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认为,人类之所以区别于万物生灵,一方面是能够直立行走,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人类有文化。不过,自命不凡的人类可能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特殊。马普学会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等机构的一项研究指出:除了人类之外,黑猩猩也有文化,并且文化多样性很丰富,甚至还具有世代积累的特征。近日,相关论文已发表于《自然·人类行为》杂志。
什么是文化?在民间,“文化”一词主要是指“文学艺术”或者“受教育程度”。而在人类学家眼中,文化的概念则宽泛得多。人类学之父泰勒(E.B. Taylor, 1832-1917)就将“文化”一词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性的复合体”。换言之,小到一个握手的礼仪动作,大到一个国家的治国理念,凡不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东西,大多都可以算作文化。
那么除人类以外,动物们是否也有“文化”现象呢?这需要大量的观察和研究,而黑猩猩作为人类的近亲,自然成为了学者们的关注焦点。以往的研究者已经发现,黑猩猩的行为中有一些不受到生态环境和基因影响的部分,而这些就可以被称为文化。黑猩猩的“文化”通常表现为利用工具的许多简单行为和动作,比如使用植物的茎当做梳子梳毛,这种简单的动作被称为文化中的“要素”(element)。
人类文化纷繁多样,并且具有世代传承的特点。不过,人类的文化还有两个特殊之处。其一,人类文化具有多样性,因而会在不同地域和社会阶层形成小圈子。其二,人类文化的核心特质之一是积累,文化本身会通过世代的流传而积累、演变。虽说黑猩猩也有文化,但是它们的文化具备这两个特征吗?为了解答这一问题,研究者们瞄准了黑猩猩最有意思的文化行为——钓白蚁。
为了获取蛋白质,黑猩猩会用树枝当做工具伸入白蚁窝中,等到白蚁爬上树枝以后再抽出,接着就可以像“撸串”一样把白蚁送入口中。因为整个过程很像人类钓鱼,所以人们也将其称为“钓白蚁”。
得益于“泛非计划:猩猩文化(Pan African Programme: The Cultured Chimpanzee)”项目的支持,自2010年开始,马普学会进化人类学研究所领衔的团队采用了非干扰性的拍照技术(安装摄像头)研究黑猩猩钓白蚁的行为。他们一共观察了非洲西部的39个黑猩猩群落,并且从8年的海量视频数据中选取了1463个视频进行深入分析。
利用丰富的数据,研究者能够更细致地将黑猩猩钓白蚁的行为进行划分。他们发现,仅仅是钓白蚁这样一个小活动,都包含有38个“文化要素”。例如,选择棍子的软硬、长短和数量,是否对棍子进行加工及加工方式,以及钓白蚁的姿势、手部的动作和进食姿势等。这说明,黑猩猩的文化多样性比较丰富。
研究人员还发现,同一个群落的黑猩猩往往会使用相同的姿势来钓白蚁,而不同的群落之间姿势不同。也就是说,钓白蚁这项活动,在不同的黑猩猩群落间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圈儿”。既然这些文化要素没有什么实际功能,怎么选择都不会影响钓蚁的结果,那么为什么同一个黑猩猩群落中往往会采用相似的文化要素,甚至形成文化圈呢?研究人员认为,这与人类的社交礼仪具有相似性,有可能是社会性学习机制的产物。
尽管这一研究数据翔实,但受制于研究样本以及时空的有限跨度,仍然有许多关键问题需要解决。无论如何,这一研究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研究案例,促使我们进行自我审视:人类拥有文化是独一无二的么?更深一步讲,人类是否是独一无二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