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林、任志锋、Patrice Simon等顶级专家报道最新研究成果,新能源材料专题出版。2020年第1期,Research编委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杨如森组织出版了新能源材料专题,该专题聚集了王中林、任志锋、Patrice Simon等这一领域十余名顶级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了新能源材料的未来发展。
基于量子-机械隧穿的接触起电研究,通讯作者:Morten Willatzen;王中林。本文提出了一种通过无损量子力学隧穿在两个固体之间进行电荷转移的简单模型。该模型适用于金属和电介质固体之间的电子传输和接触带电。
用于析氧反应的自支撑层状双氢氧化物最新进展,通讯作者:任志锋。以清洁、可持续能源为驱动的电化学水分解法制氢是一种高效、环保的能源转换技术。水分解涉及氢气析出反应(HER)和氧气析出反应(OER),其中OER是限制性因素,在过去几年中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
用于优质水性钙离子电池的钒酸钙的超快合成方法,通讯作者:Patrice Simon。近年来,多价水合钙离子电池(CIBs)作为锂离子电池的可能替代物引起广泛关注。然而,传统的钙离子储能材料要么速率容量有限、循环寿命差要么比容量不足。
压电肽和可新陈代谢材料研究进展,通讯作者:Ehud Gazit;杨如森。压电材料在许多物理和电子器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许多压电陶瓷的压电性能好,但是它们在生物体系中的相容性差,这极大地阻碍着它们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
基于二维单层材料的新兴能量收集装置,通讯作者:吴文卓。原子厚度的二维(2-D)材料因其优异的电学、光电、机械和热学性能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这使得它们在电子设备、传感器和能源系统中具有较强的应用前景。
用于锂离子电池的新型薄膜阴极材料,通讯作者:王海燕。无粘结剂薄膜阴极已成为新型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重要基础,可应用于全固态电池、便携式电子产品和柔性电子产品等轻型设备。
Vanadia–Ceria多相金属氧化物系统的浓度依赖性太阳能热化学CO2/H2O分解性能研究,通讯作者:Adrian Lowe; Wojciech Lipiński。通过CO2和H2O分解的热化学氧化还原循环以及甲烷部分氧化反应,研究了钒-铈多相体系中V和Ce浓度(在0~100%范围内变化)对合成气生产的影响。
用于环境热能采集的全天候温差原电池,通讯作者:周军。将巨大的、无处不在的低等级热能通过温差原电池直接转化为电能,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能量收集策略。
利用3D石墨烯架构和支架阳极进行化学键结合,实现快速和稳定的锂存储,通讯作者:余桂华。三维(3D)石墨烯已经成为用于与电化学活性材料杂交以提高性能的理想平台。
可进行低频振动能量收集的屈曲MEMS梁研究,通讯作者:Sang-Gook Kim。基于梁式结构谐振的振动能量采集器只有在梁式谐振的工作频率窗口与可用振动源相匹配时才能有效工作。
基于MoSe2纳米片自组装球模板的杂化纳米结构的通用合成方法,通讯作者:张华。以MoSe2纳米片组装的纳米球为模板合成混合纳米结构的通用方法成本低、地球储量丰富的层状过渡金属二硫化物(TMDs)、磷化物可作为产氢反应(HER)的电催化剂。
基于织物的摩擦电纳米发电机,通讯作者:秦勇;杨如森。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可穿戴和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发展非常迅速,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电源的持续性制约了相关设备的发展。