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博物历》的主角是虎鲸,它是体型最大的海豚,体长可达7~8米。虽然个头儿大,但它仍然保持着相对浑圆的体型,还长着一大块和大熊猫截然相反的“白眼圈”,所以看起来还挺萌的。不过这个“白眼圈”并不是虎鲸的眼睛,它的眼睛在白眼圈前方,是个又小又黑的点点。跟其他动物相比,虎鲸这眼睛,基本就等于没有。在茫茫大海中,特别是数十米深的海面之下,虎鲸靠着这么小的眼睛,能看得见周遭的环境吗?找得到食物吗?
又怎么和同伴交流呢?眼睛不行,声音顶上!虎鲸的“海豚音”,你听不到。人们会用“海豚音”来形容歌手唱出的某种高音,频率大约为10kHz,这基本就是人类高音的极限了。但对于虎鲸来说,可以轻易地发出20~60kHz的“海豚音”,这甚至超过了人耳的听力极限20kHz。虎鲸之间如何交流?如果你要想和离你很远(几百米外)的人类沟通时,那基本得靠吼的,虎鲸也不例外,只不过虎鲸用的是频率更高的海豚音。
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的虎鲸家族还拥有不同的“口音”甚至是“语言”。例如生活在冰岛的一个虎鲸家族,可以发出24种不同的声音用于交流,而挪威的一个虎鲸家族,则可以发出另外23种完全不同的声音。而且,虎鲸“海豚音”的传播速度还很快,在25℃的海水中传播的速度为1531 m/s,是声音在25℃空气中传播速度的4.5倍。
当一个家族中的虎鲸彼此距离很近时,它们就会发出像吹口哨一样的声音,而当彼此距离较远时,口哨声就变少了很多。这也许是虎鲸之间的“喃喃细语”吧!除了跟同伴交流外,虎鲸还会发出“咔哒、咔哒”的声音来进行回声定位。回声可以帮助鲸鱼寻找食物,识别物体并了解它们在暗水中的位置——要恰饭的嘛~为此,鲸鱼会利用其头部富含脂肪的额隆,将咔哒声集中在一个方向上。额隆中的脂肪就像是凸透镜,将声音聚集起来,再发射出去。
汇聚而成的声音束会在水中传播,当撞到物体时反弹,弹回到虎鲸的下颚上,然后再回到中耳、内耳,进而在虎鲸大脑中绘制出一幅动态3D环境图。利用这一方法,虎鲸不但能找到鱼群、能够判断出鱼群的大小,判断猎物的移动方向和运动速度,甚至还能判断出这种鱼是不是自己爱吃的种类。科学家在茫茫大海上寻找虎鲸时也会用这种办法——他们坐着小船,把声呐仪浸入水中,发出并接收回声,利用声音的帮助“看到”水下世界的样貌。
噪音污染,虎鲸受害。科学家用声呐来“观察”、研究虎鲸的隐秘生活,因为了解的越多,也就能更好地对虎鲸进行保护。然而,在不那么偏远的地方,声呐仪却也接收到了来自轮船发动机和海上钻井平台的噪音,这些噪音,会使虎鲸的“声音地图”变得模糊。密集的噪音使得虎鲸“看”不清眼前的路,也找不到食物,甚至还使它们体内的激素水平升高、变得紧张,影响繁殖。上帝在虎鲸眼前遮住了帘,人类又堵住了虎鲸的耳。
不过,还好人类也不是完全没有行动——法律规定,大船需要按照航道行驶,观鲸的小船也必须与虎鲸保持一定的距离。希望人们都能各行其道,给虎鲸和其它海洋生物留下一些安静的空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