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不支持北斗的争论,曾经持续了数月。“未来不搭载北斗手机是不是就落伍了?”当北斗导航系统科学家徐颖在面对腾讯新闻《眼界Talk》这一问题时,给出的霸气答案是:“应该没有这样的手机吧。”这句话背后是对北斗的自信——北斗和美国GPS系统、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GLONASS)以及欧盟伽利略系统(Galileo),是被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认可的全球导航卫星。
在遥远的美国,也是苹果的发源地,已经可以收到北斗的信号。最终,苹果没有“落伍”,还是选择了北斗。而iPhone12是第一个明确写入北斗导航系统的iPhone。
在北斗覆盖了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后,探索的目标已经转向宇宙。徐颖描绘了一个关于未来导航系统的图景:以北斗为核心,覆盖似室内、太空、水下等现在北斗系统还没有办法覆盖的领域。自古以来,人类从未停止对浩瀚星河的探索,在求知欲的推动下,人们在一步步接近宇宙的真相和人类命运的未来。
回溯人类历史,总是在求知和探索的驱动下不断前进。
人类不断对世界提出问题,于是遇到了更壮烈的山河,更未知的土地,以及更具想象力的未来。2020年,最值得庆祝的探索发现,要数北斗构建的“天空之城”。今年6月,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发射至太空。空中密布的卫星,织成了一座“天空之城”。
人们可以想象一个画面,从城市苏醒的那一刻,清晨的街道上便是拥挤的车流和人潮,每个人都在使用电,而北斗系统在背后默默地为电力系统做时间同步,同时,每辆汽车、单车都可能需要使用地图软件,而其定位服务其实是北斗系统提供的。
科幻作品通过不断的思考,预测科技发展可能使人类未来遭遇的困境,同时也发掘人类未来的可能性。
从表面上看,科幻作品呈现了一幕幕关于人类未来危机的景象,但这些故事背后,也表达了对生存环境的反思,对科技理性和人性的思考。当下争议度很高的诸多科技,都在科幻小说中出现过。比如在韩松撰写的《驱魔》里,预测了更符合当下想象的人工智能接管人类医学后的社会:病人成了机器算法的一部分,药战争代替核战争继续掠夺生命,人类的命运被机器牢牢操控。
无论是现实科学技术的探索,还是人文思想的想象和预测,最终交汇在了太空领域。人类对太空领域的探索,已经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登月计划”以外,人类对太阳系已经做了全方位的考察:1959年,NASA组成了水星计划七人;1961年4月,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进入地球轨道,成为进入太空的第一人;1976年,NASA进行了“海盗号”火星探测任务这一冒险性实验。直到如今,这种探索已经延绵几十年。
这一番探索与科幻作品的预测十分相似。人类的第一部科幻作品、古希腊语小说《真实的故事》中,早已出现关于星际旅行、外星生命、星际殖民和战争、人造生命等内容。之后,库克里克撰写的《太空漫游2001》,则更聚焦于人类探索太空的故事。
如今在国内影响力更大的作品是《流浪地球》,它描绘了一幅人类新移民时代的图景:在地球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人工智能机器莫斯为了人类文明之延续,准备启动火种计划。
领航员空间站冷藏了三十万人类受精卵和一亿颗基础农作物的种子,储存着全球已知的动植物DNA图谱,并设有全部人类文明的数字资料库,以确保在新移民星球重建完整的人类文明。而在现实生活中,人类已经登陆月球,更进一步地,开始了对月球居住计划的探索。2016年,毕格罗航空公司曾与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合作,将一个充气式太空舱放进了国际空间站里,为未来建“太空旅馆”铺路。
这一太空舱完全展开后高4米,内部空间为16立方米,与一间小型卧室面积相当,造价便高达178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