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和古建筑群。游走在这座庞大的古代建筑群中,人们心中不免生出种种疑问:紫禁城到底是谁规划设计的?它又是如何建造起来的呢?关于紫禁城的文献记载可谓汗牛充栋,遗憾的是,独缺当年设计和建造者的有关资料。那是一个“重道轻器”的年代,“匠不入史”。
在营造紫禁城的数十万能工巧匠中,能有幸青史留名的屈指可数;至于设计者究竟是谁,更成了历史之谜。不过,从一幅明代的宫城图中,我们似乎可以窥见一二。在这幅中国国家博物馆所收藏的图画中,罕见地出现了一个人物的图像:紫禁城承天门(今天安门)下,站着一位身着红袍的官员。历史学家考证,此画为当年献给皇帝的纪功画,画中人物名叫蒯祥,官拜工部侍郎,他与北京紫禁城的修建有着密切的关系。
蒯祥生于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元年(1398年),卒于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七年(1481年),是苏州吴县香山(今胥口镇)人。蒯祥出身木匠世家,其父亲蒯福和祖父蒯思明都是知名的香山工匠,洪武年间曾参加南京宫城的建筑营造。年幼的蒯祥也曾随祖父和父亲参与南京的建设工程。朱棣即位后,计划迁都,而如果要迁都,就需要造好宫殿,于是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当初营造南京皇城的能工巧匠们。
永乐十四年(1416年)八月,蒯福率领工匠开始了北京宫城的建设工程。四年后,紫禁城初步建成。蒯福因“能大营缮”受到嘉奖,被任命为工部营缮司营缮所丞。年轻的蒯祥也因技艺出众被授予“营缮匠”。
蒯祥从小承袭祖业,随父学艺。由于父亲教导严格,加上蒯祥从小聪明伶俐,心灵手巧,好学肯钻,能举一反三,有所创造,技艺长进很快,不到成年就能独立“主大营缮”,有“巧木匠”之称。
他不仅精通木工,而且对石、土、竹、油诸工种也掌握自如。在三十多岁时,蒯祥已精于“尺度计算”和“牌卯技巧”,制作的木构架用料经济,构造坚固。他又擅长彩画,传说能左右手同时绘龙,“合而如一”。除了宫城,蒯祥参与设计营造的主要工程还包括:景陵的地面建筑、五府六部和文武诸司衙署、南宫、西苑(今北海、中海、南海等殿宇)、裕陵和承天门等。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承天门的设计与营建。
作为北京城里最大、最高的门楼,承天门城楼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象征着天子乃“九五之尊”,是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皇权的象征。城楼里,60根巨柱林立,井然有序,金砖铺地,一平如砥。梁枋、斗拱、天花上彩绘吉祥图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图案是龙——承天门上一共雕绘了932条龙纹,分别作引龙、云龙、团龙、正龙、坐龙、升龙、降龙等姿态,刚健奇伟,栩栩如生。
其上的彩凤图样,用色浓重奔放,富丽辉煌,在红色与绿色的糅合之中形成律动。而今,这座造型庄重、气度威严、装饰华美、色彩鲜艳的天安门已成为祖国首都的象征。毫不夸张地说,蒯祥使建筑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达到了高度统一。
紫禁城的营造无疑是一项浩繁的工程,纵使蒯祥等人的本领再超群、技艺再精湛,也不可能仅凭一人之力完成。事实上,在其身后,站着一个汇集了众多能工巧匠的群体——“香山帮”。
“香山帮”匠人也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大工。香山是苏州地区的一个地名,原称南宫乡,位于苏州古城西南的太湖之滨。香山自古出建筑工匠,擅长复杂精细的中国传统建筑技术。“香山帮”指的是以香山地域为中心集结形成的水木匠人,他们以巧夺天工的营造技艺和建造文化传统为依托形成帮派,按地缘和血缘为基础形成工匠团体,其包含的工种和技术繁多而享誉盛名。最迟在战国时期就有了“匠人”的称呼。
魏晋南北朝时期,崇尚“清雅风骨,及时行乐”,士大夫大兴土木,建造华美的宫室和园林供人享乐,为匠人的技艺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私家园林是吴郡县人顾辟疆所建设的“辟疆园”。当年,顾辟疆召集香山地区技艺高超的工匠造园,园中种植各类花草,精巧楼阁美不胜收。香山匠人的建造技艺和作品在当时已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和喜爱。
宋代是“香山帮”获得大发展的重要时期。“华堂夏屋,有吴蜀之巧。
”“香山帮”匠人在建筑工艺上的精湛技艺与巧夺天工获得了世人认可。当时,苏州城内的玄妙观就是由香山匠人中被称为“范作头”的木工工匠带领其他工匠修建的。苏州玄妙观也是“香山帮”的建筑精品之一。到了明代,特别是成化年前后,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奢靡风行。苏州一带的文人墨客、巨贾富商竞修园林和楼台馆所,为“香山帮”技艺的成熟化和精雅化创造了条件。
香山匠人的营造技艺,自春秋时代起,历经唐、宋、元数千年的积淀,至此已炉火纯青。在明代,蒯祥的出现和紫禁城的营造,标志着“香山帮”建筑技艺的鼎盛与辉煌。到清末,香山地区“民习土木工作者十之六七”,“香山帮”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江南地区最大的建筑群体,并与“皇家派”和“岭南派”并驾齐驱,成为我国三大古典建筑流派的核心。
“一丘一壑尽风流。
”吴地文人、士大夫阶层寄意丘壑山林的追求,为“香山帮”匠人提供了一个施展技艺的舞台。建造于11—19世纪的苏州古典园林是享誉世界的园林杰作,被认为“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意境的营造一方面自然少不了“能主之人”的智慧勾画,另一方面也离不开“香山帮”匠人的巧手营构。
园林艺术的背后是技术之美的有力支撑,正是二者的完美结合,构成了“香山帮”构园的独特性,不仅把一处处私家园林变成了一处处“诗意的栖居地”,也将“苏州园林”打造成为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拙政园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集中体现了以“香山帮”为代表的苏南建筑的最高成就。
同处在粉墙黛瓦的江南,徽州民居极尽雕饰、浙江民居繁复厚重;而出自“香山帮”匠人之手的吴地民居则显得轻巧秀丽,不张扬,不夸张,甚至是过于朴素。与同样声名远扬的徽州匠人相比,“香山帮”匠人更善于在本色上做文章,将精细和精雅更多地体现在建筑构件形制的变化上,而不是施彩描金的视觉冲击力。“香山帮”的寺观建筑也不例外,最能体现其特点的,当推殿宇的转角或塔的腰檐转角部分的戗角。
出自“香山帮”匠人之手的戗角,其翘度之大,为其他地方的寺观建筑所不及。相对于北方建筑的厚重,“香山帮”匠人所筑向上飞腾的起翘更能表达佛家仙境的超脱飘然。
“香山帮”的营造技艺体系不断完善、发展、传承,成为了流传至今的明清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直到今天,该技艺仍在北京故宫明清古建筑群的保养与修缮中沿用。2006年,“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成为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苏州“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