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的温度

作者: 韩启德

来源: 北京大学

发布日期: 2020-12-12

韩启德院士的新作《医学的温度》探讨了医学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人文关怀的体现。文章通过多位医学专家的观点,强调了医学的温度在于对病人的关怀和沟通,以及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的结合。

医学的温度几何?这些医学大家的声音发人深省。今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医学工作者以白衣为甲,以身躯做盾,与病毒作战,以温情关怀,以温热双手助病人康复。在医疗技术之上,医学还要回归病人本身,对苦楚加以抚慰,对期盼有所回应。今天,我们一同随医者触摸医学的温度。韩启德院士的新作《医学的温度》想解答一个时代命题——如何让医学变得温暖?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医生的脚步从未停歇。

王一方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院人文研究院教授张大庆教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副主任。医学的温度就是让人舒服的温度,它基于科学,但不限于科学,它从人出发,为人服务,以人为本,是医学的内核。好医治病,伟大的医生治病人。在技术之上的时代,也许我们更关注病本身,而真正的医疗应该是关注患病的人。过去疾病是病人的主观感受,现在却经常只是医疗器械的测量结果,这让我们反思什么是疾病。

医学面对的是人,当现代化的诊断方法取代传统的“望触叩听”,或许医者应该回归病床边,回归与病人沟通的能力,回归医学的本身,这,就是医学的温度。新冠疫情暴发之初,我们对病毒知之甚少,所能做到的就是尽力找到当时可能的一切治疗方法,紧紧握住病人的手,让病人感到“你们和我们在一起”,这,就是医学的温度。

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在医生看来很小的病,对病人却是很大的困扰,用交流消除不必要的顾虑,这,就是医学的温度。每一个病人都是一个温热的生命,他们的心都值得被关怀。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沟通的学问。“偶尔能治愈,经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就是医学的温度。现代医学更关注的是局部,关注生病的器官本身,技术越好,设备越先进,越容易关注局部,但往往更需要关注的是局部背后的整体,是疾病背后的病人。

医学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要面向病人,要有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时,既要依据现有的指南,也要结合病人的心理和精神情况,用带有温度的指南去取代冰冷的指南。医学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让人长生不老,而是让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过得更健康。人们对现代医学的不满,不是因为它没有作为,而是因为它不知道何时为止。

以前我们追求疗效和疗愈,现在我们追求的是疗护,以前我们追求安全和安康,现在我们追求安宁、安详、安顿,这,就是医学的温度。医生必须要代表人类,让患者能够有所归宿,这种归宿既是生理的、肉体的,也是精神的感受的。医学有技术性的一面,也有深刻的情感的、精神的一面。一把椅子、一杯开水、一句问候,看似简单的事情,只要想到、做到,就会很暖人。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就有了医学的温度。

童嘉龙,西安市临潼区卫健局副局长、西安临潼区中医医院院长,讲述了一段50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故事。1970年过春节的时候,武屯医院只有韩启德一个医生在值班,当时有一个小女孩,她的新生儿肺炎非常严重,当时他们到住院部后,住院部的条件非常差,温度应该都在零下十度以下了,韩启德院士直接把孩子领到他的房间,让一家人就在他的房间过年,而韩院士抱着这一床被子,在药房里的凳子上过的年,他对每一个病人都是这样。

凡大医治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怨亲善友,皆如至亲之想,如此,便是“苍生大医”。医者,需要用人文关怀给予病人陪伴与爱护,医学,需要用人文情感赋予救死扶伤以神圣性,这,就是医学的温度。韩启德所著《医学的温度》近日正式出版,以“医学的温度”为主题,书写医者仁心,给生命以温度。医生面对的不仅仅是疾病,更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医学是人类情感和人性的表达,目的在于维系人类自身的价值和保护自身的生产能力。

韩启德院士在书中分享自己关于医学的经历与感悟,传递医学的温度。我觉得我们首先还得感恩现代科学与现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上世纪50年代初我母亲患伤寒垂危,我至今仍记得父亲跑遍上海所有药店才买到10片氯霉素,满头大汗赶回家中的情形。现在新的更好的抗菌素层出不穷,氯霉素已经基本淘汰,伤寒这个传染病也不大看得到了。那时候我母亲得子宫肌瘤,找到上海最大的医院之一才做了子宫切除手术。

现在比这大得多的手术,在一般的医院都可以通过微创手术完成了。上世纪60-70年代我在陕西农村当医生,工作十年后终于得到一个机会,到当时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进修。但即使在那样的大医院里,遇到心肌梗塞病人,也基本上一筹莫展,这让我大为失望。直到80年代中,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还没有在我国得到开展。

我在1985年选择去美国Emory大学进修,就是因为这项技术的发明者Gruentzig在那里工作。现在,我国在有条件的地方,大多数急性心肌梗塞病人都可以通过介入或溶栓得到有效治疗了。短短几十年,医学的进步让无数生命得到挽救,让很多以前无治的病痛得到缓解,比起前人,我们实在幸运!科技是推动医学进步与保障全民健康的根本力量,对此,不容我们有丝毫的怀疑与动摇。强调人文,不应否定科学。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人体的复杂性,看到当前的科技和医学水平还不足以让所有疾病都能得到有效的诊断与治疗,而且从根本上说,医学永远不可能消灭疾病。医学是有限度的。技术至上的盛行只能使公众产生不符实际的过高期望,由此产生更多的失望;也让医者不能跳出技术的局限,对患者施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医学的对象是人,人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在生病的时候尤其需要得到人性的关怀。

疾病的根本危害在于伤痛,而伤痛是一种主观的感觉,所以病人最需要的永远是关爱和照顾。我们的许多医生都体会到,与病人沟通是看病最关键的环节。同一种病发生在不同人身上,他们的生理和病理变化相似,但内心的感受都是不同的,背后的故事也不同,能和病人有效沟通,是医者人文素养的体现。我体会,人文的根本是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与态度。

人与任何其他生物一样,都终有一死;不同的是人会思考生命的意义,人的生命的价值在于给人类社会和后人留下了什么。理解了这一点,医者会对医学有更清醒的定位,患者会对疾病乃至死亡保持相对的淡定。一周前,我的二姐去世了。她1961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是一位妇产科医生。她勤奋工作几十年,直到生命的最后。

她为很多妇女治好了病,助生了无数的新生命,那些生命成长成人,又有后代,他们不一定记得她,但她的生命实实在在让更多的生命得到延续。她生前预嘱,疾病最后阶段不要做无谓的抢救,不插管,只求安泰离去,遗体捐献给医学教育事业。4天前,在上海交大医学院完成了遗体交接,她成为大体老师,继续为医学事业做最后的一份贡献。她的生命是有意义的,因为她已经融进了更多的生命。医学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

医学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发展,反过来又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医学涉及社会伦理,受到资本驱动。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医疗费用的大幅上升,超过了财力增长的速度,我国又承受着“未富先老”的压力,这种情况下,如果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将会严重影响社会公平公正。我们需要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掌控医学技术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适宜技术,从着力医疗转向着力健康。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重而道远。

医护人员是医学温度的主要传递者。我们现在的医学教育过于着重医学知识的传授,对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培养还很不够,需要我们从理念上、制度上、方法上全面改革。我们培养出来的医护人员首先要有好的人品与人格,要有爱心,懂人情,明事理,要能体会“性命相托”的凝重,做一个有温度的人。

UUID: 3ee877ab-3c4a-4533-a7a7-607304bd6a1b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赛先生公众号-pdf2txt/2020/赛先生_2020-12-12_「转」医学的温度几何?这些医学大家的声音发人深省.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86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