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有初始、开始之意,古人习惯上将五月的前几天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记载:“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端五”就是“初五”。又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亦为“午月”,“五”与“午”音通,所以端五也作“端午”,又因“午时”为“阳辰”,故也称“端阳”。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这本书成为现代人们查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在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中均有关于端午节的记载。翻阅四大名著,我们可以发现书中提到最多的是“端阳”,这一叫法在南北朝时梁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有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
成书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关于端午的记载仅有寥寥几笔,并极为隐蔽。在《三国演义》中描写曹操率军再次出征汉中,路过蔡文姬家,见墙壁上悬挂有“曹娥碑文图轴”,此处提到的曹娥是东汉孝女,传说其父溺水而亡,曹娥于端午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民间也由此衍生出和曹娥有关的端午民俗活动。
《水浒传》里有一首词详细描绘了宋代京城过端午节的情景:“盆栽绿艾,瓶插红榴。水晶帘卷虾须,锦绣屏开孔雀。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角黍堆银,美女高擎青玉案。食烹异品,果献时新。葵扇风中,奏一派声清韵美;荷衣香里,出百般舞态娇姿。”绿艾、红榴、菖蒲、角黍、葵扇……好一番诗情画意端午景。
《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来到朱紫国,朱紫国国王对师徒四人说,他心爱的王后在3年前的端阳之日被妖怪抢走,当时他和王后妃嫔正在御花园中“解粽插艾,饮菖蒲雄黄酒,看斗龙舟”,其乐融融。
《红楼梦》中也有许多关于端午节的描写,如书中写道:“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除此之外,书中还细致描写了入宫为妃的元春对贾府进行赏赐、王夫人操办赏午、香菱与他人斗草等与端午节密切相关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