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一篇假研究,一共需要几步?

作者: 科研圈

来源: 科研圈

发布日期: 2020-12-17

本文探讨了掠夺性期刊对学术界的负面影响,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展示了如何在掠夺性期刊上发表一篇假研究,并分析了这种行为对科学声誉和公众信任的潜在危害。

发表一篇研究论文可能很难,也可以很容易。不过,一些看似轻松的发表机会,或许将给科学带来无法修复的伤害。

今年四月,毕业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科学作者 Bradley Allf 收到了来自一封学术期刊的邀稿信。这封邮件充斥着奇特的名词,由混合字体写就,还出现不少格式错误。不知为何,邀稿方还在邮件中附上了一份“新冠医疗手册”,其中一条详尽地解释了把遗体装入“防水裹尸布”中的基本机制。

这家学术期刊的名字叫做《美-中教育综述 A & B》。看起来这封邮件应该和“流亡中的沙特亲王急需您的资助,回家后定有重谢”等诈骗邮件归为一类,但来信人挖出了 Bradley Allf 在一次学术会议中报告的会议论文,希望他发表这篇论文的原稿。期刊编辑表示,如果 Allf 的论文能够达到期刊标准、通过至少两位审稿人“严格”的同行评议,他们将在几周内发表这篇论文。

期刊诚意满满,Allf 也不好拒绝。他按照论文格式标准严格撰写了一篇 7 页的论文,讨论了高中生把车开进荒漠中制毒的教育意义是什么。你没猜错,这篇论文就是按照美剧《绝命毒师》的剧情编写的。Bradley 还不忘在作者栏对这部连续剧致敬,把老白(Walter White)和小粉红(Jesse Pinkman)列为了文章共同作者。

Allf 的七页“天书”中充斥着胡言乱语:“新墨西哥州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开颅术是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的有效手段”、“我的手指由微软画图软件制成”。尽管作者留下不少蛛丝马迹,文章仍旧迅速过审。这篇研究直到今天还保留在期刊官网上,虽然作者一直没去交 520 美金的稿费。

在期刊上发表论文似乎就这么容易,唯一的后果是这样轻易发表的论文似乎很难得到学界认可——诚邀 Allf 投稿的期刊《美-中教育综述A & B》出版方 David Publishing Company 被线上标记为“严重垃圾邮件方”、公司总部地址也经历数次更迁,还出现在有名的学术期刊黑名单 Beall’s list 上。以上种种现象都显示,这应该是一个掠夺性期刊。

掠夺性期刊的名字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图书管理员 Jeffrey Beall。与 Allf 的经历类似,Beall 对于掠夺性期刊的兴趣也始于一封充满语法错误的期刊邀稿邮件。2011 年,他创建了一张掠夺性期刊黑名单,用以记录、更新看上去可疑的开放获取期刊名称。创建之初,这份名单上只有 18 个出版方,五年后数字变成了 923。

Beall 基于 25 条评判标准选择掠夺性期刊,这些评判准则着眼于期刊审稿人资质、曾出现过的伦理问题以及出版方的运营方式等。2013 年,《科学》刊登的一次“钓鱼执法”报告为 Beall 名单的可靠性提供了佐证。报告作者捏造了一种万能药,据此写出一篇错漏百出的研究。这篇研究被 157 家期刊接收,Beall 名单中 82% 的期刊接收了这篇研究。

迫于“机构对所在单位提出索赔”,贝尔的名单在 2017 年停止更新。而掠夺性期刊对学术界造成的严重影响仍在发酵。年轻而又不谙世事的学者往往被看起来和正规期刊名字类似的掠夺性期刊欺骗,一不小心就被骗取了不菲的投稿费用。更令人担忧的是,掠夺性期刊的带来的严重后果还不止于此。

掠夺性期刊可能为学术圈带来不少问题。一个问题是,它们给在正规同行评议期刊无法过审的研究提供了传播平台。

考虑到现代科学基于已有研究的推进方式,这可能导致其他团队把新研究建立在这些存在问题的研究基础上,从而浪费大量的科学资源。所幸,2019 年来自芬兰汉肯经济学院的 Bo-Christer Björk 团队研究发现,60% 发表于掠夺性期刊的论文在发表五年后的引用量为 0, 而存在被引量的文章,引用率也远低于正规同行评议期刊上的文章。

而另一个相对更为严重的问题是,这类期刊还可能导致不实信息在媒体或是社交平台上传播,尤其是在谣言四起的新冠疫情期间。今年夏天,biolife出版社旗下杂志 Journal of Biological Regulators and Homeostatic Agents (JBRHA) 发表的一篇论文显示,新冠疫情可能是由 5G 发射塔引发的。

这篇论文写到,由于 DNA 的结构与线圈的结构相似,这些“线圈”与外界的电磁波作用,会在人类的皮肤细胞中产生额外电磁波,电磁波呈现出与生产它们的碱基类似的五/六边形,导致细胞内液中形成了相应形状的孔洞。为了填补这样的孔洞,细胞会生产更多的五/六边形结构碱基,这些碱基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新冠病毒。

要想让细胞生产这样的“新冠病毒”,环境中的电磁波一定要小于细胞本身,在列出一系列推理式后,作者得出结论,5G 毫米波可能是导致新冠疫情的罪魁祸首。

这项思路清奇的研究引发了没有人预想到的后果。由于论文发布后不久被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文献检索系统 PubMed 收录(现已被撤回),该研究结论以“经 NIH 背书”的形式在社交网站上疯狂传播。这些不实新闻导致全球范围内的阴谋论者尝试纵火烧毁信号塔,仅英国境内就发生了五十余起信号塔纵火案件。

尽管学界及媒体都深受其害,我们对于掠夺性期刊的讨论还是太少。Beall 名单关停后,出现了一些例如卡贝尔黑名单、开放获取期刊路径列表和“思考、权衡再投稿运动”列表等替代性参考名单,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些名单存在着评价体系不透明、覆盖期刊不足或收费过高等问题。即便是 Beall 名单本身,也在研究者中引发过不少争议。

有学者认为,我们应当首先规范掠夺性期刊的命名。掠夺性期刊是一个概括性术语,这个名称一方面过泛,混淆了恶意骗取研究者钱财的期刊与低质量期刊,另一方面又限制了我们看待学术界问题的角度,即部分研究者与这些期刊的关系或许不是一方因信息缺乏而被欺骗,而是互相依存,各取所需。

我们还需尽快建立完善的法律规范以及惩戒制度。

一些掠夺性期刊看似已为他们的恶意行为付出了代价:2019 年四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首次针对掠夺性期刊的起诉案在持续 3 年后终于迎来了判决结果。来自印度的 OMICS 国际出版集团及其子公司被判上交超出 5000 万美元罚金,用以赔偿被欺骗的投稿研究者,该出版集团的论文出版以及学术会议等活动也被永久叫停。然而,由于该公司总部位于印度的海德拉巴,被欺骗的研究者无法及时拿到赔偿金。

而直到今天,OMICS 国际仍在世界各地(除美国外)举办商业学术会议。

而在针对出版方和研究者的明确筛查制度建立以前,“机会”还将到访许多人的邮箱。发表一篇研究或许真的非常简单,与这种简单相对的是,倘若堆积的低质、不实研究让科学的可信度遭到损害、声誉受到冲击,还原事实和重建公众信任将会是比发表《绝命毒师》剧本论文艰难无数倍的工作。

UUID: 3a73b281-a96c-40a6-b485-f9bd395289f3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环球科学公众号-pdf2txt/2020/2020-12-17_发表一篇假研究,一共需要几步?.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7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