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并没有见过蝎子,而一个人越是没见过什么,也就会越惦记什么。在那个信息贫瘠的年代,很长时间以来,见到一只活生生的蝎子一直是我十分惦记的事。记得刚上小学的时候,一天傍晚我的爷爷骑车带着我回家,途径车公庄的时候突然指着路边的荒地说“那有个蝎子”。我慌忙转头去看,却什么都没看到,倒是从那时候收获到了一句谚语:蝎子拉屎——毒(独)一份。
如今,北京二环路上的车公庄早已繁华得没有一分荒地,而我也知道,再毒的蝎子,也拉不出有毒的屎。
在中国,绝大多数有记录的蝎目物种都在西南地区,另有几个种记录在新疆;而其余多数地方,要么没有蝎子自然分布,要么就只有东亚钳蝎 Mesobuthus martensii(也被称为马氏正钳蝎)这一个种的记录。东亚钳蝎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地区,尤以华北地区最为常见;它们向北可以分布至辽宁,向西到达内蒙西侧及甘肃,尽管分布地绝大多数都在长江以北,但在福建也曾有采集记录。
蝎子的那一对大夹子被称为触肢,而在腹面位于前体部与中体部交接的地方,有一对近三角形的具有梳齿状结构的栉器,这是蝎子感受地面震动的器官。在“尾巴”的末端,蝎子还有一个标志性的、可以用来蛰刺的结构,这个结构所在分节被称为“尾节”,尾节具有膨大的毒囊和尖锐的蛰刺。
和其他多数蝎子一样,东亚钳蝎也是昼伏夜出的捕食者。在夜晚,它们常常从栖身之所——通常是石下或者墙缝——爬出觅食;或者是探出身体前半部分,张开“双臂”守株待兔。当有体型合适的小动物碰触到它们的触肢时,一对螯便会迅速合拢夹住猎物,并会探出尾巴上的蛰刺将毒液注入猎物体内。当然,如果是明显体型较大的来访者,那么东亚钳蝎常常也会迅速避让,躲回缝隙。
一个有趣的小知识:用紫外光照射蝎子时,它们会发出明显的荧光,东亚钳蝎也不例外。蝎子的体壁层中含有一些荧光物质,这些荧光物质需要积累,同时也会在紫外光下分解,因而刚刚蜕皮的蝎子并不能产生荧光,同样,新生的小蝎子也不行。关于蝎子为什么有这样的能力尚无定论,或许同其夜间识别及警戒天敌有关。
和其他蝎子一样,在繁殖期,一对东亚钳蝎也会手拉手跳起“交配”舞蹈。进入状态后,雄性会把精荚丢在地上,再引领雌性来到合适的位置并把精荚接入体内,完成受精。在野外,东亚钳蝎通常在7月开始产下后代。雌性东亚钳蝎通常能产下15~20只左右的小蝎子。新生的小蝎子会攀附在母亲的背上几天,除非受到惊扰,这些白胖胖的稚嫩小蝎子一动不动,在完成一次蜕皮后才离开母亲独自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