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你还在等待双十二的快递,而同天发货的西伯利亚寒潮大礼包,却早已加急派送到了全国大部分省区。江南地区喜迎初雪的同时,也开启了冬季速冻模式。在“湿冷魔法”的攻击下,没有暖气护体的江南人,开始期盼着温暖的春天。早春时节一到,被江南植物爱好者们称作“早春三黄”的金缕梅、檫(chá)木、山鸡椒就集体上线了。江南山区的第一抹暖色,是从金缕梅开始的。
一簇簇耀眼的金黄凌寒绽放,如同温煦的暖阳,将沉寂一冬的山野从料峭寒风中唤醒。作为江南的报春使者,金缕梅一开,春天也就来了。
金缕梅(Hamamelis mollis)为金缕梅科金缕梅属落叶灌木,又名木里香、牛踏果。它原产于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的四川、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省。
在金缕梅的学名中,属名Hamamelis源自希腊文的hama(一齐)和melon(果实),意指它今年开的花和去年结的果实共存于枝头。而种加词mollis是具有软毛的意思,描述了金缕梅的嫩枝和芽体密布灰黄色绒毛的特征。每当提到“金缕”二字,不免让人联想起“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金缕梅之名,则出现于清代的《广群芳谱》中,“其色金,瓣如缕,翩翩媕(ān)娜,有若翔舞,春时盛开,望去疑为蜡梅。
”色泽金黄、花瓣如缕,加之犹如蜡梅般的耐寒习性,这便是金缕梅之名的由来。而在我看来,它那金黄色极具蜡质感的条形花瓣,就好像是硬将蜡梅塞进了碎纸机。
金缕梅属植物在全球共有6种,除了原产于我国的金缕梅(H. mollis),还有分布于日本的日本金缕梅(H. japonica),北美的春金缕梅(H. vernalis)、弗吉尼亚金缕梅(H.virginiana)、大叶金缕梅(H. ovalis),以及金缕梅和日本金缕梅的杂交种——间型金缕梅(H. × intermedia)。
尽管它们的花期从每年9月到次年3月不等,但都是冬春季节中那一抹令人惊艳的暖色。
作为我国特有的第三纪孑遗植物,金缕梅有着植物界“活化石”之称。野生的金缕梅生长在中海拔的山顶灌丛中,每年的早春时节,一些植物爱好者便会翻山越岭一睹它的芳容。如果运气爆棚,说不定还会发现金缕梅的同科亲戚,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银缕梅。尽管银缕梅的相貌平平,但关于它的发现和命名,却经历了复杂曲折的过程。
早在1935年9月,南京中山植物园的植物学家沈隽教授,在江苏宜兴芙蓉寺采集了一份果枝标本。它与金缕梅相近,但又明显不同。后因抗日战争爆发,研究工作被迫中断,这份植物标本便尘封在了标本室中。1954年,原南京中山植物研究所单人骅教授清理标本时,认为该植物可能是金缕梅科的一员,但因缺少花期标本不能确认。
1960年,这份珍贵的植物标本被植物分类学家定名为“小叶金缕梅”,并于1979年载入《中国植物志》第35卷。直到1987年,借国家编纂珍稀濒危植物“红皮书”的契机,邓懋彬先生在江苏宜兴的石灰岩山地考察时,意外地发现了“小叶金缕梅”。经过研究,他认为该植物的花器没有花瓣,应是金缕梅科的一个新属新种。
为了纪念老师单人骅教授,他将这种植物的学名命名为 Shaniodendron subaequale,中文名采纳了朱政德教授的意见,定名为“银缕梅”。这个重大发现,既修正了《中国植物志》中关于“小叶金缕梅”的误载,而银缕梅远古孑遗植物的身份,也终于被世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