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1年12月,英国皇家海军的一艘三桅帆船,“小猎犬号”从普利茅斯港起航。这是她的第二次航程,目标是详细勘查南美洲的东西两岸。船上除了一批军官、水手和医生之外,还有一位刚从剑桥毕业没多久的年轻人。时年22岁的查尔斯·达尔文,作为船长的“私人伙伴”及随船博物学家登上小猎犬号,展开了为期5年的探险历程。
现在提到达尔文,第一印象可能就是《物种起源》,彻底颠覆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大自然的认知——尤其是神创论。达尔文在教科书里总是那张大胡子头像,22岁的他还是个嘴上无毛的小年轻。当然,罗马并不是一天之内建成的,《物种起源》也不是达尔文一拍脑袋就凭空变出来的。这一切的源头,就要回到开头提到的小猎犬号的环球航行了。
从22岁开始,“毛头小子”达尔文四次横渡大西洋,探访南美洲大陆及周边岛屿,深入南太平洋,远赴印度洋,并对沿途的种种生物、地质现象、民风民俗,以及当地的政治制度等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记录,同时带回大量珍贵的标本。而就是这5年里,达尔文边考察边思考,逐渐意识到,生物可能会跟随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变化。这也许是物种演化理论最早期的概念雏形之一。
比如在因他而闻名四方的加拉帕戈斯群岛,达尔文注意到,虽然群岛生态环境看似一致,但每个小岛上的物种都有着微妙的区别。复杂而又矛盾的线索交织在脑海里,他必须逐一捋顺,才能获得清晰的结论。因此达尔文在航程结束后整理了自己这五年的笔记、日记等考察资料,出版了这套著名的《小猎犬号航海记》。
《小猎犬号航海记》可以称之为《物种起源》的前奏、“预告片”,达尔文系统记录了自己对物种的观察和演化的思考,他将其视为自己的首部著作(the first born)。但这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著,其中既有细腻、感性的笔触,也随时结合着理性的思考。视野不止在物种和自然,还从社会学、政治学和人类学的视角描述了航行所及的土著与殖民地的风土人情。
书中记录了很多有趣的经历,比如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与陆龟互动,甚至骑着它们前进,他表示自己很难在龟背上掌握平衡。在一些偏僻的乡村,达尔文的指南针竟然成了人们扎堆参观的“明星展品”——在当地人眼里,这个外来小子居然很快就能认路,简直不可思议!
看到这里,达尔文在我脑海里的样貌从那位耄耋老者变回了毛头小火——随船归来后他不过也才27岁,但就是这趟旅程,日后让他登上了世界各国的教科书。这次全新出版的《小猎犬号航海记》,是原版图书的全译本,而非节选文集,插图也得到保留。全书一共分为上、中、下三册,书脊采用了更容易平摊和翻阅裸露设计。拿到书后感觉有一种古典工艺的质感,捧在手里翻阅,非常舒适。
在这里,不但能看到影响达尔文写出《物种起源》的各种自然现象,还能领略一番横跨南太平洋+南大西洋以及印度洋的人文风情。不但有超多好玩的冷知识,还如同进入了时空之门,观察到那个时代的人们围绕世界神创、物种演化等理念争论——在一个进化论没有成为通识的年代看待大自然,一切都很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