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9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征求意见稿)》,其中有一项变更引起了很多吃货的注意:东北田螺和螺蛳新增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再也不能吃炒田螺和螺蛳粉啦?别急,名录中的“田螺”和“螺蛳”,并不是我们平时会吃到的田螺和螺蛳,看完这篇你就明白了。
我们平时所说的“田螺”,是个范围相当大的名称,它是腹足纲(Gastropoda),中腹足目(Mesogastropoda),田螺科(Viviparidae)下面大部分淡水螺的泛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有一个圆锥形或陀螺形的贝壳,壳面光滑或有棱、棘等凸起,贝壳口有一个角质的盖子(学名叫厣yǎn),当身体缩进壳里时,厣可以完全封闭壳口。
田螺们喜欢生活在水流缓慢或静止的湖泊、池塘、沟渠中的底层,以齿舌帮助摄食附生藻类。雌雄异体,卵胎生,小螺在雌螺体内发育长成后才排出体外。
饭桌上出现频率最高的田螺,一般来自田螺科的两个属。一是石田螺属(Sinotaia),最常见的是石田螺(S. quadrata)——即通常称为“螺蛳”的那一种。个头不大,大概比小时候玩的玻璃球大点,壳表面有环棱。石田螺(S. quadrata)即通常说的“螺蛳”。图片:coocan.jp
二是圆田螺属(Cipangopaludina),一般就叫做田螺,个头能长到乒乓球那么大,甚至更大,壳面光滑。最常见的是中国圆田螺(C. chinensis)和中华圆田螺(C. cathayensis)。中国圆田螺(C. chinensis),即通常说的“田螺”,比石田螺大得多。图片:cod.edu
从名称的角度来说,真正的田螺,为田螺属(Viviparus)的物种。田螺属是田螺科最古老的一个属,中国只有少量分布,这种田螺你一般吃不到。如这次提上名录的东北田螺(V. chui)仅分布于东北地区,而三带田螺(V. tricinctus)仅分布于沅江流域的几个支流。
同样是从名称的角度来说,真正的螺蛳也很难吃到。它们是螺蛳属(Margarya)的物种,为我国特有属,仅分布于云南省的几个湖泊里,拥有比圆田螺更大的外形,可以长到7~8厘米大小,壳上具有很多棱和棘状凸起,有点像海螺。这次名录新增的螺蛳(M. melanioides),IUCN给出的受威胁状况是“濒危”。
这么大的螺能吃吗?答案是肯定的,至少古代人一直在吃,甚至上世纪中期还有大量食用,不过现在因为湖泊污染严重,很少能见到了,还是乖乖回去吃圆田螺和石田螺吧。上图为云南省滇池采集的螺蛳(也叫普通螺蛳)。图片:Fengyue Shu et al. / Molluscan Research (2010)
本文来自物种日历作者@霜天蛾。吃货涨姿势 云南菜市场 野菜 小海鲜 本文来自果壳物种日历,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