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们讲,我最近有个重大发现!咱们现在不是整天说谁谁谁蠢萌蠢萌的吗?我就一直很好奇这俩字怎么就联系到一起去了。最近仔细一研究,居然发现,“蠢萌”这俩字,是真的真的密不可分。如果你不知道蠢萌是啥意思,你仔细品品这张图就能理解。你是不是听得一头雾水?别急,这事儿还得从端午时节蠢蠢欲动的虫们说起。
俗话说得好:“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前两天端午节刚过,天气转热,各种蛇虫都骚动了起来,薰风南来,南方部分地区进入了潮湿的雨季。民间相传,端午前后是毒物苏醒之时,需要驱避“五毒”。人们悬艾草、佩香囊、沐兰汤,以求祛病除邪,还将五毒图案点缀在服饰、糕饼上,讨个“以毒克毒”的彩头。
我们现在常用的“虫”字,其实是繁体“蟲”字的简化,通常指昆虫。但在古时,“虫”“䖵”“蟲”三字并存,读音和含义可完全不同的。“虫”字本来读做huǐ,即虺,指的是一种蛇。甲骨文和金文中“虫”字的写法,都是蛇的简笔画。顺着这个思路,以“虫”为偏旁部首,便诞生了大量与蛇类、昆虫相关的汉字。
《诗经》名篇《硕人》,歌颂齐庄公女儿庄姜的美貌:“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一串对美女的形容中,竟然出现了4个虫部字!虫不仅能美美的,还可以有文化。喜爱读书的人,常被称为“书虫”。所谓书虫,亦称蠹鱼、衣鱼。
前面说的虫部字,基本都是生物方面的词汇。除此之外,很多古代南方部族的名字,也会出现虫部字。比如我国东南沿海的福建地区,山多林密,气候潮热,蛇虫众多,当地古代先民部落以蛇为图腾,被中原人视为“蛇种”,称作“闽”。
其实,昆虫、蛇类、两栖动物、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这些都还还只是汉字“虫”在古代的狭义范围。“虫”的概念远不止于此——它甚至囊括了世上所有的动物。《水浒传》中,老虎被称为“大虫”。汉代经典《大戴礼记》中,按照体表特征,将动物分为羽虫、毛虫、甲虫、鳞虫、倮虫五类,合称“五虫”。万物灵长的人类也在其中,属于“倮虫”,与青蛙、蚯蚓这些光滑无毛的动物是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