段时间后再将同样一组蛇通过手术阻断犁鼻器与大脑间的神经,待两周的恢复期过后放入小鼠供其捕食;再隔段时间将蛇的眼睛用黑色胶布粘牢后放入小鼠供其捕食。

被阻断神经后的角蝰在捕食成功率上与对照组并没有显著变化,而被暂时“致盲”后的捕食成功率则大打折扣。说明视觉是影响角蝰捕猎成功率的另一大感官。

UUID: b922ba74-9206-4022-b415-592ee8547b5d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物种日历公众号-pdf2txt/2020年/2020-12-21_我头上有犄角!我不是一条小青龙…….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2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